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鲁迪·杜奇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鲁迪·杜奇克
Rudi Dutschke
杜奇克的头像照
出生(1940-03-07)1940年3月7日
纳粹德国努特-乌尔施特罗姆塔尔舍讷费尔德德语Schönefeld (Nuthe-Urstromtal)
逝世1979年12月24日(1979岁—12—24)(39岁)
 丹麦奥胡斯
死因癫痫导致溺毙
墓地柏林St.-Annen-Kirchhof
52°27′32″N 13°17′10″E / 52.45889°N 13.28611°E / 52.45889; 13.28611
国籍 德国
母校柏林自由大学
知名于1968年德国学运代表发言者之一
家乡卢肯瓦尔德
运动德国学运、反核运动
配偶格雷琴·克罗茨(Gretchen Klotz
儿女波莉·妮科尔·杜奇克(Polly-Nicole Dutschke,长女)
霍塞亚-谢·杜奇克(Hosea-Che Dutschke,长男)
鲁迪·马雷克·杜奇克(Rudi-Marek Dutschke,次男、德国绿党政治家)
受影响于

阿尔弗雷德·维利·鲁迪·杜奇克(德语:Alfred Willi Rudi Dutschke,1940年3月7日—1979年12月24日)是1968年德国学运领袖、代表发言者之一。曾因学运因素在1968年4月11日被约瑟夫·巴赫曼开枪射伤。

生平

[编辑]

青年时代

[编辑]

杜奇克于文理中学毕业后,因个人反对国家军事化而拒绝入伍,而让东德政府禁止他继续升学。

1961年8月,杜奇克在柏林墙启用的前一天潜逃到西柏林一带,随后于柏林自由大学内就读。在柏林自由大学里杜奇克主修社会学相关科目,并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理论。

杜奇克于在学期间加入了德国社会主义学生联盟,该组织随后曾发起过反对越战等社会运动。1966年杜奇克和来自美国的格雷琴·克罗茨结婚,克罗茨事后为杜奇克生下3名孩子。

学运期间

[编辑]

1968年德国青年因不满政府方向、而发起要求改革的德国学运。因当时参与学运杜奇克为活动的发言人之一,之后在同年4月11日,杜奇克被一名反对共产的青年约瑟夫·巴赫曼开枪袭击。之后杜奇克虽头部中弹,但仍被救活下来。当时立场为批评学运及杜奇克的传媒施普林格集团下发行的《图片报》、在杜奇克被枪击后进一步表示就趁现在制止杜奇克的评论,引发学运人士与施普林格集团的冲突。[1][2]

学运后

[编辑]

而为了身体的静养,1969年杜奇克一家前往至英国居住。在英国期间杜奇克在剑桥大学克莱尔学堂攻读未完成的学业。不过1971年保守党党魁爱德华·希思将杜奇克评估为曾带起颠覆扰乱活动的不受欢迎外国人、而要求将杜奇克一家驱逐。离开英国的杜奇克之后改在丹麦奥胡斯,并在奥胡斯大学获得一份教职的工作。

在1970年之后,杜奇克则开始投入有关反核的活动。

死亡

[编辑]

因杜奇克的脑部遭枪击后有留下损害,在1979年12月24日杜奇克盥洗时突然癫痫发作、导致他浸入到浴缸里淹死。[3]

个人观点

[编辑]

在透过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罗莎·卢森堡的思想后,杜奇克认为社会会透过民主化后来达到改革社会的效果。.[4]

杜奇克认为西方资本国家的社会若想改变,必须协助第三世界国家民族解放且让东欧国家民主化。基督教的耶稣则被杜奇克认为是世上最伟大的革命者,且在1963年的复活节里表示“耶苏复活了,一个用无坚不催的爱产生世界上最关键的革命,如果人们能了解到爱的存在,那疯狂的逻辑就会消匿不见。”[5]

因参加1967年示威游行而被警方枪杀的本诺·奥内佐格事件,而引发让部分激进份子组成红军派对抗政府,而杜奇克个人不赞同学运要走向像红军派样的激进行动。[6]

影响

[编辑]
与阿克塞尔·施普林格街相交的鲁迪·杜奇克街,摄于2008年

先前与杜奇克抱持反对立场的传媒施普林格集团,在柏林市有一条纪念他们创办人阿克塞尔·施普林格的街道“阿克塞尔·施普林格街”(德语:Axel-Springer-Straße)。而2008年柏林市为了纪念40年前杜奇克遭枪击的事故、以及他在学运上的付出,将原先与阿克塞尔·施普林格街相交的科赫街(德语:Kochstraße)重新命名成“鲁迪·杜奇克”(德语:Rudi-Dutschke-Straße)。[2]

而以德国1970年代期间动荡不安社会为主题的电影《巴德迈因霍夫二人组》中,剧中也有描述到杜奇克的桥段,该片的杜奇克则是由塞巴斯蒂安·布隆贝格饰演。

参考文献

[编辑]
  1. ^ Paul Hockenos. Taz Year Thirty. The Nation. 2008年6月2日 [2014年7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1月5日). 
  2. ^ 2.0 2.1 Berlin names street after student activist Dutschke. The Local. 2008年4月20日 [2014年7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3月23日). 
  3. ^ Von Hosea Dutschke. Erinnerungen: Das letzte Weihnachten. The Nation. 2009年8月25日 [2014年7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23日). 
  4. ^ Slobodian, Quinn, 2, Foreign Front: Third World Politics in Sixties West Germany, Duke University Pres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5) .
  5. ^ Helmut Frank, Ich liebte diesen naiven Christen, Sonntagsblatt, Bayern, DE, 2003年4月16日 [2014年7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18日) 
  6. ^ Davis, Belinda; Mausbach, Wilfried; Klimke, Martin (编), Changing the World, Changing Oneself: Political Protest and Collective Identities in West Germany and the U.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