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经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经筋包括十二经筋系统、经络系统、脏腑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等独特的体系。

从经筋的记载分析其与肌肉方面的关系。在《灵枢‧经脉》说明“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骨胳对机体所起的支柱作用,包括在运动时所起的杠杆作用;骨胳对附着于骨胳,能屈伸活动,表现强劲而有力;又以肌肉(包括皮下脂肪)对全身各部分的组织脏器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所以筋不完全等于肌肉。[1]

经筋病理基础

[编辑]

经筋病理基础主要论述经筋性结构受创或慢性劳损后,经筋性组织因而造成挛缩(保护性)、扭转(适应)、牵拉或位移,或失去平衡时,经筋性组织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挤压、挛缩、积聚、粘连、瘢痕等病理性改变;迫使经筋性内循环系统产生阻碍,致筋路受阻、气血瘀滞、营养不良、神经传导不畅及紊乱,形成恶性循环,是导致临床各类经筋性病症的主要因素。

古人有云:“有诸内,必行于外”、“病藏于内,证形于外”。薛己《正体类要·序》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说明形体内外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连系,相互协调;在病理上是相互转变,互以影响。经筋性病症会影响内脏功能活动,内脏病变也会反应到体表经筋之上。这就是筋性内脏病产生的重要机制。治病也分外治法和内治法,内服外用务求达到全面治疗目的。

经筋疗法

[编辑]

在经筋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经筋相关技术或方法,作用于经筋体治疗经筋相关疾病和保健身体的过程,称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来源于临床实践,是临床实践性特强的治疗方法。经筋(疗法)之理与易筋经之理,异曲同工。易筋经,即是专论述易筋之经典。易筋经认为事物无不可易,筋也然;通过对筋的锻炼、理顺,使筋路涤畅排除内障。古人云:但使五脏元真通畅,则百病不生(即无阻无障)。

经筋疗法就是通过训练有素的专业注册经筋师,在人体经筋体之上进行手法为主的操作,寻找疾病的根源──经筋病源体(筋障);并以经筋骨架整疗术等为主体的经筋疗法技术,以清除病源体(筋障)为目的的调整治疗,“理顺病筋、捺正错节”。经筋是经筋疗法的直接作用对象,经筋治疗手段,以整全的理念,对经筋系统进行全面整体性的调理,使经筋性通路系统通畅,来达到保健和治疗目的。

经筋医学

[编辑]

经筋医学是研究人体经筋与骨骼系统的整体形态结构的正常功能、分布与循行规律、病因病理、临床体征,以及应用于临床的检查手段、诊断和治疗。并结合预防、康复和保健的一门专业学科。经筋医学认为,人体原即具有本能强大的"自体愈合能量",其发病原因主要为经筋通道受阻及骨架失稳后引致各类临床病症,只要消除经筋阻障及调整骨架(筋障),使气血、经络通畅,身体免疫机制就能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即可修复病灶、消除疾病,并恢复身体康健。治疗方法包括:手法治疗、刺针治疗、弹筋、等综合治疗和运动治疗等。

经筋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但由于长久以来人们对经络系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侧重在十二经脉,对十二经筋的重视较少,使经筋常被误认为是经脉的附属部分,有时甚至将经筋和经脉混为一谈。《黄帝内经·灵枢》将经筋篇与经脉篇分别以十二经分部体系论说,表明经筋与经脉作为经络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虽然联系紧密,但都有其自身的属性、规律及生理病理特点,存在本质的差异。

经筋与经脉的不同

[编辑]

经筋主维络,司运动;经脉主气血,充脏腑。[2]

1.主体结构不同

经筋的结构有别于经脉,呈“中无有孔”形态,是经脉之气“结聚散落”在骨骼关节和肌肉组织的体系。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呈“中空有隙”形态,是输送气血、沟通内外、传导信息的通道结构。

2.循环方向不同

经筋与经脉循行位置大抵一致,但在手足上反向。

3.循环过程不同

十二经筋循行过程具有“结、聚、交、合”的特性,多结聚在腕、肘、肩、膝、腘、踝、踵等关节部位。

十二经脉的循行分为内外两部分:外行循于头面、四肢及躯干,路线上有腧穴分布;内行则入胸腹腔内,路线上无腧穴分布。

4.分布形态不同

经筋以条、片、面状分布周身,在人体呈现浅、中、深的立体形态结构。

经脉以线状形态为主,沿人体体表规律循行。

5.所属病症不同

经筋病以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多为筋肉、关节、筋膜等循行所过之处的病证或损伤。

经脉病以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疾病为主,主要表现为循经分布和局部分布上的穴位异常。

参考来源

[编辑]

脚注

[编辑]

林友《浅谈经络实质在经筋》

其他参考资料

[编辑]
  • 黄帝内经·灵枢
  • 薛己《正体类要·序》
  • 林友《浅谈经筋新定位》
  • 林友《浅谈经络实质在经筋》
  • 林友《浅谈本体病因学说》
  • 周嘉仪《经筋医学近代的研究》

外部链接

[编辑]
  1. ^ 重新重视被忽略的十二经筋,屏东基督教医院疼痛针刺科,梁子安主任
  2. ^ 王, 笛钇. 经筋与经脉的差异性及其辨证论治思路的探讨. 中医临床研究. 2022-03-10, 14 (07) –通过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