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锦田树屋

坐标22°26′51″N 114°03′38″E / 22.447583°N 114.060686°E / 22.447583; 114.060686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锦田树屋

22°26′51″N 114°03′38″E / 22.447583°N 114.060686°E / 22.447583; 114.060686

锦田树屋
古树名木册》编号 LCSD YL/6
树干直径 6000毫米
树高 16.5米
树龄 超过100年

锦田树屋,位于香港元朗锦田水尾村游乐场侧,其独特之处在于由一株结构复杂的巨大老榕树包围着一间石屋,保有香港多个纪录,并且见证了清初下达迁界令(又名迁海令)的一段历史。

古树简介

[编辑]

该株老榕树属细叶榕,《古树名木册》编号LCSD YL/6,树干直径为6000毫米(树干离地1.3米之直径),是香港之最;树木高度为16.5米;树冠达42米,这是与大埔社山村之著名樟树一样并列香港首位的纪录;树龄方面则至少超过100年[1]。至于实际年龄则众说纷纭,一说300年,一说400年,但有指榕树所围绕的石屋之砖块技术仅有200年历史,故推算若要吞噬石屋,榕树树龄不可能比砖块的制成日期相差太远[2],但普遍认同榕树至少有逾150年的历史。

古树因此符合以下四个特性而被列入2004年起特别编制的《古树名木册》中:

  1. 树龄超过一百年
  2. 具文化、历史或重要纪念价值
  3. 树形出众
  4. 大树
古榕阔42米的树冠,已伸展到行人道外,直抵民居。

石屋简介

[编辑]
历久尚存的麻石门框,前方的闸门则只剩下柱子
逾百年的岁月,树根和枝干早已渗入青砖之中

被榕树缠绕着的所谓石屋,现时已无人居住,片瓦无存,只留下屋的一些砖墙和一具麻石门框。一说石屋至少拥有400年历史,建于明朝晚年,是锦田邓族的建筑。著名旅游人朱维德在他的作品《香港掌故》中指树屋附近一带本为山野地方[3][4],而石屋在当时原先是一间天后庙(又有名北明庙),另一说则认为是一间书斋[5]。石屋本身为两进三间式设计,以青砖建成,采用夹墙的方法建筑(即以两层砖块砌成墙壁,中间部分每隔两层以一横砖连接)。中国南方炎热潮湿,这种设计正好达至防潮和冬暖夏凉的作用,但相对来说增加了建筑成本。

树屋的形成

[编辑]

清朝初年,为防沿海居民接济明朝遗臣郑成功台湾郑氏王朝,遂于康熙元年(1662年)颁布了一道迁界令,从山东省广东省的沿海居民必须向内陆迁徙50里,范围包括大部分香港地区。迁海后使沿海居民家园尽失,田园荒芜,渔盐业废置。加上实施海禁,使香港本区受到严重影响[6]。迁海令的范围亦包括当年锦田一带,于是屋主唯有离开,自此之后石屋便被一直荒废,一下子便是过百年的事[7]

慢慢地石屋旁的榕树不断成长,支干盘绕,气根横生,一步步将屋包围起来,并渗入砖瓦的隙缝中至后来将石屋压垮并吞并其中。有“树博士”之称的香港大学地理学系讲座教授詹志勇指细叶榕发展出的气根可深入泥土层,并生长为新树干,接着树干又长出气根,如此一直下去,最后形成“独木可成林”的情况[8]

今天的树屋

[编辑]

时至今刻,主树干的中间仍能看到砖墙夹杂其中,以及一度清晰可见的中国式麻石门框。古树一边支干的部分亦发展得出奇地平直,甚至有直角转弯的异常生长情形,仿如树的栋梁,相信是因为支干如八爪鱼般绕着原有的石屋发展所致,及至后来砖块被拿去,今天还能从古树支干的外形隐约地可看到石屋的部分轮廓,蔚为奇观。

此外,有指包裹着石屋的榕树气根与树干的形貌,远观时像小动物,如等形态。

新界原居民兼著名时装设计师邓达智形容树屋是他儿时的游乐场:“我儿时最喜欢爬上树屋玩耍,数小时也不下来,有一种‘I am the king’(指我是国王)的感觉。”又说:“(指树屋)人去楼空,但树木仍然存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他并称榕树有气根、较湿、多枝桠,以及吸引雀鸟筑巢,尤为难爬[9]

