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薛圳
雾里薛圳 | |
---|---|
中华民国(台湾)圳道 | |
概要 | |
隶属单位 | 瑠公农田水利会 |
灌溉区域 | 台北市 |
兴建时间 | 1724年(清雍正2年) |
拦取水源 | 景美溪 |
雾里薛圳(台湾闽南语:Bū-lí-sih-tsùn),日治时期部分文献误记为雾里薜圳。位于台湾台北市,又名内湖陂或周七股圳。为清朝雍正年间由垦户集资兴建、用于灌溉大加蜡西侧的水道。
今日,圳道几乎已经全部予以填平荒废,仅残留几小段。因其名气远不如瑠公圳,因此常被误认为后者。
简介
[编辑]雾里薛圳是灌溉台北市西侧的人工水圳,因水源来自“雾里薛溪”(今景美溪)而得名,为台北盆地内最早有兴建的水圳有纪录者。根据日本时代业主呈报给台湾总督府的沿革资料,本圳于1724年(雍正2年)由垦户着手兴建,时间上比著名的瑠公圳的1760年(乾隆25年)还要早。但工程到半途时资金短缺,便由十位周姓人士合股七股共出资两万银元,因此得名周七股圳;由陈元利号提供储水的埤地,并与周和轩号一起监督埤岸和水门的工程,于乾隆初年完工,共灌溉589甲田地。用水户每甲田须缴付一两二钱,出资者每年每股可收水租100多两。[1]
《淡水厅志》记载:“内湖陂,又名雾里薛圳,在拳山堡,距厅北一百余里。庄民所置。其水由内湖沟仔口、鲤鱼山脚筑陂凿穿石门过枧尾街、后溪仔口、公馆街后通流,灌溉大加蜡西畔古亭仓、陂仔脚、三板桥 、大湾庄、下陂头及艋舺街一带等田七百余甲,至双连陂为界。”可见到同治年间,雾里薛圳的灌溉范围已扩大到古亭、三板桥、下埤头、艋舺街,超过七百甲田地。其中“内湖”为木栅景美溪沿岸之古地名,与现今台北市内湖区无关。
嘉庆年间,由周和记号筹措资金修复被洪水造成的损坏,因此周和记也加入经营,每年可收取一股水租。尔后也由该号负责水圳修缮,费用由其他七股分摊。
管理与合并
[编辑]雾里薛圳原为周姓七股和提供土地的陈元利号共有,但之后陈家退出,权益便一直全由周姓持有。
在1901年被公告为公共埤圳之前,占有圳道或天然埤塘上游的家族常常丈著权势向下游使用者征收使用费,引来公愤常常起冲突。最有名的是发生在1890年代,邻近的另一个灌溉水源大湾区域(今仁爱圆环附近,边界为安和路-延吉街的天然水源)的冲突[2][3]间接影响埤圳的管理制度。
台湾总督府于 1901 年颁布〈台湾公共埤圳规则〉[3]。雾里薛圳也就因此与瑠公圳、大坪林圳一起被公告为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公共埤圳”,受官方监督。到了1907年,更与上埤一起并入受“瑠公水利组合”(今“瑠公农田水利会”)管理。随后进行水道整并与修改,统一取水口与输水干线、废除不必要的水路,于1909年完工。原主线前段部分废弃,公馆之后的后段成为“第二干线”。
并入后,原周家圳主仍可每年获得140圆收益;到1915年(大正4年)3月,瑠公水利组合才以1610圆买下所有权。
路线
[编辑]取水口
[编辑]原在文山堡内湖庄埤腹西侧、日本时代埤腹段32、35地号,景美溪弯曲处,即今文山区木栅和兴路西侧、埤腹抽水站附近。
前段
[编辑]沿景美溪边的木栅路往景美,经景后街至景中街附近。此段在合并后即废弃填平[4],已无迹可寻。
之后经景兴路、景华街、兴隆路一段内的巷弄,在万盛公园附近与瑠公圳干线立体交叉;转西行过罗斯福路,在师大分部(师大公馆校区)附近与瑠公圳干线平行沿罗斯福路往北。此段改为排水沟渠,导入新店溪内,现今仍有多段迹循可探查。[5]
后段
[编辑]经公馆基隆路圆环,大致沿汀州路走,经新生南路西侧,到今温州街附近的“九汴头”。后分出 9 条分流,其中含 3 条主支线,分别为第一、第二及第三雾里薛支线。
- 林口支线
