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公開賽 (網球)
國家銀行公開賽 National Bank Open Omnium Banque Nationale | |||||||||
---|---|---|---|---|---|---|---|---|---|
賽事資料 | |||||||||
地點 | 加拿大 蒙特婁/多倫多 | ||||||||
場館 | 蒙特婁IGA體育場,多倫多索貝斯中心球場 | ||||||||
地面 | 硬地/室外 | ||||||||
應屆冠軍 (2024) | |||||||||
男子單打 | 阿列克謝·波佩林 | ||||||||
女子單打 | 潔西卡·皮古拉 | ||||||||
男子雙打 | 馬塞爾·格拉諾勒斯 奧拉西奧·澤巴洛斯 | ||||||||
女子雙打 | 卡洛琳·多勒海德 黛絲蕾·克勞奇克 | ||||||||
| |||||||||
|
加拿大網球公開賽,因贊助商的緣故也稱為由羅傑斯呈現的國家銀行公開賽(英語:National Bank Open presented by Rogers,法語:Omnium Banque Nationale présenté par Rogers),又名加拿大大師賽(Canada Masters),以前也稱為羅傑斯盃(Rogers Cup),是每年在加拿大舉辦的男女合辦網球賽事。為ATP大師賽、WTA1000賽的其中一站。國家銀行公開賽歷史頗為悠久,於1881年開始舉辦。場地為硬地。一般於每年的7到8月間舉辦。2021年起,在雙數年份,男子賽事於蒙特婁舉辦,女子賽事於多倫多舉辦;單數年反之。2021年2月3日,該賽事正式更名為「由羅傑斯呈現的國家銀行公開賽」。[1]
賽事歷史
[編輯]首屆男子比賽始於1881年,在多倫多草地網球俱樂部舉行,而女子比賽於1892年首次舉行。在當今世界的主要網球賽事中,只有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比加拿大公開賽歷史更悠久。
在1968年之前,這項錦標賽被稱為加拿大國家錦標賽(Canadian National Championships)。在1970年至1989年期間,它是網球大獎賽巡迴賽(Grand Prix Tennis Tour)的一項重要賽事,同時也是1972-1973年、1978-1989年期間超級大獎系列賽(Grand Prix Super Series)的一部分。該賽事由菸草品牌贊助了好幾年。上世紀70年代,樂富門國際股份(Rothmans International)是主要贊助商,接著是John Player & Sons公司,然後在1997年至2000年由杜穆里埃贊助。加拿大聯邦立法全面禁止菸草廣告。加拿大通信和媒體公司羅傑斯通訊集團成為了新的呈現贊助商,此後該賽事也長期被稱作「羅傑斯盃」。2021年2月2日,加拿大網球協會宣布,根據一項為期10年的合作協議,總部位於蒙特婁的加拿大國家銀行將成為這項賽事的冠名贊助商。
這項賽事在1979年之前一直是紅土場地,後來改為硬地場地。起初男子和女子比賽都是在多倫多的國家網球中心進行的,直到1981年,男子比賽才在蒙特婁的傑瑞公園體育場首次舉行。1982年女子賽事首次在蒙特婁舉行。
近期
[編輯]1989年,兩名加拿大男子網球運動員格蘭特·康奈爾(Grant Connell)和安德魯·施納德(Andrew Sznajder)進入了半準決賽。他們在那一輪被伊凡·藍道和安德烈·阿格西淘汰。藍道在準決賽中擊敗了阿格西,在決賽中擊敗了約翰·馬克安諾。藍道是本賽事歷史上最成功的單打選手,曾九次進入決賽,並在1980年、1981年、1983年、1987年、1988年和1989年獲得冠軍。
1995年,安德烈·阿格西和皮特·山普拉斯在決賽中相遇,這是這兩位前世界排名第一的男子選手四次相遇的第三次,前兩次分別是澳洲網球公開賽和印地安泉大師賽。阿格西在比賽上的勝利幫助他重獲了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此前雙方在美網再度交手後輸給了山普拉斯。
2004年,該賽事成為美國網球公開賽系列賽的一部分,為大滿貫賽事美國網球公開賽做準備。女子比賽被移到了美網之前。因此,像大威廉絲和小威廉絲以及瑪利亞·莎拉波娃這樣的頂級選手經常在最後一分鐘退出比賽,以備戰即將到來的美國網球公開賽。2009年,WTA執行長斯泰西·阿拉斯特(Stacey Allaster)實施了將女子賽事重新劃分為超五賽事的規則,並要求2008年年終排名前10位的選手在2009賽季至少參加四場超五賽事,否則將面臨罰款或扣分的威脅。[2][3]因此,前20名女選手中有19人參加了2009年羅傑斯盃抽籤。ATP則作為ATP大師賽之一要求球員強制參加。