由古树和石屋结合而成的树屋正可印证当年清朝下达迁海令对香港的影响这一段历史。树屋的典故加上独特的形态遂使其成为香港本土的一个郊外旅游胜地。

石屋已不复存在,但仍可从古榕的姿态看出大致轮廓。

树屋的威胁

[编辑]
树屋吸引不少游人前来观光并在树下拍照留念。而从图中所见,以混凝土盖建的人行道与树屋仅距半尺

然而,近年由于树屋以及锦田乡吸引了不少游人参观,但树屋却一直没有被列入受保护文物中。树干被攀爬,石屋的部分砖块被取去,门框与窗户则因长年失修而脱落[10]。这些均对树和屋本身做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另一方面,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虽然将树屋列入《古树名木册》中,但2006年12月18日至翌年1月15日由其部门负责、位于树屋毗邻的游乐场翻新工程,却将古树约一半的根部切断,原本藏在泥土下的树根外露,部分更夹杂大量混凝土碎粒,而香烟盒、纸屑等垃圾则被随意弃置在外露的树根边旁。

当地原居民称,铺盖了混凝土的地方,本来是泥地一片。揭发事件的树木专家詹志勇则指细叶榕藏根于泥土浅层,而非向深处生长,工人为了翻新游乐场工程,于是将古树的根部切断,树干旁更铺上大量混凝土,妨碍树的生长。本来树根在泥土伸展,现时却使树的生长范围被受限制,难以吸取足够的养份及储存营养,树木的巩固能力亦随之而下降。倘若树根外露的部分受到真菌感染,更会触发古树因此而枯死。

此外,原有的人行道初时只是在泥土上铺砖,古树的根部大可在道路底下发展,可是由于是次改以混凝土筑路,地基较深的人行道便有如一道用混凝土筑成的墙,阻止树根向该个方向伸延。

詹志勇又指细叶榕的寿命一般可达1000年,目前该古树只属壮年,且被斩根前仍保持健康,估算本来至少可活多超过300至400年,现时却不排除古树会因此一步一步枯萎[11]

詹志勇批评事件中康文署保护古树的常识不足,一方面容许游乐场工程范围过度接近古树,另一方面又未有对工程有效监管,以致酿成大错[12][13][14][15][16][17][18]

其他事迹

[编辑]

九广铁路曾于1996年推出《东铁旅游志》,当中便以图文专题介绍树屋,当时介绍可经九广东铁(现称港铁东铁线)的大埔墟火车站转乘巴士前往锦田各景点[19][20]。及后,九广西铁(现称港铁西铁线)在2003年通车,使往来锦田一带的交通时间大为缩短,前往树屋只需从锦上路站步行一段距离可至。至2005年,九广铁路推出《西铁古迹大发现》供免费派发,除树屋外,亦介绍了元朗、屯门等多个地方的古迹[21]

1992年由罗启锐张婉婷编导的香港电影我爱扭纹柴》中就曾以树屋为背景,暗喻男女之间的关系纠缠,自此亦吸引了慕名以来的游人,更连带周边的屋宇格价亦一度高涨[22]

2007年9月,绿色力量新创建集团慈善基金特地以香港榕树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举办了“港人·港树·港情”活动,其中的一个项目拣选了12组榕树给大家投票选出“香港人的榕树”,除却锦田树屋外,当中还包括著名的荷李活道石墙树林村许愿树庙街榕树头细叶榕、元朗大树下细叶榕等亦在名单中[23][24][25]

树屋除了有一条直径达6米的主树干外,还有多条树干,中间空心的地方形成了多条通道。这是由于往昔石屋犹在时,榕树沿着石屋的屋顶和边陲所致。

邻近建筑

[编辑]

锦田树屋所在的水尾村以及一街之隔的水头村香港邓族的发源地,因此有保有大量的古迹,同时保有一片自然风貌。从水尾村的树屋往北面不远处走,有一个广阔的水塘,称为平湖[26][27]。旁边则有水尾村天后宫、村公所、水井和土地社坛等村建筑,南边的位置则有清乐邓公祠(思成堂)、长春园与留耕堂

位于水尾村南面的水头村,古迹文物更丰,包括有法定古迹二帝书院,还有周王二公书院溯流园(知稼堂)、便母桥(敬母桥)等,其中周王二公书院与锦田树屋皆与清初迁海令的历史有关。周王二公书院的建立,是为纪念及供奉清初的广东巡抚王来任两广总督周有德的,他们本奉命勘展边界、深入民间,后却深深体恤居民因海禁迁民所受之苦,因此当时二人上书朝廷,终成功使禁令解除。因此,若说树屋见证了因迁海令而百业淍零的景像,周王二公书院则纪录了迁海令的终结。