在观音山(宝藏岩)东侧分出,绕山脚至北侧,进入林口庄(今汀州路三段一带),至金门街附近。
- 第一雾里薛支线
向东穿越国立台湾大学及辛亥路后,圳道沿途约略为今日之和平东路二段76、90巷-瑞安街-复兴南路-安东街-龙江路与复兴北路间迂回-荣星花园,现皆已地下化。
此路线常常与流经安和路、敦南诚品、顶好商圈、SOGO忠孝店后方瑠公圳公园之溪流混淆,此处为另一个灌溉系统“大湾”[2][3][7]。
- 第二雾里薛支线
穿越温州街,经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三板桥(今林森北路九条通),北行至牛埔分出西新庄子支线和牛埔支线。本支线、西新庄子支线之圳道大致与新生北路平行。
1933年兴建“特一号排水”(今新生南北路),也称为“堀川”;1972年新生南路段改为水泥箱涵,并加盖埋在地下。很多人将“特一号排水”也称为瑠公圳,系因误以为台湾大学西侧的路段就是第二干线,实际上仅有小段路线相邻。
- 第三雾里薛支线
荒废
[编辑]1940年代起,随着台北市产业结构改变与人口移入,农田大量改为建地,而不再需要用水灌溉,圳道便遭弃置,填平改为道路、改建为沟渠,甚至直接被排入污水。
遗迹
[编辑]- 景尾开道碑:位于景美桥旁,记述瑠公圳改道后景美街修路与木栅路一段开辟始末。[8]
- 台湾大学醉月湖:原大安支线、第一雾里薛支线间农用池埤。
- 温州街46巷:第二雾里薛支线。
- 泰顺街38巷口:跨第二雾里薛支线的小桥护栏遗迹。[9]
注释
[编辑]- ^ 瑠公大圳 李宗信/著 ISBN 9789862940945 2014年10月出版,p.47
- ^ 2.0 2.1 简宏逸. 重探臺北市內「古亭」和「大安」地名源流:一個跨學科考證的嘗試 (PDF). 《文史台湾学报》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 2012-06, (第4期) [2018-01-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1-30) (中文(台湾)).
- ^ 3.0 3.1 3.2 今日臺北繁榮的大安區,在過去竟然有座大水池?. [201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文山区志 卷五、交通篇 > 第一章 路街沿革 > 7.木栅路1、2、3、4、5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本路1段,自景文街至再兴小学旁(喙鼻仔岭)止,本路段沿景美溪右岸而行,在景美街景美国小围墙外立有一开道碑,为明治42年(1909年)设立。...... 本路原为“雾里薛圳”圳道,后由瑠公圳取代而废弃,圳道填筑为道路。碑文则记载景尾街一带,瑠公圳改道及兴修道路事宜。
- ^ 萬隆公館段霧裡薛圳與瑠公圳踏查 /洪致文. [2015-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6).
- ^ 卷三“……到公馆街后拳山麓内埔分为三条:其一由小木见至林口庄及古亭仓顶等田,与雾里薛圳为界;”
- ^ 大台北地區水圳、溝渠. [201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文山區志 卷六、文教篇 > 第三章 古蹟與古碑 > 第二節 古碑 > 三、景尾開道碑.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大安區水圳人文走讀地圖 /臺灣水圳文化網. [2015-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