從2011年開始,男子和女子的比賽在同一周舉行,避免與美網開賽日期太近。相應的男子組和女子組比賽在同一天,但在不同的城市舉行,但為了避免轉播衝突,比賽通常間隔幾個小時。
賽事名稱
[編輯]年份 | 男子賽事名稱 | 女子賽事名稱 |
---|---|---|
1881–1967 | 加拿大錦標賽 | 加拿大錦標賽 |
1968–1996 | 加拿大公開賽 (在1970年代被稱作樂富門加拿大公開賽, 1980年代被稱為 Player's國際賽) | 加拿大公開賽 |
1997–2000 | 杜穆里埃公開賽 | 杜穆里埃公開賽 |
2001–2004 | 加拿大大師賽 | 羅傑斯AT&T杯 |
2005–2020 | 羅傑斯盃 | 羅傑斯盃 |
2021–Present | 國家銀行公開賽 | 國家銀行公開賽 |
歷屆冠亞軍
[編輯]男子單打
[編輯]- 僅列出1968年以後
年份 | 冠軍 | 亞軍 | 比分 |
---|---|---|---|
2023 | 揚尼克·辛納 | 阿萊克斯·德米瑙爾 | 6–4, 6–1 |
2022 | 巴勃羅·卡雷尼奧·布斯塔 | 休伯特·胡爾卡奇 | 3-6, 6-3, 6-3 |
2021 | 丹尼爾·梅德韋傑夫 | 瑞利·奧普卡 | 6-4, 6-3 |
2020 | 受新冠疫情大流行影響沒有舉辦[4] | ||
2019 | 拉斐爾·納達爾 (5) | 丹尼爾·梅德韋傑夫 | 6-3,6-0 |
2018 | 拉斐爾·納達爾 (4) | 斯特凡諾斯·西西帕斯 | 6-2,7-6 |
2017 | 亞歷山大·茲維列夫 | 費德勒 | 6–3, 6–4 |
2016 | 喬科維奇 (4) | 錦織圭 | 6–3、7–5 |
2015 | 安迪·莫瑞 (3) | 喬科維奇 | 6–4、4–6、6–3 |
2014 | 松加 | 費德勒 | 7–5、7–6(7–3) |
2013 | 納達爾 (3) | 米洛斯·拉奧尼奇 | 6–2、6–2 |
2012 | 喬科維奇 (3) | 理查·加斯奎特 | 6–3、6–2 |
2011 | 喬科維奇 (2) | 馬爾迪·菲什 | 6–2、3–6、6–4 |
2010 | 安迪·莫瑞 (2) | 費德勒 | 7–5、7–5 |
2009 | 安迪·莫瑞 | 胡安·馬丁·德爾波特羅 | 6–7(4–7)、7–6(7–3)、6–1 |
2008 | 納達爾 (2) | 尼古拉斯·基佛 | 6–3、6–2 |
2007 | 喬科維奇 | 費德勒 | 7–6(7–2)、2–6、7–6(7–2) |
2006 | 費德勒 (2) | 理查·加斯奎特 | 2–6、6–3、6–2 |
2005 | 納達爾 | 安德烈·阿格西 | 6–3、4–6、6–2 |
2004 | 費德勒 | 安迪·羅迪克 | 7–5、6–3 |
2003 | 安迪·羅迪克 | 大衛·納爾班迪安 | 6–1、6–3 |
2002 | 吉列爾莫·卡尼亞斯 | 安迪·羅迪克 | 6–4、7–5 |
2001 | 安德烈·帕維爾 | 派屈克·拉夫特 | 7–6(7–3)、2–6、6–3 |
2000 | 馬拉特·沙芬 | 哈雷爾·萊維 | 6–2、6–3 |
1999 | 托馬斯·約翰森 | 耶夫格尼·卡菲尼可夫 | 1–6、6–3、6–3 |
1998 | 派屈克·拉夫特 | 理察·克拉吉塞克 | 7–6(7–3)、6–4 |
1997 | 克里斯·伍德拉夫 | 古斯塔沃·庫爾登 | 7–5、4–6、6–3 |
1996 | 韋恩·費雷拉 | 托德·伍德布里奇 | 6–2、6–4 |
1995 | 阿格西 (2) | 山普拉斯 | 3–6、6–2、6–3 |
1994 | 阿格西 | Jason Stoltenberg | 6–4、6–4 |
1993 | Mikael Pernfors | 托德·馬丁 | 2–6、6–2、7–5 |
1992 | 阿格西 | 伊凡·藍道 | 3–6、6–2、6–0 |
1991 | Andrei Chesnokov | 皮特·科達 | 3–6、6–4、6–3 |
1990 | 張德培 | Jay Berger | 4–6、6–3、7–6 |
1989 | 伊凡·藍道 (6) | 約翰·馬克安諾 | 6–1、6–3 |
1988 | 伊凡·藍道 (5) | 凱文·柯倫 | 7–6、6–2 |
1987 | 伊凡·藍道 (4) | 斯特凡·艾柏格 | 6–4、7–6 |
1986 | 鮑里斯·貝克 | 斯特凡·艾柏格 | 6–4、3–6、6–3 |
1985 | 約翰·馬克安諾 (2) | 伊凡·藍道 | 7–5、6–3 |
