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十二使徒號戰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893年的「十二使徒」號石版畫
概況
名稱 Двенадцать апостолов
使用者  俄羅斯帝國海軍
前級 皇帝亞歷山大二世級
次級 「納瓦林」號
建造期 1888-1892年
運行期 1893-1911年
規劃數 2
完成數 1
取消數 1
報廢數 1
歷史
俄羅斯帝國
艦名出處 耶穌·基督的十二使徒
使用者 俄羅斯帝國海軍
下訂日 1887年11月12日[a]
建造者 尼古拉耶夫海軍部造船廠英語Mykolayiv Shipyard
動工日 1889年8月21日
下水日 1890年9月13日
完工日 1892年12月
退役日 1911年4月1日
啟用 1893年6月17日
更名 1914年9月4日,「布洛克希夫英語Hulk (ship type)8」號(Блокшив No. 8)
結局 1931年1月28日,出售並拆解
技術數據
艦型 前無畏艦
排水量 8,710長噸(8,850公噸
全長 342英尺(104.2公尺)(o/a
全寬 60英尺(18.3公尺)
吃水 27英尺6英寸(8.4公尺)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2軸,2台三脹往復蒸汽機英語triple-expansion steam engine
速度 14.5(26.9公里每小時;16.7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續航1,900海里(3,500公里;2,200英里)
乘員 599
武器裝備
裝甲

「十二使徒」號戰艦(俄語:Двенадцать апостолов羅馬化:Dvenadsat Apostolov直譯:十二使徒[b]是為俄羅斯帝國海軍建造的一艘前無畏艦,也是該艦級唯一一艘軍艦。該艦於1893年加入黑海艦隊,但直到1894年才完成整備並正式開始服役。1905年,該艦曾參與嘗試奪回發生兵變的「波坦金」號戰艦的行動。1911年該艦退役並解除武裝,隔年被改裝成一艘潛艦母艦。該艦於1918年在塞凡堡被德軍俘獲,並於12月被移交給協約國,此後一直停泊在塞凡堡。1920年俄國白軍撤離克里米亞時被遺棄,隨後在俄國內戰中曾被對戰雙方輪番俘獲。

1925年,在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拍攝電影《戰艦波坦金號》時,「十二使徒」號被用作電影中「波坦金」號的替身,1931年該艦最終被拆解

設計

[編輯]

「十二使徒」號最初是黑海艦隊訂購的兩艘同艦級戰艦之一。但是該艦級二號艦被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中標,因而最終只有「十二使徒」號開始建造。該艦最初的武器裝備規劃是8門9英寸(229公釐)砲,其中4門安裝在兩座雙聯砲塔中,其餘幾門放在艦體中央的砲廓英語Casemate內。在1888年初開始建造船體之後,俄國海軍技術委員會在當年9月決定將水線裝甲帶的厚度從13英寸(330公釐)增加到14英寸(356公釐),並由此額外增加75長噸(76公噸排水量。由於委員會認為該艦設計案中的艦首過重,還決定將前砲塔向後移動7英尺8英寸(2.3公尺),並修改武器裝備為安裝在艦體兩端雙聯砲座內的4門12英寸(305公釐)砲,另有4門6英寸(150公釐)砲則安裝在一座縮短的砲廓內。總的來說這些變化,包括增加的裝甲,使得艦體總排水量增加了100長噸(102公噸)。[2]

總體特徵

[編輯]

「十二使徒」號水線長335英尺6英寸(102.3公尺),全長342英尺(104.2公尺),舷寬60英尺(18.3公尺),吃水深27英尺6英寸(8.4公尺)。該艦的確切排水量從來沒有測量過,但估計為8,710長噸(8,850公噸),比設計的8,076長噸(8,206公噸)超出600長噸(610公噸)。[3]

該艦的艦體形狀與皇帝亞歷山大二級相類似,但安裝有一具4英尺(1.2公尺)長的撞角。船體內由十一個橫向和一個中線縱向水密艙壁區隔,船底有一個完整的35.4英寸(900公釐)深雙層底英語Double bottom。該艦的穩心高度為2.62英尺(80公分)。在1894年10月的一次風暴中,儘管「十二使徒」號翻滾嚴重,艙口和艙蓋都出現了漏水,但還是展現出了比老式葉卡捷琳娜二世級更好的耐波性能[4]。海軍歷史學家N·J·M·坎貝爾(N. J. M. Campbell)評價該艦比皇帝亞歷山大二世級要出色得多[5]

