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部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奇美部落
阿美语Kiwit
核定部落
所在国家 台湾
所在县市花莲县
所在乡镇瑞穗乡
所在村里奇美村
时区台北时间UTC+8
民族阿美族

奇美部落阿美语Kiwit),位于台湾花莲县瑞穗乡奇美村,是原住民族委员会核定的一个阿美族部落,旧称机密社奇密社

地理位置[编辑]

该部落范围今属花莲县瑞穗乡奇美村。部落位于秀姑峦溪的左岸的河阶上,邻近瑞港产业道路[1]

历史[编辑]

根据奇美部落的起源神话,其先祖原居于道拉样(Tawrayan,位于今玉里镇三民里一带)。某日发生大洪水,男孩达邦.马瑟拉(Tapang Masera)和妹妹纳高(Nakaw)两人,坐在猪槽内漂流到基拉亚散(Cilangasan,今花莲县丰滨乡的八里湾山)。兄妹两人在此结为连理,并在此繁衍后代。后来族人自山上迁徙至山下的加纳纳部落(Kalala,今瑞穗乡舞鹤村扫叭一带),但因当地缺乏耕地,便迁徙至现在的奇美部落[2]。也有传说认为,兄妹的三位孩子一直到大水退去后才离开基拉亚散,长子匝拉喔(Calao)在历经多次迁徙后,最终定居在拉塔(Lahtar,今奇美部落东方高台地),成为现今奇美部落“Kiwi”氏族的祖先,弟弟们则分别成为太巴塱部落薄薄社的祖先[3]

及至清朝时,奇美部落已经发展为一座大社,被列为“崇爻九社”之一[4]。19世纪末,沈葆桢实施“开山抚番”政策,台湾镇总兵吴光亮率兵进入东部,欲强行开辟水尾(花莲县瑞穗乡)至大港口(花莲县丰滨乡港口部落)之间的道路。此举引发奇美部落、纳纳社、阿棉社的反抗,并在大港口发生强烈冲突,史称“大港口事件[5][6]

由于交通不便且缺乏联外道路,直至1964年才有电气供应,1992 年才开始有电话。1986年,瑞港产业道路开通后,奇美部落才有较正式的联外道路。也因为如此,奇美部落一直保留较为传统的生活型态及祭典文化,到1980年代仍有许多居民居住于茅草屋中[7]

人口[编辑]

部落的族群主体为秀姑峦阿美族人。2018年,该部落共约有120户,人口数396人,原住民人口256人,占总人口百分比90%。在原住民中,阿美族占66%,布农族22%[1]

部落名称[编辑]

奇美部落的原文“Kiwit”源自于阿美语“海金沙”之意。清朝时期汉人将其译为“奇密”、“机密”、“芝密”。光绪5年(1879年)起正式称为“奇密”。昭和12年(1937年)复改为“奇美”[8]

建筑与建设[编辑]

奇美部落拥有一座泛舟休息站,供秀姑峦溪泛舟游客休息[1]。2007年10月13日,奇美原住民文物馆成立,供文物展示及典藏[9][10]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奇美部落/Kiwit-花蓮在地文化記憶庫. culture.hccc.gov.tw.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3). 
  2. ^ 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2003-10-01 [2021-02-03]. ISBN 97895767173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3. ^ 原山奇美部落-秀姑巒阿美族部落傳統文化資訊網. www.amis.org.tw.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4. ^ 李筱峰,花莲地名的故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大港口事件紀念碑-花蓮在地文化記憶庫. culture.hccc.gov.tw.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6. ^ 蔡中涵. 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大港口事件. 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 2001. 
  7. ^ 文化當主軸—奇美部落走出自己的獨特 (PDF). 花莲农改场.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21). 
  8. ^ 奇密公學校-花蓮在地文化記憶庫. culture.hccc.gov.tw. [2022-07-05]. 
  9. ^ 花莲县政府. 花蓮觀光資訊網. 花莲县政府. 2021-11-12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10. ^ 文化部-博物之岛. 博物之島. 文化部-博物之岛.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