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島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 (2020年3月13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3月13日) |
世界島(英語:World-Island)和心臟地帶(Heartland)理論,又稱陸心說,是哈爾福德·麥金德於1902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所發表的文章《歷史的地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中提出的概念。在這篇文章中,他把地緣政治分析推廣到全球角度。麥金德認為,地球由兩部分構成。由歐洲、亞洲、非洲組成的世界島,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饒的陸地組合。在它的邊緣,有一系列相對孤立的大陸,如美洲大陸、澳洲大陸、菲律賓、印尼、日本及不列顛群島。在世界島的中央,是自伏爾加河到長江,自喜馬拉雅山脈到北極的心臟地帶。在北極冰凍地帶和南方連綿的山脈和沙漠的保護下,這片中心地帶只有可能面對來自西歐的陸地入侵威脅。麥金德認為,由於古代落後的交通運輸條件,這片心臟地帶在過去不可能被一個單一強權所控制。由於人力資源與供給的困難,自古以來,自東向西或自西向東的連續軍事擴張不可能實現。
麥金德認為,鐵路的出現已經大大降低了一個單一強權主宰中心地帶的難度。當歐亞大陸被密集的鐵路網覆蓋時,一個強大的大陸國家將主宰這片自東歐門戶開始的的廣袤土地。而這將是這個國家主宰歐亞大陸,進而主宰世界的前奏:
控制東歐即掌控心臟地帶;
控制心臟地帶即掌控世界島;
控制世界島即掌控世界。
麥金德的上述結論假設了對於兩大海洋強權-英國和美國的地緣政治噩夢。一旦德國或俄國控制了東歐,這將是這兩大強國主宰世界的前奏。
一般認為,麥金德理論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一些人認為,麥金德的理論為納粹德國向東擴張創造了理論基礎。然而,儘管二戰中的納粹德國控制了包括烏克蘭在內的東歐大部地區,它卻被蘇聯打敗。解釋之一認為,蘇聯可以把工業遷移到心臟地帶之外的西伯利亞地區。然而,關於西伯利亞地區是否屬於心臟地帶卻有爭議。麥金德的理論也受到了另外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空軍的有效性使地域寬廣的世界島縱深地區面臨威脅。另一方面,隨著核武器的出現,世界島的縱深對於工業的保護變得毫無意義。
然而,冷戰的開始使麥金德的理論重受青睞。這主要由於蘇聯的崛起所導致的。
蘇聯從工業方面,科技方面和軍事方面,完成了對心臟地帶的控制。然而冷戰的結束和蘇聯解體使麥金德的理論再次受到質疑。海洋對於國際商業與國際貿易的重要作用部分抵消了陸權論的影響。
無論如何,麥金德的世界島理論和與其相伴隨的陸權論思想仍然在二十一世紀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一旦歐亞大陸上的強權國家再次崛起,麥金德的理論將再受青睞。
參考[編輯]
- (英文) William R. Keylor,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 and Beyond: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Since 1900, 2006. ISBN 0-19-5168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