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加蚋子[编辑]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汉字加蚋仔
台语白话字Ka-la̍h-á
台语罗马字Ka-la̍h-á
原住民语gara

加蚋仔,康熙时期称做加腊仔庄,现在的日常用法为加蚋仔,又称加蚋𧊀蚋台北市老地名,范围在今万华区之南半部、中正区西端忠勤里西部(南机场夜市一带),北至西藏路,东至惠安街及中华路二段441巷与596巷,南边及西边则以新店溪为界。[1]
早年此地位于新店溪、大汉溪的交会处,在无堤防的年代易积水成沼泽,而加蚋仔的称呼,可能是凯达格兰语所略称的 gara 译音字,其意为沼泽地。[2][3]

历史

[编辑]

大台北古地图,1654年前后,汉人入垦以前,加蚋仔地区原为平埔族群凯达格兰族雷里社(荷语:Rivrijcd)的活动范围。[4] 汉人开垦后,雷里社南迁至新店溪对岸,与秀朗社合并为雷朗社[5]。明郑时期,现台北地区仍为原住民平埔族群的生活范围,汉人尚未进入开入垦,亦无行政区的设立。

康熙年起,台北地区改隶台湾府诸罗县。在康熙48年的公告中,官方将台北盆地称作“大嘉腊保”,是该名称首次出现在地图上。[3]乾隆5年(1740年),属淡水海防厅下辖二保之淡水保大佳腊庄。[6]乾隆7年(1742年),番社给垦字记载有“土名加腊仔”。[7][8]

嘉庆年间,属淡水厅摆接堡加蚋仔庄。[9]光绪五年(1879年),属台北府淡水县摆接堡加蚋仔庄。1895年,日治初期,台北府改设台北县,由台北县直辖,属台北县摆接堡加蚋仔庄。1901年,台北县改设台北厅,仍由台北厅直辖属台北厅摆接堡加蚋仔庄。

1906年,地方制度改革,厅下设支厅,支厅下设区,改属台北厅古亭村区摆接堡加蚋仔庄。1920年,市制实行,属台北市加蚋子。 [10]1922年,日人废除原旧街庄名称,改用日本式町名拆,加蚋子拆分为东园町西园町马场町,加蚋子地名走入历史。1945年,战后前东园町西园町下崁合并为双园区马场町则属古亭区。1990年,台北市政府重新调整行政区,双园区大部分区域及古亭区马场町西部划入万华区[10]2017年5月,地方居民与青年团体连署争取LG04站命名为加蚋站[11]7月,台北捷运 万大树林线 将经过本区的LG04车站命名为加蚋站

地区发展

[编辑]
  • 在汉人入垦以前,此地区为原住民凯达格兰族雷里社 (Revrijcq)的活动范围。
  • 康熙48年(1709年),诸罗知县宋永清发给陈赖章的垦照中记载,垦户陈赖章于北台湾的开垦范围包含雷里地区,此地进而开始有闽南移民的开垦。[12]
  • 约同时期,由来至于福建泉州府同安之杨姓渡海来台,选择了临近平埔族雷里社的沼泽地区行开垦定居。
  • 乾隆中期以后,杨姓大量抵台于此务农或制糖,由于杨姓人口于此地占有多数,因此有“加蚋仔杨”的说法 。[8]
  • 光绪年间,加蚋仔逐渐发展为七庄头。然中仑仔于日治时期成为河道的一部分,昭和二十年(1945)的户籍资料中已无人居住,加蚋仔遂以六庄头称。[10]
    • 堀仔头,号称加蚋仔第一庄,堀为台语计算洼地与埤塘之单位,此地以前有一大埤塘,现已填平起厝。
    • 港仔尾,地处在新店溪畔,堀仔头末端,故名为港仔尾。也有一说北侧西藏路以前为一小河道,称作“无尾港”,而港仔尾在其末端,顾得其名。
    • 八张犁,加蚋仔东侧,范围极广,指约八张犁所耕之土地面积故得名。
    • 后庄仔,因地处加蚋仔庄后方,故取名为后庄仔。
    • 下庄仔,地处加蚋仔最南面下方处,也有一说为地势较低之处。
    • 客仔厝:因该庄头昔日有渡船口可至新店溪对岸,来往旅客会在此住一宿,因此称为客仔厝。但台湾有此地名之地方,皆与客家人有关,因此有一说为早期客家人在台北盆地的活动的痕迹。
    • 中仑仔:位于新店溪河道旁所围之曲流疤内,日治时期新店溪河道变迁,成为河道的一部分,日治末期已成为居民种菜之地,无人居住。
  • 加蚋仔土质松浮肥沃,早期移民多从事甘蔗、花卉、蔬菜、薯瓜类生产,供应艋舺、大龙峒、古亭等邻近聚落。而薰茶用的茉莉花、黄枝花则交艋舺或大稻埕的茶行。花价高昂,使当地农民获利颇丰。1930年代,因战使茉莉花滞销,又因土质变化,居民改种麻竹笋;也由于地下水质甘美,适合孵豆芽。因此俗称加蚋仔有三宝,分别是:茉莉、麻竹笋、豆芽菜。[2]

