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讨论:Jamesfeng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您好,Jamesfeng!欢迎加入维基百科!

感谢您对维基百科的兴趣与贡献,希望您会喜欢这里。除了欢迎辞外,也请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政策
政策
GNU
GNU
版权问题解答
贡献内容必须是您所著或获得授权、同意在GFDL条款下发布
手册
手册
问号
问号
有问题?请到互助客栈询问,或在我的对话页提出。别忘记:讨论后要签名,可使用编辑工具条上的Signature icon.png按钮。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希望您能享受编写人类共有之自由百科的快乐,成为一名快乐的维基百科人我是欢迎您的维基百科人:Wing (留言) 2008年1月16日 (三) 18:59 (UTC)[回复]

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恭喜您!您最近创建或大幅改进的条目高欢经推荐后,获选于首页作新条目展示。如果希望推荐其他您关注的条目,欢迎前往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提名。在您创建或大幅改进的所有条目中,总计有1篇条目获推荐作首页新条目展示。

1

由于生活关系 我编辑维基都是久不久才来一来 所作修改大部分都是依原意的小改善 有很多对自己的要求也做不到(例如列出资料来源)

对于编辑维基 其实我还有些疑惑 尤其是历史条目 究竟编辑的基本方向应是朝钜细无遗 还是简洁有力呢

我想信是介乎两者之间 详尽而不烦琐

这样说说很容易 但实行起来郤毫不简单 看看关原之战的编辑便知

至于编辑赤壁之战这个想法 我觉得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因为实在有不少争议 看三国志里已有数种说法 所以我建议你先从官渡之战着手会更好 这场战事既对当时局势有决定性影响 而不确定的部分亦较少—冷猪肉 (留言) 2008年1月24日 (四) 17:31 (UTC)[回复]

关于晋朝[编辑]

那个论点是源自一些参考书籍,不完全是我的论点,所以我看到你的看法时保持怀疑态度。如果你有其他看法,也能修改,但能否附上参考来源,令我信服。史据可以源自晋书、资治通鉴某一段,论点请附上参考书籍及页数,然后< ref >加在这里成附注< /ref >。--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08年1月30日 (三) 01:15 (UTC)[回复]

可能有点误会,我的意思是在条目修改的部分可以适当的加上附注< ref >< /ref >,表示这是有根据或有来源的。例如:在东晋成立后,南迁的晋人莫不希望发动北伐,收复在北方沦陷的家园。但由于世族已安居江南,南方丰富的资产使得重返北方的意愿不高。而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大势力,如立功还可获得人心,达成篡位目的,所以不支持大规模北伐[1]。[1]即有讲到出处。--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08年1月30日 (三) 15:07 (UTC)[回复]

《晋书-载记第三十-赫连勃勃》:既而勃勃还统万,裕留子义真镇长安而还。勃勃闻之,大悦,谓王买德曰:“朕将进图长安,卿试言取之方略。”买德曰:“刘裕灭秦,所谓以乱平乱,未有德政以济苍生。关中形胜之地,而以弱才小儿守之,非经远之规也。狼狈而返者,欲速成篡事耳,无暇有意于中原。陛下以顺伐逆,义贯幽显,百姓以君命望陛下义旗之至,以日为岁矣。青泥、上洛,南师之冲要,宜置游兵断其去来之路。然后杜潼关,塞崤、陕,绝其水陆之道。陛下声檄长安,申布恩泽,三辅父老皆壶浆以迎王师矣。义真独坐空城,逃窜无所,一旬之间必面缚麾下,所谓兵不血刃,不战而自定也。”勃勃善之,以子璝都督前锋诸军事,领抚军大将军,率骑二万南伐长安,前将军赫连昌屯兵潼关,以买德为抚军右长史,南断青泥,勃勃率大军继发。

