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小字
契丹小字 | |
---|---|
类型 | |
创造者 | 耶律迭剌 |
使用时期 | 10世纪至1191年 |
书写方向 | 直书从右至左 |
语言 | 契丹语 |
相关书写体系 | |
父体系 | |
子体系 | 女真文 |
ISO 15924 | |
ISO 15924 | Kits (288), Khitan small script |
Unicode | |
别名 | Khitan Small Script |
历史
[编辑]契丹大字由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创制于辽太祖神册五年(公元920年)[3],是一种表意文字。此后耶律阿保机的弟弟耶律迭剌在学习了回鹘文之后,参考回鹘文的原则于公元924或925年创造了小字,以“数少而该贯”而著称。[4]有时契丹小字会被视作是回鹘字母的分支。 小字和大字没有明显的联系。 辽国时期两种文字体系并行,但在正式行文诏书中所使用的为小字以及汉字。[来源请求]
金朝虽然创制了女真文,但是灭辽后契丹文仍在使用。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四月十六日(1191年5月10日),罢免国史院专写契丹文的官员;同年十二月十一日(12月28日)“诏罢契丹字”。[5]
描述
[编辑]契丹小字的书写方式和汉字有所不同,其基本单位是词,每个词由一至七个原字组成。词按照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顺序书写。词内部的原字按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顺序书写,如下表。
① | ①② | ①② ③ |
①② ③④ |
①② ③④ ⑤ |
①② ③④ ⑤⑥ |
①② ③④ ⑤⑥ ⑦ |
契丹小字有较多的表音成分,一个音节用一个或者两个原字表示。其基础原字总数约三百多字。
契丹小字和契丹大字似乎没有相同的字。小字写的铭文会依线性关系用大字再写一遍。小字与汉字存在显著的相似性,但两者也仅在外形上相似,没有字素间的一致性。例如形如汉字“山”的契丹小字指“金”。[8][9]
378个已知契丹小字中,有125个表意,115个表音,剩下138个尚未被破译。[10](如果一个小字被用于拼写汉语音译词,则其音值一般可以被破译;否则,则几乎不可能破译音值,因为人们对契丹语词汇的了解近乎于零。[11]) 契丹小字是语素文字、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的混合。后缀有时会以音节字写就,一个音节有时会用3个音节字同时表示(表示声母、介音、韵母各用一个字)。声母可以依据音节字的声母推断出是齿音、唇音、声门音或鼻音。另外,开合口或元音舌位前后信息有时也能推测出来。
大多数信息来自内蒙古学者清格尔泰(1924-2013)主持编写的《契丹小字研究》,包含的材料有铭文碑刻、年号对音和未破译部分的汉语文献。[12]尤为有价值的材料是《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碑上的铭文,是唯一已知的汉-契丹双语铭文。因为其年代在金朝,早期研究者们都以为上面是女真文。[13]
文献
[编辑]契丹小字资料以石刻为主。现存时代最早的是辽兴宗重熙二十年(1051年)《兀古邻太师墓志铭》[14],时代最晚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五年(1175年)的《大金显武将军上师居士兰陵郡开国男骑都尉食邑三百拔里公墓志》。
Unicode编码
[编辑]契丹小字已于在Unicode 13.0收录。
