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Mingwu1977/沙盒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水文[编辑]

水圳[编辑]

本地从1750~1840年(清朝乾隆末期至道光年间),开凿三条水圳灌溉东势河谷平原(含东势角、校栗埔、新伯公、上城、下城与大茅埔等地区),其三条水圳分别为东势本圳(亦称新圳)、老圳及大茅埔圳,并随土地拓垦扩大而扩展规模。三条水圳皆贯穿大茅埔,其水源均仰赖大甲溪,现今三条水圳的取水口均位于大甲溪的后池埤[1]。而此圳末端,则是在大茅埔庄下注入老圳。[2]

大茅埔圳[编辑]

大茅埔圳圳路长度3176米,灌溉面积65公顷,灌溉范围分布台中市东势区庆东、庆福两里。现今水源有二,其一来自台湾台中农田水利会大茅埔圳农业用水抽水站,为主要水源;另一则是来自软埤坑溪溪水,由软埤坑溪制排水门拦水作为第二水源。抽水站设置两部150马力的竖轴式抽水机组,动力来源皆为大甲溪发电厂马鞍机组水力发电供应。1号抽水机组出水管径40公分、扬程18米、抽水至下圳水路,2号抽水机组出水管径20公分、扬程81米、抽水供应地势更高的上圳水路,上圳于软埤坑溪前流入下圳再汇流至软埤坑溪拦水引入圳路提供灌溉用水。[3]

历史[编辑]

1819年(清嘉庆24年)即有大茅埔圳的雏型,而此圳真正开凿,则始于1822年(清道光2年),并于1831年(清道光11年)完工,共费10年完成。此时期完成的圳路自软埤坑取水,并贯穿大茅埔庄直通头隘坑。[4]

根据1822年(清道光2年),垦首张宁寿与28股垦众合约可看出,开凿筑圳者为陂长易庚麟与罗俊万,此二人亦为大茅埔圳的投资者,而由于水圳取水口接近泰雅族人活动范围,28股垦众因而集体出资聘请4名乡勇保护,直到水圳开凿完成;而水圳完工后,以“按甲陞租”方式,作为陂长易庚麟、维护工人与保护维修圳路工人安全的乡勇的费用。[4]

而当时所开凿的大茅埔圳,水源引自大茅埔庄后屋背山山泉与软埤坑涧水,不仅将大茅埔自然空间的小溪涧,整合入人工圳路内充实水源,同时也将自然溪流渠道加以修筑,成为大茅埔圳路的一部分,使得错综复杂圳路遍布其中,不只节省成本,也扩大了水圳灌溉范围。[4]

1904年(明治37年)后,因为原来圳水不敷使用,而另由马鞍寮附近,新辟取水口引大甲溪水注入软埤坑溪,作为补充水源[池永歆];民国时期,大茅埔圳与东势本圳、老圳,均取水自天轮后池堰至今。[5]

护城河[编辑]

大茅埔建庄之时,为了防范泰雅族侵扰,因此庄民合力民合力于四方形的庄地空间周围,利用流经的大茅埔圳,开凿约三米护城河,形成区隔庄内、外空间的防御设施,因此,护城河也可说是大茅埔圳的一部分。[4]



宗教信仰[编辑]

泰兴宫[编辑]

泰兴宫主祀三山国王,原名国王宫。据泰兴宫牌匾记载,1851年(清咸丰元年),由张宁寿施出庆福庄大租股半、杨及亿施出庆福庄水田股半、张登龙施出庆福庄水租股半,做为兴建资金,历经五年余于1857年(清咸丰六年)完成[6]

大茅埔庄为一个防御型聚落,泰兴宫坐落于中心点,拉出中轴线延左右开设伙房。作为大茅埔庄民的信仰中心,早期庄民开垦与原民互有冲突时,泰兴宫便成为庄民的守护信仰。[6]

将寮[编辑]

大茅埔庄以泰兴宫为中心,四座将寮分布于东、南、西、北,将寮均以三角形令旗奉祀(将其称为“将爷”),守卫聚落四方;大茅埔庄有完整方位的将寮系统,开庄后便存在,均有守卫庄内居民之平安,亦都以三角形令旗为主要供奉对象[7]

将寮又称五营或营头,总共在五个方位安设将营,分别代表为:东九夷(东方甲乙木青旗)、南八蛮(南方丙丁火红旗)、西六戎(西方庚辛金白旗)、北七狄(北方壬癸水黑旗)、中三秦(中央戊己土黄旗,为主帅中坛太子爷)。此信仰在福佬族群中也可见,甚至更为完善,与客家族群之间差别主要在称呼上。每座将寮内均供奉一支令旗,令旗颜色为东营青、西营白、南营红、北营黑、中营黄,也可以对应中国的神兽: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和中麒麟[7]

大茅埔会在农历每个月初二、十六举行“犒将”(福佬族群多数称“犒军”、“赏兵”)仪式,以各邻居民轮流祭祀,祭祀供品以家常菜为主(菜饭、牲礼)。中营的仪式会在泰兴宫由庙祝来主持,其余四营则在各自的将寮前,由住在附近居民安置供桌、摆放供品。[7]

学校[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池永歆. 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2. ^ 经济部水利署中区水资源局. 大甲溪水利文化資源先期探討計畫 (pdf). [2020/11/13] (中文(台湾)). 
  3. ^ 罗庆州. 東勢區大茅埔聚落形成與水圳環境價值發展之研究. 亚洲大学休闲与游憩管理学系硕士在职专班硕士论文. 
  4. ^ 4.0 4.1 4.2 4.3 池永歆. 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 ndltd.ncl.edu.tw. 2000/06 [2020-11-13] (中文(台湾)). 
  5. ^ 中华民国经济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局. 大甲溪河川情勢調查 (PDF). 2013-04 [2020-10-26] (中文(台湾)). 
  6. ^ 6.0 6.1 罗瑞枝. 東勢地區三山國王信仰之淵源與流變. 国立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50. 
  7. ^ 7.0 7.1 7.2 刘怀仁. 聚落守護員-將寮. 20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