1984 | 約翰·馬克安諾 | 維塔斯·格魯萊蒂斯 | 6–0、6–3 |
1983 | 伊凡·藍道 (3) | 安德斯·耶呂德 | 6–2、6–2 |
1982 | 維塔斯·格魯萊蒂斯 | 伊凡·藍道 | 4–6、6–1、6–3 |
1981 | 伊凡·藍道 (2) | Eliot Teltscher | 6–3、6–2 |
1980 | 伊凡·藍道 | 比約恩·伯格 | 4–6、5–4、(退賽) |
1979 | 比約恩·伯格 | 約翰·馬克安諾 | 6–3、6–3 |
1978 | Eddie Dibbs | José–Luis Clerc | 5–7、6–4、6–1 |
1977 | Jeff Borowiak | 海梅·菲略爾 | 6–0、6–1(1977年後改採三盤兩勝制) |
1976 | 吉列爾莫·維拉斯 | 沃伊切赫·菲巴克 | 6–4、7–6、6–2 |
1975 | 曼努埃爾·奧蘭特斯 | 伊利耶·納斯塔塞 | 7–6、6–0、6–1 |
1974 | 吉列爾莫·維拉斯 | 曼努埃爾·奧蘭特斯 | 6–4、6–2、6–3 |
1973 | Tom Okker | 曼努埃爾·奧蘭特斯 | 6–3、6–2、6–1 |
1972 | 伊利耶·納斯塔塞 | Andrew Pattison | 6–4、6–3 |
1971 | 約翰·紐康姆 | Tom Okker | 7–6、3–6、6–2、7–6 |
1970 | 羅德·拉沃 | 羅傑·泰勒 | 6–0、4–6、6–3 |
1969 | Cliff Richey | Earl Butch Buchholz | 6–4、5–7、6–4、6–0 |
1968 | 拉馬納坦·克里希南 | Torben Ulrich | 6–3、6–0、7–5 |
女子單打
[編輯]年份 | 冠軍 | 亞軍 | 比分 |
---|---|---|---|
2023 | 潔西卡·皮古拉 | 柳德米拉·薩姆索諾娃 | 6–1, 6–0 |
2022 | 西莫娜·哈莉普 (3) | 比阿特麗斯·哈達德·瑪雅 | 6–3, 2–6, 6–3 |
2021 | 卡米拉·吉奧爾吉 | 卡羅利娜·普里斯科娃 | 6-3, 7-5 |
2020 | 受新冠疫情大流行影響沒有舉辦[4] | ||
2019 | 比安卡·安德烈斯庫 | 小威廉絲 | 3–1 (退賽) |
2018 | 西莫娜·哈莉普 (2) | 斯洛恩·史蒂芬斯 | 7-6, 3-6, 6-4 |
2017 | 伊莉娜·斯維托莉娜 | 卡洛琳·瓦芝妮雅琪 | 6–4, 6–0 |
2016 | 西莫娜·哈莉普 | 麥迪遜·基斯 | 7-6(2)、6-3 |
2015 | 貝琳達·本西琪 | 西莫娜·哈莉普 | 7–6(7–5)、6–7(4–7)、3–0 (退賽) |
2014 | 阿格涅什卡·拉德萬斯卡 | 大威廉絲 | 6–4、6–2 |
2013 | 小威廉絲 | 索拉納·克斯蒂 | 6–2, 6–0 |
2012 | 佩特拉·克菲托娃 | 李娜 | 7-5, 2-6, 6-3 |
參考文獻
[編輯]- ^ National Bank Open | National Bank. www.nbc.ca. [2021-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 ^ McGran, Kevin. Stacey Allaster enjoying life at the top of tennis. The Star. August 16, 2009 [2021-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 ^ Archived copy. [2009-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7).
- ^ 4.0 4.1 Canada, Tennis. TENNIS CANADA ANNOUNCES THE POSTPONEMENT OF ROGERS CUP PRESENTED BY NATIONAL BANK IN MONTREAL TO 2021. TENNIS CANADA. 11 April 2020 [11 April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9).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covidWomens」的
<ref>
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