相关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书目及单张
  • 冯志明著;冼玉仪编. 元朗文物古蹟概覽. 香港: 元朗区议会. 1996年: P.74. 
  • 简培发著. 香港開心遊. 香港: 河畔文化事业公司. 1998年: P.96. ISBN 978-962-7760-25-2. 
  • 梁炳华编著. 香港古蹟之旅 : 十八區文物徑研究彙編. 香港: 中国历史教育学会. ISBN 978-962-86707-2-7. 
  • 萧国健著;李骀主编. 香港新界鄉村之歷史與風貌. 香港: 中华文教交流服务中心. 2006年: P.76. ISBN 978-962-8885-51-0. 
  • 《锦田古迹游览图》。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古物古迹办事处,2002年。
  • Yim, Shui-yuen. Experiencing the clan culture of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Wan Li Book Co. 2006: P.83. ISBN 978-962-14-3330-5. 
  • Patricia Lim; Myatt, Antonia. Discovering Hong Kong's cultural heritage: the New Territories: with 13 guided walks.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03. ISBN 978-0-19-592826-6. 
报章
  • 树屋───美髯公的家,《明报》,1999-05-14
  • 游新界 访古迹 发幽情,《大公报》,1999-05-14
  • 树中有屋树中有树,《新报》,2000-02-08
  • 锦田趣味自然历史课,《苹果日报》,2000-11-26
  • 元朗锦田树霸 香港版天空之城,《苹果日报》,2003-11-14
  • 锦田树屋 活着的历史,《饮食男女》,2004-01-30
  • 西铁推古迹服务吸客,《成报》,2005-05-06
  • 乘西铁尽享古迹观光之旅,《香港商报》,2005-05-20
  • 西铁古迹大发现 “水头”“水尾”抢先看,《文汇报》,2005-05-24
  • 锦田古迹游 漫游水头水尾村,《电脑科技》,2005-05-24
线上来源
文中引用来源
  1. ^ 古树名木册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4-13.,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最近一次的勘察日期为2012年6月6日。
  2. ^ 锦田树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树木谷:香港树木巡礼
  3. ^ 朱维德著. 香港掌故.2. 香港: 金陵. 1988年. ISBN 978-962-255-083-4. 
  4. ^ 朱维德著. 香港掌故.3. 香港: 金陵. 1989年. ISBN 978-962-255-096-4. 
  5. ^ 西铁推4线锦田元朗古村游,《明报》,2005-05-06
  6. ^ 刘润和. 新界簡史.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62-04-1593-7. 
  7. ^ 锦田树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康泰旅行社香港非常游》
  8. ^ 树缠屋遗门框,《明报》,2007-01-15
  9. ^ 一哥挺身救“老”友 特首兄弟儿时回忆 石墙树如香港精神,《香港经济日报》,2007-09-18
  10. ^ 西铁推古迹观光线引客,《香港商报》,2005-05-06
  11. ^ 树缠屋遗门框,《明报》,2007-01-15
  12. ^ 锦田百年树屋遭康文署断根,《明报》,2007-01-15
  13. ^ 树吞三百年前书斋,《星岛日报》,2007-01-15
  14. ^ 原可活千岁断根随时死 康文署毁树屋百年古榕 ,《星岛日报》,2007-01-15
  15. ^ 百年细叶榕遭政府斩根,《东方日报》,2007-01-16
  16. ^ 康文署“死撑”称古榕无恙,《星岛日报》,2007-01-16
  17. ^ 不满发声明否认做错詹志勇数康文署?树四罪 ,《明报》,2007-01-16
  18. ^ 抱拥树王 亲绿叶,《明报》,2007-08-25
  19. ^ 树屋奇观,《大公报》,1999-02-03
  20. ^ 《东铁旅游志:九广东铁旅游指南》。香港,九广铁路,1996。
  21. ^ 《西铁古迹大发现》。香港,香港旅游业雇员总会、九广铁路,2005年。
  22. ^ 寻找香港电影地图,《香港经济日报》,2002-10-16
  23. ^ 上网投选香港人的榕树,《东方日报》,2007-10-02
  24. ^ 港人‧港树‧港情:锦田树屋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0-17.
  25. ^ 港人‧港树‧港情:“香港人的榕树”选举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0-13.
  26. ^ 孙子荣作. 香港特色一日遊. 香港: 皇冠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 2004年: P.93–97. ISBN 978-962-451-788-0. 
  27. ^ 壹出版编辑部. 香港壹日遊. 香港: 壹出版有限公司. 2004年: P.100–102. ISBN 978-962-577-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