契丹小字 Khitan Small Script[1][2]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码表(PDF)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U+18B0x | 𘬀 | 𘬁 | 𘬂 | 𘬃 | 𘬄 | 𘬅 | 𘬆 | 𘬇 | 𘬈 | 𘬉 | 𘬊 | 𘬋 | 𘬌 | 𘬍 | 𘬎 | 𘬏 |
U+18B1x | 𘬐 | 𘬑 | 𘬒 | 𘬓 | 𘬔 | 𘬕 | 𘬖 | 𘬗 | 𘬘 | 𘬙 | 𘬚 | 𘬛 | 𘬜 | 𘬝 | 𘬞 | 𘬟 |
U+18B2x | 𘬠 | 𘬡 | 𘬢 | 𘬣 | 𘬤 | 𘬥 | 𘬦 | 𘬧 | 𘬨 | 𘬩 | 𘬪 | 𘬫 | 𘬬 | 𘬭 | 𘬮 | 𘬯 |
U+18B3x | 𘬰 | 𘬱 | 𘬲 | 𘬳 | 𘬴 | 𘬵 | 𘬶 | 𘬷 | 𘬸 | 𘬹 | 𘬺 | 𘬻 | 𘬼 | 𘬽 | 𘬾 | 𘬿 |
U+18B4x | 𘭀 | 𘭁 | 𘭂 | 𘭃 | 𘭄 | 𘭅 | 𘭆 | 𘭇 | 𘭈 | 𘭉 | 𘭊 | 𘭋 | 𘭌 | 𘭍 | 𘭎 | 𘭏 |
U+18B5x | 𘭐 | 𘭑 | 𘭒 | 𘭓 | 𘭔 | 𘭕 | 𘭖 | 𘭗 | 𘭘 | 𘭙 | 𘭚 | 𘭛 | 𘭜 | 𘭝 | 𘭞 | 𘭟 |
U+18B6x | 𘭠 | 𘭡 | 𘭢 | 𘭣 | 𘭤 | 𘭥 | 𘭦 | 𘭧 | 𘭨 | 𘭩 | 𘭪 | 𘭫 | 𘭬 | 𘭭 | 𘭮 | 𘭯 |
U+18B7x | 𘭰 | 𘭱 | 𘭲 | 𘭳 | 𘭴 | 𘭵 | 𘭶 | 𘭷 | 𘭸 | 𘭹 | 𘭺 | 𘭻 | 𘭼 | 𘭽 | 𘭾 | 𘭿 |
U+18B8x | 𘮀 | 𘮁 | 𘮂 | 𘮃 | 𘮄 | 𘮅 | 𘮆 | 𘮇 | 𘮈 | 𘮉 | 𘮊 | 𘮋 | 𘮌 | 𘮍 | 𘮎 | 𘮏 |
U+18B9x | 𘮐 | 𘮑 | 𘮒 | 𘮓 | 𘮔 | 𘮕 | 𘮖 | 𘮗 | 𘮘 | 𘮙 | 𘮚 | 𘮛 | 𘮜 | 𘮝 | 𘮞 | 𘮟 |
U+18BAx | 𘮠 | 𘮡 | 𘮢 | 𘮣 | 𘮤 | 𘮥 | 𘮦 | 𘮧 | 𘮨 | 𘮩 | 𘮪 | 𘮫 | 𘮬 | 𘮭 | 𘮮 | 𘮯 |
U+18BBx | 𘮰 | 𘮱 | 𘮲 | 𘮳 | 𘮴 | 𘮵 | 𘮶 | 𘮷 | 𘮸 | 𘮹 | 𘮺 | 𘮻 | 𘮼 | 𘮽 | 𘮾 | 𘮿 |
U+18BCx | 𘯀 | 𘯁 | 𘯂 | 𘯃 | 𘯄 | 𘯅 | 𘯆 | 𘯇 | 𘯈 | 𘯉 | 𘯊 | 𘯋 | 𘯌 | 𘯍 | 𘯎 | 𘯏 |
U+18BDx | 𘯐 | 𘯑 | 𘯒 | 𘯓 | 𘯔 | 𘯕 | 𘯖 | 𘯗 | 𘯘 | 𘯙 | 𘯚 | 𘯛 | 𘯜 | 𘯝 | 𘯞 | 𘯟 |
U+18BEx | 𘯠 | 𘯡 | 𘯢 | 𘯣 | 𘯤 | 𘯥 | 𘯦 | 𘯧 | 𘯨 | 𘯩 | 𘯪 | 𘯫 | 𘯬 | 𘯭 | 𘯮 | 𘯯 |
U+18BFx | 𘯰 | 𘯱 | 𘯲 | 𘯳 | 𘯴 | 𘯵 | 𘯶 | 𘯷 | 𘯸 | 𘯹 | 𘯺 | 𘯻 | 𘯼 | 𘯽 | 𘯾 | 𘯿 |
U+18C0x | 𘰀 | 𘰁 | 𘰂 | 𘰃 | 𘰄 | 𘰅 | 𘰆 | 𘰇 | 𘰈 | 𘰉 | 𘰊 | 𘰋 | 𘰌 | 𘰍 | 𘰎 | 𘰏 |
U+18C1x | 𘰐 | 𘰑 | 𘰒 | 𘰓 | 𘰔 | 𘰕 | 𘰖 | 𘰗 | 𘰘 | 𘰙 | 𘰚 | 𘰛 | 𘰜 | 𘰝 | 𘰞 | 𘰟 |
U+18C2x | 𘰠 | 𘰡 | 𘰢 | 𘰣 | 𘰤 | 𘰥 | 𘰦 | 𘰧 | 𘰨 | 𘰩 | 𘰪 | 𘰫 | 𘰬 | 𘰭 | 𘰮 | 𘰯 |
U+18C3x | 𘰰 | 𘰱 | 𘰲 | 𘰳 | 𘰴 | 𘰵 | 𘰶 | 𘰷 | 𘰸 | 𘰹 | 𘰺 | 𘰻 | 𘰼 | 𘰽 | 𘰾 | 𘰿 |
U+18C4x | 𘱀 | 𘱁 | 𘱂 | 𘱃 | 𘱄 | 𘱅 | 𘱆 | 𘱇 | 𘱈 | 𘱉 | 𘱊 | 𘱋 | 𘱌 | 𘱍 | 𘱎 | 𘱏 |
U+18C5x | 𘱐 | 𘱑 | 𘱒 | 𘱓 | 𘱔 | 𘱕 | 𘱖 | 𘱗 | 𘱘 | 𘱙 | 𘱚 | 𘱛 | 𘱜 | 𘱝 | 𘱞 | 𘱟 |
U+18C6x | 𘱠 | 𘱡 | 𘱢 | 𘱣 | 𘱤 | 𘱥 | 𘱦 | 𘱧 | 𘱨 | 𘱩 | 𘱪 | 𘱫 | 𘱬 | 𘱭 | 𘱮 | 𘱯 |
