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霍恩作战
马特霍恩作战 | |||||
---|---|---|---|---|---|
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 |||||
B-29轰炸机在中国的基地与马特霍恩计划主要轰炸目标 | |||||
| |||||
参战方 | |||||
美国 | 日本 | ||||
参战单位 | |||||
第20轰炸机司令部 |
马特霍恩作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陆军航空兵使用B-29超级堡垒轰炸机从中国与印度对日本战略轰炸项目。轰炸目标包括日本本土、中国的沦陷区、东南亚。名字来源于阿尔卑斯山的马特洪峰,以难以攀登著称。
计划
[编辑]马特霍恩作战计划最初是在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被酝酿。美英联合参谋部于1943年8月在魁北克召开会议,决定在中太平洋采取夺占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不仅因为马里亚纳群岛靠近东京,而且容易补给与防卫。1943年9月,美英联合参谋部得出结论,在中国部署B-29轰炸机必须通过驼峰航线维持孤立的补给,这将招致后勤上的极大困难。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坚持认为从中国轰炸日本能更快缩短战争进程。1943年底的开罗会议,罗斯福总统向蒋介石许诺将在中国部署战略轰炸机。亨利·阿诺德支持罗斯福总统的决定,认为中国的轰炸基地是在没有控制马里亚纳群岛之前的应急办法。[1]
马特霍恩作战计划由Kenneth B. Wolfe准将于1943年10月制定,由第20轰炸机司令部实施,代号“夕阳”(Setting Sun)。该计划是基于约瑟夫·史迪威的“暮光”(Twilight)计划。B-29的主基地设在印度,在中国开设前进基地并由驼峰航线的C-109运油机、20架C-87运输机、3架C-46运输机组成的支援中队维持补给。夕阳计划原定把前进基地设在广西。但由于豫湘桂会战失败,最终把B-29基地设在了成都。 最初计划由2,000架C-109支援在中国部署10个大队400架B-29,但由于马里亚纳群岛分担了战略轰炸任务,最终只把218架B-26轰炸机改装为C-109运油机。
阿诺德五星上将于1943年10月12日批准了“夕阳”计划并通过马歇尔将军提交给总统与参谋长联席会议。当时这是唯一的轰炸日本的作战计划。罗斯福总统不满该计划于1944年6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而不是他向蒋介石保证的1944年1月1日。但罗斯福批准该计划将实施一整年。
B-29轰炸机的作战半径达到1,500英里(2,400千米),执行了轰炸日本的90%的任务。
参考文献
[编辑]- ^ Haulman, Chapter The Superfortress Takes to the Sk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4
- Craven, Wesley Frank; James Lea Cate. Vol. V: The Pacific: MATTERHORN to Nagasaki, June 1944 to August 1945. The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 U.S. Office of Air Force History. [December 12,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7).
- Maurer, Robert(1983). Air Force Combat Units Of World War II, Maxwell AFB, Alabama: Office of Air Force History. ISBN 0-89201-092-4
- Attribution
进一步阅读
[编辑]- Cline, Ray S. Washington Command Post: The Operations Division.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0 [1951] [2019-01-17]. CMH Pub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 Chapter XII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ppendix 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