后港仔燕雾堡会战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燕雾堡会战 (第三次)
戴潮春事件的一部分

台湾1890年代的竹林绘画。
日期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至同治三年(1864年)。(历时三年)
地点
台湾道彰化县境内,县城半线堡与燕雾堡交界一带。(约今彰化市秀水乡花坛乡。)
结果 天地会黄阿起搭建竹围,串联后港仔、枋寮、湳尾等,坚守三年不破。
参战方
  • 彰化土豪(红旗军)
  • 鹿港联庄(白旗军)
  • 大清帝国(官军)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黄阿起(后港仔庄)
  • 叶虎鞭
  • 陈大戆
  • 陈捷魁
  • 李华文
  • 陈宗文
  • 曾玉明(署台湾镇总兵
  • 曾元福(记名总兵署台湾北路协副将)
  • 参战单位
  • 后港仔庄民练团
  • 湳尾庄民练团
  • 大岸头民练团
  • 天地会部众
  • 鹿港本庄
  • 燕雾二十四庄
  • 快官三十五庄
  • 绿营福建省兵勇(金厦兵)
  • 绿营广东省兵勇
  • 绿营台湾水师协鹿港汛
  • 后港仔燕雾堡会战,是戴潮春事件系列战役之一,自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八月十六日,原福宁镇总兵曾玉明率兵攻占秀水庄后,与天地会红旗军黄阿起率领的民练团对峙,黄阿起凭借竹围密林的守御条件,让官军久攻后港仔、枋寮、湳尾等地不下,双方陷入长期僵持。同治二年(1863年)农历四月,从福建调派署台湾北路协副将曾元福、五月间从广东省调派游击官萧瑞芳等官军助阵,前后攻打三年,皆无斩获。

    背景[编辑]

    同治元年(1862年),曾玉明时任福宁镇总兵,奉命讨剿闽、浙一带太平天国叛军[1]:123,农历五月间赴往台湾,参与平定戴潮春叛乱事宜,但曾玉明仅率600名兵力来台,其兵力自保有余,难以大规模征讨反抗军,实际上,根据时任福建巡抚徐宗干的指示,曾玉明在台湾的任务以“讨剿”、“招抚”两方并行,招募鹿港庄沿海村庄之后[2]:844,偶有马鸣山燕雾堡会战秀水燕雾堡会战与天地会部众鏖战,曾玉明驻军秀水庄,和盘据彰化县城的天地会部众对峙之余,命委提标营游击官苏长安戍守鹿港,并广为募款备军饷,又令都司胡松龄、千总吕腾蛟率兵坐防,却因久无胜场,士气日趋低迷。[3][4]

    过程[编辑]

    曾玉明久战黄阿起[编辑]

    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颁定于1901年至1909年间的台湾县彰化厅区域图(本图绘制于1905年),此行政区域尚属临时过渡时期,大体延续清制。本图亦记录许多清代的古地名可索骥。

    曾玉明自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接连在彰化县城外各堡交界处而该年八月十六日,曾玉明军队与地方民练首领叶虎鞭、陈大戆在秀水燕雾堡会战中从天地会部众夺下秀水庄安东庄之后,面对后港仔庄的黄阿起,搭建与枋寮、湳尾结寨相持的竹围,始终难以越雷池一步。[3][5]

    根据蔡青筠戴案纪略》所述,其竹围密菁厚实如高地城墙,且竹围外四处挖坑,内埋竹签为陷,并于竹围内四方搭架铳楼,彻夜暸望官军动静。竹城乃用莿竹所围,竹质坚硬,刀剑难断,官军尝试放火焚烧,亦烧不透,或以草把卷其竹签,但又旋即被红军以大钉补钉回去。曾玉明为了攻破后港仔竹围,下令造孔明车,将沾水的湿绵铺在车顶,士兵卧伏在绵布下,冲撞竹围;红旗军则将铜制铳子炒过油,并把铳子削成两个尖头,大幅增加射击穿透力,火铳发出穿透绵绩,造成孔明车兵士三十余人阵亡。曾玉明另造高四丈余的土堡,加装大炮,但红旗军挖土坑避火炮以应,轰而无效。[3][5]

    曾玉明久攻后港仔等三庄期间,仅有燕雾二十四庄民团之一叶虎鞭、金门镇标左营守备黄炳荣攻下乌瓦庄,以期同攻湳尾庄,略有所获。[3]

    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十七日,台湾镇总兵林向荣斗六门之役中阵亡,台湾镇总兵一职悬缺,而台湾水师协副将王国忠亦于此役阵亡,台湾北路协副将林得成更早于五月间自杀;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间,清廷鉴于台湾镇内无人顶缺,乃命曾玉明自福宁镇总兵去职(由林文察接任[1]:123),暂代台湾镇挂印总兵,持续督办台湾军务。[3][a]

    根据林豪东瀛纪事》记载,曾玉明接台湾总兵官印之后,曾联络彰化县城内的陈钟麒,充作内应。陈钟麒与秀才陈玉昆(陈钟麒之侄)、总理陈魁与林凤,私下与百姓潘知、林张密约定期起事策反,但消息走露,红军首领之一林日成执杀潘知全家,对陈钟麒施以酷刑,要求陈钟麒供出同谋,许以富贵,但陈钟麒垂死之际仍不肯吐露一人,陈家于是倾家荡产,以二千金赎回陈钟麒一命。[4]

    不过,曾玉明书信联系陈钟麒、林日成怒杀潘知事宜,在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版本之中,时间却是在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间,即曾玉明初来鹿港之际。[5]

    曾元福赴台驰援[编辑]

    位于白沙坑文德宫。(今彰化县花坛乡
    主祀观音佛祖的虎山岩。(即观音山,位于今彰化县花坛乡)

