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黑色青年联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黑色青年联盟
意识形态无政府共产主义
政治立场极左翼
官方色彩  黑色
台湾政治
政党 · 选举
台湾黑色青年联盟简图,参考《台湾警察沿革志》

台湾黑色青年联盟是成立于1926年的台湾左派组织,发起人小泽一深受成立于东京黑色青年联盟的影响,是台湾日治时期少见以无政府主义为方针与信仰的左派组织。

1927年2月1日,台湾黑色青年联盟主要成员44人被当局逮捕。之后,因没有实际组织与行动的证据,最后只有4个人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至1年。

该联盟存在时间不久,但其联盟成员后来多成为台湾共产党与其他左翼组织的中坚分子。

简介[编辑]

台湾日治时期的左派思想,主要有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两者虽本质上并不相同,但是于1920年代起步时在发源地与本质上极为雷同。其中较著名的组织有台湾文化协会台湾农民组合和台湾黑色青年联盟。

与其他两个组织相同,台湾黑色青年联盟也根源于左翼组织,其发祥地也是日本。只是与其他两者不同,该联盟多以无政府主义为师法对象。

1926年,台北州立第一中学校(该校专收日籍学生,今台北市立建国中学)学生小泽一(生于台北之在台日本人,当时18岁)于暑假的返日期间参加日本左翼组织“劳动运动社”,同时并与东京的“黑色青年联盟”(黑联)主要成员近藤宪二岩佐作太郎的日本无政府主义者有所联络,并深受影响。

返台后,小泽一随即与台北青年王诗琅王万得周和成洪朝宗吴沧洲蔡祯祥等旧识磋商,并交换相关左翼思想。不久之后,数人于同年的11月17日(一说为12月17日),于台北市大正町大正公园(今林森北路长安东路一带)成立“台湾黑色青年联盟”。其组织名称与思想章程,皆沿袭自东京的黑联。

黑色青年联盟宣言书[编辑]

台湾黑色青年联盟于台北的大正公园集会,最重要的除了成立组织外,最重要的就是发表该联盟的宣言书,而该宣言内容为:

  • “权力即法律,法律即统治,统治即国家。有了权力则分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权力是抹杀人类自由的一个机械。所有的罪患,不正义事物都是权力,所以,没有消灭一切权力,则不能得到自由。我等的直接行动就是暴力、暗杀、恐怖行动。我等誓死于黑旗下。”

发展与组织[编辑]

大正公园结盟后,据后来当事者王诗琅回忆说,该联盟并没有任何组织与活动。仅是简单的计划以演讲来宣扬无政府组织的想法,于外界联系也是松散的联盟,而其联盟发起动机更是“起于小泽一心存捉弄警察”(庄永明,台湾纪事,1989)

但另一方面,隶属台湾总督府的警政司法单位却在调查中发现,台湾黑色青年联盟以大正公园宣言结盟的数人为基础,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组织。一年内,已将该联盟组织扩展全台。而联盟成员中的洪朝宗、高两贵、王万得、陈崁、陈金懋、潘炉、谢涂、谢有丁、郭炳荣、蔡祯祥、林朝辉、黄朝宗与杨松茂等人甚至已在连温卿王敏川两社会名人的介绍下加入台湾文化协会,并造成该协会违背与台湾总督府的承诺,不但左倾且开始将社会改革运动触角伸入政治。

除此之外,台湾总督府发行的《台湾警察沿革志》还详细记载台湾黑色青年联盟发展表、组织系统表,表明台湾黑色青年联盟的政治活动。该文献更指出,以周和成、黄白成枝、王万得、林见财为主干所组成的台湾黑色青年联盟“中南部宣传队”于1926年12月巡访新竹嘉义朴子东石凤山屏东潮州东港高雄等处,也顺利吸收陈金城、谢赖登、黄石辉、洪石柱等中心成员。

逮捕与判刑[编辑]

1927年1月2日,王万得、高两贵、周天启、蔡孝乾、陈崁与陈金懋于台湾彰化集会。该集会会末决定联合各地无产青年创立各产业的劳动工会,并指派各地区负责人。同年的1月31日,台湾总督府所属警方开始展开搜证动作。当局不但在台湾黑联主要集会地陆续搜出与日本的极左翼“东京黑色青年联盟”主要成员近藤宪二往来书信,也在相关场所查出印有“暴力,暗杀,恐怖行动”字眼的台湾黑联宣言书。

隔日,当局以此为理由发动大规模搜捕,当天一口气逮捕了44人。之后“更捉了数百人”(庄永明,《台湾纪事》,1989)

因为该联盟并没有实际行动,加上当时正逢大正民主末期(昭和二年),联盟数十名主要成员经过调查后,只有数人被提起告诉并宣判定谳。其中,台湾黑色青年联盟“主谋”小泽一被判徒刑2年6个月,除此之外,主要成员的王诗琅与吴沧洲被判徒刑一年六个月、吴松谷徒刑一年。而创办成员之一的周和成则未待宣判就因病去世于狱中。

影响[编辑]

据王诗琅所言,当时当局会逮捕尚未行动的台湾黑色青年联盟,究其原因,乃是日本当局深恐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青年人,以及要打倒台湾反日运动。不过,该联盟所提倡的无政府主义多少影响了台湾的某些社运方向。而该联盟成员在后来的社会运动中,也多少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王诗琅成为社会文学的翘楚,蔡孝乾洪朝宗翁泽生等人加入台湾共产党周合源林斐芳张维贤等成立孤魂联盟陈崁蔡桢祥等成立台湾劳动互助社。造成日后这些组织多少有着日本左翼组织的思想与影响。

参考资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