我已经把这一段注在词条里了。不要忘了,从桓玄篡位以后,晋室其实早就名存实亡。司马德宗只是个白痴皇帝,傀儡而已。谁会担心什么“野心家”呢?之前桓温北伐受限制,是因为那时候晋室还有很多士族跟桓家对抗,皇室实权尚在。刘裕那个时候,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刘裕北伐前铲除刘毅等人,就是害怕后方有人跟他作对。既然已经铲除了,他还有什么后怕的呢?当时北方民心向晋,趁此大好时机,一举收复西晋旧有河山,那才是英雄所为,如果成功,刘裕的威望恐怕会更高。然而,刘裕派自己小儿子把守长安重地,最后落了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他还是太着急了…… —jamesfeng (留言) 2008年1月30日 (三) 09:21 (UTC)[回复]

我认为您的“刘裕不顾关中的局面,急着在当年六月受九锡,这不是有野心急于篡位是什么?所以我认为,王买德的分析是正确的:“关中形胜之地,而以弱才小儿守之,非经远之规也。狼狈而返者,欲速成篡事耳,无暇有意于中原。”关中惨败之后,南朝政权再没有收复过长安。刘裕政治上胜利,军事上却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已经是评论了。殊知维基百科是不允许编辑人在条目中发表评论与揣摩古人意图的。况且陈寿被很多人认为是良史,他虽是蜀臣但也归于晋。固然当时编写的史书,较易受政治形势或主观意图影响。所以对书内的评论可有所保留。但要考证真实的话,则当时史书绝对比后人史书要有更高的地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荀彧之死,迄今没有定论,而您断然采用“空盒说”难道就一定正确吗?而“空盒说”是裴松之引自魏氏春秋的。刘备为人如何,我不想多说,不然就和您一样了。但是想想他是如何进益州,杀张裕与曹操杀遍让孔融,以及死前留给阿斗的那句“汝父德薄,勿效之”,就不难了解他是否是伪君子,自己也清楚自己的为人如何。—65.49.14.20 (留言) 2008年2月1日 (五) 02:12 (UTC)[回复]

我并不是揣摩古人意图,刘裕当时无视关中吃紧,急于在六月受九锡,这的确让人生疑。我也给你分析过,所谓“后方不稳”的说法也靠不住。原来在晋朝那个词条里说刘裕只是因为刘穆之死才撤退,这难道不是一家之言吗?我增加一个不同观点有什么不对?维基百科不是强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吗?如果只有一种观点,那才是对维基的不负责任。

我从来没说当代史就绝对靠不住。但你不可否认,当代史受政治势力影响很深。《三国志》还算好的。翻翻魏收的《魏书》吧,魏收是北齐人,时代够近,可他把跟高欢作对的贺拔兄弟评价很低,还不把西魏的帝王列入本记。事情都有两方面,不可偏执一端。裴松之的注是对陈寿《三国志》的补充,你总把加注的东西当成靠不住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何况裴松之引用的史料,大部分都是三国时期的史书,史料价值很足。

历史不是不允许后人评论的,否则我们两个人讨论了这么半天岂不白费口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准历史的真相。我认为“空盒说”对,是因为这段史料受到裴松之和《后汉书》的肯定。我前面跟你说过,当代史最大的毛病就是“为尊者讳”,陈寿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毛病。看看《宋书》里是怎么美化弑君篡晋的刘裕(对刘裕弑君避而不谈,只说驾崩。),再看看《晋书-宣帝记》里面史官用那个“狼顾”的典故来攻击司马懿——你就知道区别在哪里——《宋书》是南齐的人写的,如果宋不正,他们齐的正统就靠不住。而《晋书》则是唐人所写,就没有这么多的避讳!

jamesfeng (留言) 2008年2月1日 (三) 05:32 (UTC)

五代十国[编辑]

您所修改的经济,军事,文化部分内容仍然是抄袭其他网站的资料,而不是用自己的话叙述。这样仍然是侵权的。而且您所引述的来源大多是一些不可靠来源,例如百度贴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2月15日 (五) 03:07 (UTC)[回复]

五代十国参选特色条目[编辑]

五代十国条目经过大幅扩充后,在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等皆有详细的介绍,且通过优良条目。现在正在参选特色条目中,如果阁下有空,不是是否愿意能前往关注评选呢?谢谢你。--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2年2月26日 (日) 13:25 (UTC)[回复]

  1. ^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 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