    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鹿港海防分府同知兴廉,鉴于曾玉明久攻不克,战况僵持,奏报福州将军觉罗耆龄[8][9][b],请求派援添兵;觉罗耆龄委派曾元福率领1000名兵勇赴台,并于鹿港上岸,旋即屯兵白沙坑、观音山两处(今彰化县花坛乡)。[c][3]

    曾元福原籍泉州咸丰九年(1859年)因参与镇压凤山林恭事件,因功升任台湾北路协副将,咸丰11年(1861年),清廷为讨缴江西一带流窜的太平军,征调曾元福率勇过海平乱,也立下不少战功,被觉罗耆龄通报军机处,登录为“记名总兵”,即当总兵官出现职缺时,优先考虑递补。故同治二年(1863年)曾元福返台,其官衔虽为“台湾北路协副将”,乃挂“记名总兵”。[10]当时军中两大主帅(台湾镇总兵、台湾北路协)皆姓曾,时人多称曾玉明为“大曾”、曾元福为“小曾”,做为区别。[4][3]

    天地会红军见官军插旗观音山,离县城仅四里许,亦布阵大岸头、湳尾严阵以待。曾元福分兵二路,一路令蓝翎五品军功梁征辰[11]、把总林逢照、林清辉埋伏虎山岩后矿底蓄势以待,另一路由乌瓦庄进攻大岸头。曾元福传信予曾玉明,约以进攻后港仔及湳尾以分散红军兵力。同时又有燕雾二十四庄大总理陈捷魁,以及李华文、陈宗文率民团助阵,发动数十次攻击行动,天地会所筑后港仔竹围依然坚若磐石,不为所动。[3][5]

    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鹿港同知兴廉见曾玉明、曾元福相继失利,再度奏请觉罗耆龄加派大炮,以期增添武力。广东省游击萧瑞芳、守备陈启祥押运十余尊大炮,五月间自鹿港抵台。曾玉明遂命民军首领叶虎鞭、陈大戆带兵驻扎水梡桥(亦作水返桥),又命萧瑞芳偕守备游绍芳、都司胡松龄同攻湳尾港仔,以火炮炮轰后竹围,但竹围过密,仅折一半,竹尾覆垂之下,天地会铳楼墙厚仍不致崩塌,官民军犹不能克。[5][4]

    后续[编辑]

    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间,曾玉明扎营秀水庄、曾元福屯兵白沙坑,久攻后港仔竹围不下,战事持续陷入僵持。同一时期,主理嘉义县战事的署福建水师提督吴鸿源台湾道道尹洪毓琛撤职,清廷命曾元福代掌吴鸿源水师提督职。六月,洪毓琛任内病卒;曾元福下属梁征辰在白沙坑战死[11]。七月,曾元福又收到闽浙总督檄文,要求曾元福接篆(福建水师提督官印),正逢驻白沙坑的兵士多名染疫,曾元福因此撤军,并循海道乘船至嘉义县麦寮港登岸,接掌提督篆印,统御吴鸿源留下来的部队。[3][5][4]

    另外根据《明清档案》版本,吴鸿源的撤职命令乃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所下,奏报时间为同治二年(1863年)农历七月廿八日,福建巡抚徐宗干已先于七月奏准由曾元福署理福建水师提督职务,曾元福因染病之故,直到九月廿一日才抵达嘉义接任。[2]:852

    相关条目[编辑]

    注释[编辑]

    1. ^ 因台湾镇总兵有兼挂“提督衔”的特权,提督又称军门[6][7],清代文献如蔡青筠所著《戴案纪略》不时会称曾玉明为曾军门。
    2. ^ 《戴案纪略》、《戴施两案纪略》作者皆将闽浙总督记作“觉罗耆龄”,根据清代职官库资料,觉罗耆龄于同治二年(1863年)分别担任福州将军闽浙总督两项职务,但细查时任浙江巡抚左宗棠亦于同治二年三月间授命兼任闽浙总督,觉罗耆龄应于同时期专职福州将军一职。
    3. ^ 蔡青筠《戴案纪略》与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作“四月”,但林豪《东瀛纪事》作“三月”。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乔安娜·麦斯基尔(Johanna Margarete Menzel Meskill). 《霧峰宮保第:林文察家族拓荒史 1729-1895》 [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 由王淑琤翻译. 台北市: 苍璧. 2021 [1986]. ISBN 9789860682502 (中文(台湾)). 
    2. ^ 2.0 2.1 柯志明. 《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 [Cultivated Aborigines and the Unruled Hans: Governance Deployment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in Qing Taiwan]. 台北市: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2021. ISBN 9789863504764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蔡青筠 (编). 《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 [2022-02-21].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4.3 4.4 林豪. 《東瀛紀事》.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7 [2022-12-14]. ISBN 9570092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5.3 5.4 5.5 吴德功(吴立轩). 《戴施兩案紀略》.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 [2022-03-10].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中文(台湾)). 
    6. ^ 许毓良. 〈臺灣鎮總兵官〉.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202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2 (中文(台湾)). 
    7. ^ 黄水华. 《中國古代兵制》. 台北市: 台湾商务. 1994: 152–162. ISBN 9570509112 (中文(台湾)). 
    8. ^ 〈(覺羅)耆齡〉. 清代职官数据库. [202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5 (中文(台湾)). 
    9. ^ 〈左宗棠〉. 清代职官数据库. [202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5 (中文(台湾)). 
    10. ^ 赖玉玲. 〈總鎮一方─臺灣鎮總兵堅勇巴圖魯曾元福〉. 《故宫文物月刊》 (台北市: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18年12月, (429): 88-95 [202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1 (中文(台湾)). 
    11. ^ 11.0 11.1 〈梁徵辰〉. 台湾记忆 Taiwan Memory.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4)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