历史建筑

[编辑]
  • 加蚋公学校 (今东园国小)
  • 御大礼树碑 (现存于东园国小校园内)
  • 堀仔头水道
  • 杨氏古厝及古井[13]

祭祀

[编辑]
时间(农历) 名目 神明 范围
二月十三 杨相公生日[14] 杨相公(忠惠圣侯、马圣侯) 堀仔头、客仔厝之杨姓家族
三月十二 年例 保仪大夫(尪公)、干豆妈保生大帝霞海城隍飞天大圣、当年轮值角头土地公 加蚋仔庄全境
九月初一 飞天大圣生日 飞天大圣 加蚋仔庄全境
十月十四 朱府王爷生日 朱府王爷 客仔厝之杨姓家族
十一月初五 杨令公祖生日 杨令公 堀仔头、客仔厝之杨姓家族
  • 虽然许多文字纪录称呼加蚋仔六个角头为“六庄头”,但地方实际上使用的称呼是“五角头”,因客仔厝因规模较小,又与堀仔头一样以杨姓居多,合为一个角头。每年农历三月十二“年例”迎尪公祭典,轮值即按五角头顺序。近几年的纪录为:2017港仔尾、2018后庄仔、2019八张犁与客仔厝、2020下庄仔、2021堀仔头。原本惯例是由各角头里长轮值,由于地方居民角头观念薄弱,无力举办年例,2023开始由加蚋境内各庙宇主办。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日治行政区_街庄(1900年代) 
  2. ^ 跳转到: 2.0 2.1 陈杏枝,《加蚋地区的宫庙神坛─兼论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的关系》,淡江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组
  3. ^ 跳转到: 3.0 3.1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1:空間篇. 远足文化. 2023: 86–95. ISBN 9789865082635. 
  4. ^ 翁佳音 大台北古地图考释
  5. ^ 加蚋仔庄. 地名资讯服务网. 原为凯达格兰平埔族雷里社(Rujryck Rieuwrijck)社址。康熙年间杨姓闽人入垦于此,聚族而居,形成六个村庄(八张犁、后厝仔、下庄仔、港仔尾、堀仔头、客仔厝),俗称“六庄头”。多沙质土,土壤松浮,移民多从事甘蔗、花卉、蔬菜、薯瓜类生产,供应艋舺、大龙峒、古亭等都市聚落。尤多植甘蔗、薰茶香料茉莉花、秀英及染料、栀子等,工业用作物为着,其中杨埤所开设糖廍,对地方繁荣贡献至钜。雷里社的平埔族,因加蚋仔庄的兴起,南迁至相距四公里的新店溪南方,与穵仔社(即秀朗社)合并形成雷朗社。 [失效链接]
  6. ^ 刘良璧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
  7. ^ 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
  8. ^ 跳转到: 8.0 8.1 萬華區區誌 (PDF). [2021-05-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21). 
  9. ^ 台北市志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1991-11
  10. ^ 跳转到: 10.0 10.1 10.2 《臺北市沿革 1901-2010》,地圖會說話網站. [2019-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11. ^ 捷運站命名超有哏 從穿越劇打到花的戰爭 ,聯合新聞網.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12. ^ 國家文化資料庫. [202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13. ^ 杨氏古厝及古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楊祖廟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