U+18C7x | 𘱰 | 𘱱 | 𘱲 | 𘱳 | 𘱴 | 𘱵 | 𘱶 | 𘱷 | 𘱸 | 𘱹 | 𘱺 | 𘱻 | 𘱼 | 𘱽 | 𘱾 | 𘱿 |
U+18C8x | 𘲀 | 𘲁 | 𘲂 | 𘲃 | 𘲄 | 𘲅 | 𘲆 | 𘲇 | 𘲈 | 𘲉 | 𘲊 | 𘲋 | 𘲌 | 𘲍 | 𘲎 | 𘲏 |
U+18C9x | 𘲐 | 𘲑 | 𘲒 | 𘲓 | 𘲔 | 𘲕 | 𘲖 | 𘲗 | 𘲘 | 𘲙 | 𘲚 | 𘲛 | 𘲜 | 𘲝 | 𘲞 | 𘲟 |
U+18CAx | 𘲠 | 𘲡 | 𘲢 | 𘲣 | 𘲤 | 𘲥 | 𘲦 | 𘲧 | 𘲨 | 𘲩 | 𘲪 | 𘲫 | 𘲬 | 𘲭 | 𘲮 | 𘲯 |
U+18CBx | 𘲰 | 𘲱 | 𘲲 | 𘲳 | 𘲴 | 𘲵 | 𘲶 | 𘲷 | 𘲸 | 𘲹 | 𘲺 | 𘲻 | 𘲼 | 𘲽 | 𘲾 | 𘲿 |
U+18CCx | 𘳀 | 𘳁 | 𘳂 | 𘳃 | 𘳄 | 𘳅 | 𘳆 | 𘳇 | 𘳈 | 𘳉 | 𘳊 | 𘳋 | 𘳌 | 𘳍 | 𘳎 | 𘳏 |
U+18CDx | 𘳐 | 𘳑 | 𘳒 | 𘳓 | 𘳔 | 𘳕 | ||||||||||
U+18CEx | ||||||||||||||||
U+18CFx | ||||||||||||||||
注释 |
注释
[编辑]- ^ 契丹小字的解读见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契丹文墓誌より見た遼史》松香堂,2006年,322-325页。
- ^ 铜镜铭文的解读见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吉本道雅《韓半島から眺めた契丹女真》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11年,113-144页。
- ^ 《辽史》卷二:“五年春正月乙丑,始制契丹大字。……九月……壬寅,大字成,诏颁行之。”
- ^ 《辽史》卷六十四,“回鹘使至,无能通其语者,太后谓太祖曰:“迭剌聪敏可使。”遣迓之。相从二旬,能习其言与书,因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
- ^ 《辽史》卷九:“二年……四月……癸巳,谕有司,自今女直字直译为汉字,国史院专写契丹字者罢之。十二月……乙酉,诏罢契丹字。”
- ^ 大家來認識契丹文字. [2016-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中文(繁体)).
- ^ Daniel Kane, The Kitan Language and Script, Brill, 2009, pp. 37, 45, 76.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daniels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Kane (1989), p. 17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kara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Kane (1989), p. 16
- ^ 据Kane (1989) (p. 13),当时最完整的契丹小字汇就是清格尔泰等编著的《契丹小字研究》(1985),其中包含当时已知的所有契丹小字铭文、中外学术成果的总结及一份详实的参考文献。
- ^ Kane (1989), pp. 4-5, 13-20
- ^ 墓志的解读见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兀古邻太师墓志铭>考》京都大学《东亚文史论丛》,2012年第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