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穗
黄金穗 | |
---|---|
出生 | 日治台湾新竹 | 1915年11月11日
逝世 | 1967年4月2日 台湾台北市台大医院 | (51岁)
教育程度 | 日治台湾新竹州新竹中学校(1933) 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1939) |
年代 | 20世纪哲学 |
研究领域 | 台湾哲学 |
黄金穗(1915年11月11日—1967年4月2日),新竹人。外文拼音 Chin-sui Hwang。毕业自京都帝国大学,师承京都学派田边元,攻读哲学与数学。其〈日常性について——现象学的试论〉(关于日常性─现象学的试论)为京都《哲学研究》第一篇台籍学者发表的论文。专冶现象学、西田几多郎及数理逻辑等,为台湾哲学界京都学派的第一人。
生平
[编辑]1915年(大正4年)11月11日出生于新竹市[1],过继给台北万华宝斗里的黄家,直到十八岁才正式改姓。1934年以优秀成绩由新竹州新竹中学校,保送台北高等学校高等科文科甲类(外语主修英文),高三时转文科乙类(外语主修德文),1936年(昭和11年)毕业即考取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师承京都学派哲学家田边元,主修哲学、副修数学。1939年6月发表〈日常性について——现象学的试论〉(关于日常性─现象学的试论),为京都《哲学研究》第一篇台籍学者发表的论文,也是台人研究西田几多郎思想的先行。1939年毕业后,任聘于东京岩波书店四年,负责岩波文库及《思想》杂志等编辑。
太平洋战争期间,因父丧回台,曾在榨油厂、台湾帝国大学图书馆短暂任事,也曾新竹中学与新竹女中任教,曾教过傅伟勋先生数学。战后因不谙中文,曾在其胞弟黄泽祖开设的补习班听课修习中文,也与风城文人共学中文,后则一齐于1945年11月20日创办《新新》杂志做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媒介,而黄金穗因其编辑经验担任总编辑,直至1947年1月5日台湾政经环境恶化而嘎然而止。1946年10月则受台北延平学院朱昭阳院长聘任兼课,教授“论理学”等,但因二二八事变遭陈仪政府下令“封闭”,1948年2月受开南商工陈有谅校长任教务主任,规划课程,同年虽延平学院复校曾邀黄金穗回任,但在白色恐怖下延平师生遭逢囹圄之灾,黄金穗不得不避走琉球。1958年受时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洪耀勋邀兼课,1964年为专任副教授,开授“理则学”、“数理解析”、“数学逻辑”等课,并专研数理哲学、逻辑系统建构理论等,曾于1959出版笛卡儿《方法导论》中译、并曾于1964至66年间发表一系列以英文撰写的逻辑系统建构理论研究〈前设逻辑运作论〉〉(Protological Operations)、〈形式构造论〉(Formal Structure)、〈逻辑多样体试论〉〉(Theses on “Logical Manifold”)等论文。1966年3月受国家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核定补助赴德短研,将与德国数理逻辑学家、Erlangen 学派掌门学人保罗·洛伦岑共事研究,甚能赴任德哥廷根大学教职,然在深造前夕因病未能成行,于1967年4月2日长逝于台湾大学附属医院。黄金穗作育英才,常以“读哲学的目的之一,在于还我天真”为人生真谛,与学生相处如友,大智若愚,颇为学生爱戴。
理论与主张
[编辑]早年师承田边元,研究京都学派西田几多郎中晚期思想,并发展其独到之处。晚期则专研逻辑系统建构理论研究,以 Erlangen 学派掌门学人保罗·洛伦岑等:
夜中的日常性
[编辑]师承田边元,黄金穗直接吸收了京都学派的思想体系,其论文〈日常性について——现象学的试论〉(关于日常性─现象学的试论)则是就西田几多郎思想为基础,提出“夜中世界才是日常自我的基体”:以睡眠为例,睡眠为真夜中完全且绝对的主体,是以保存生命力为明天日常性的基体,以保存精神力为隔天的主体。黄金穗借用西田几多郎中晚期“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思想来建构出睡眠为日常性的同心圆[1]。
逻辑系统建构理论研究
[编辑]六零年代黄金穗曾发表一系列逻辑系统建构理论研究〈前设逻辑运作论〉〉(Protological Operations)、〈形式构造论〉(Formal Structure)、〈逻辑多样体试论〉〉(Theses on “Logical Manifold”)等论文,研究保罗·洛伦岑的前设逻辑等数理逻辑理论,然受到其时代与语言限制,哲学阐述上较有较粗略尚释疑之处[2]。
著作列表
[编辑]- 1939〈日常性について——现象学的试论〉,《哲学研究》,号279(卷24册6),页1-32(京都:京都哲学会,昭和14年6月1号)。
- 1959《方法导论》(笛卡儿 原著)。台北:协志工业。
- 1964〈前设逻辑运作论〉(Protological Operations),《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期13,页443-462 [英文撰写]。
- 1965〈形式构造论〉(Formal Structure),《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期14,页471-490 [英文撰写]。
- 1966 〈逻辑多样体试论〉(Theses on “Logical Manifold”),《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期15,页469-491 [英文撰写]。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高君和, 张峰宾. 追求純粹形式的沉思者─黃金穗的日常性現象學與臺灣本土文化運動. 洪子伟 (编). 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台北: 联经. 2016: 281–320.
- ^ 蔡行健. 論臺灣邏輯研究先驅黃金穗對邏輯的理解. 洪子伟; 邓敦民 (编). 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 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9.
- ^ 中央研究院“日治台湾哲学与实存运动”研究计划.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 philo.programs.sinica.edu.tw. [2018-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9).
- ^ 台湾大学哲学系. 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 homepage.ntu.edu.tw. [2018-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延伸阅读
[编辑]- 中央研究院“日治台湾哲学与实存运动”研究计划,《日治时期台湾哲学文献清单列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湾大学哲学系,《台湾哲学研究数据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湾文学期刊目录数据库,《新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高君和、张峰宾,2016,〈追求纯粹形式的沉思者─黄金穗的日常性现象学与台湾本土文化运动〉,洪子伟(编),《存在交涉:日治时期的台湾哲学》,页281-320。台北:联经。
- 蔡行健,2019,〈论台湾逻辑研究先驱黄金穗对逻辑的理解〉,洪子伟、邓敦民(编),《启蒙与反叛─台湾哲学的百年浪潮》。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 赵天仪,2000,〈黄金穗老师印象记〉,《风雨楼再笔:台湾文化的涟漪》,页119-140。台中:台中文化局。
- 何秀煌,1971,〈追悼黄金穗老师〉,何秀煌、王剑芬,《异乡偶书》,页33-36,台北:三民。
- 施妙旻,2006,〈新生台湾建设研究会的成立〉,《台湾史料研究》,号28,页18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