「十二使徒」號裝有兩台由波羅的海造船廠製造的三缸垂直三脹蒸汽機,設計總輸出功率8,500匹指示馬力(6,338千瓦特[6]。八座圓柱形鍋爐為發動機提供蒸汽,驅動兩具5.26公尺(17英尺)直徑的螺旋槳[7]。在1894年9月的海試中,在1894年9月的海試中,該艦的動力裝置輸出達到了8,758匹指示馬力(6,531千瓦特),並在強制通風下達到了最高速度15.2(28.2公里每小時;17.5英里每小時),而正常通風情況下速度大約是14.5節(26.9公里每小時;16.7英里每小時)。在初次進行引擎試驗後,為了提高吸氣效率並保持上層建築不受煙囪排氣的影響,該艦的煙囪被提高了12英尺6英寸(3.81米)。滿載著710長噸(720公噸)煤的情況下,該艦可以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的速度行駛1,900海里(3,500公里;2,200英里)。「十二使徒」號還有六台西門子發電機,總輸出功率540千瓦特(720匹馬力)[8]

武器和防護

[編輯]
Diagram showing armor and armament layout
「十二使徒」號的平面圖和左側圖,主砲標記為「A」,副砲標記為「D」,出自1900年版的《簡氏戰艦》

「十二使徒」號的主要武器裝備包括兩組30倍徑12英寸(305公釐)奧布霍夫1877型火砲,分別安裝在前後兩個雙聯砲座上。砲管設計轉向最大仰角+15°,俯角可到-5°,橫向270°。每門砲備彈66發[3],使用731.3英磅(331.7公斤)砲彈,初速為1,870英尺每秒(570公尺每秒),砲口6°仰角時射程為5,570碼(5,090公尺)[9]。開砲頻率為每五分鐘一發,但如果艦體傾斜角度超過5°,裝彈機械就無法正常工作[4]

四門35倍徑6英寸(152公釐)1877型火砲被放置在中央砲台的樞軸架上。艦體的兩側面向內傾斜,以提供軸向火力支持。它們總共可以橫向轉向100°,而每門砲都有130度的射擊弧度。這幾門砲各備彈130發[4]。所用砲彈重達91.5英磅(41.5公斤)、砲口初速為2,300英尺每秒(700公尺每秒)[10]。為了防禦魚雷艇,艦上安裝了12門47公釐(1.9英寸)霍奇基斯機砲英語Hotchkiss gun,安裝在艦體或上層建築的砲膛里。這些霍奇基斯砲使用3.2英磅(1.5公斤)砲彈,砲口初速為1,867英尺每秒(569公尺每秒)[11]。兩門5管37公釐(1.5英寸)霍奇基斯旋轉加農砲安裝在上層建築的前端,另外兩門安裝在第二個煙囪後面的平台上。在前桅的戰鬥桅樓英語Top (sailing ship)安裝了6門單管砲,在上層建築的末端安裝了兩個小砲膛。其餘兩門砲的位置未知,可能是作為艦上的小艇所裝備的武器[4]。「十二使徒」號另外還裝備有6具15英寸(381公釐)魚雷發射管,艦首和艦尾各一具,兩舷各裝有兩具[12]

該艦主要使用由英國謝菲爾德凱莫爾·萊爾德造船廠英語Cammell Laird所提供的複合裝甲英語Compound armour。主水線裝甲帶的最大厚度為14英寸(356公釐),主要敷設在推進艙室兩側,但到彈藥庫兩側時減薄到12英寸,而下邊緣只有7—8英寸(178—203公釐)厚。這片裝甲帶有228英尺8英寸(70公尺)長,5英尺6英寸(1.68米)高,但因為超重,其中大部分(約4英尺3英寸(1.3米))低於實際吃水線。9—12英寸(229—305公釐)厚的水密艙壁為艦體的重要部位提供橫向防護。較低的砲廓裝甲長214英尺(65.2公尺),厚12英寸。其上是5英寸(127公釐)鋼板所保護的6英寸砲。砲塔裝甲厚10—12英寸(254—305公釐)。最初設計的砲塔是開放式的,但可能在1893年又加裝了2.5英寸(64公釐)厚的半球形蓋。指揮塔被8英寸厚的鋼製裝甲包覆。[12]

艦歷

[編輯]

「十二使徒」號是在尼古拉耶夫的尼古拉耶夫海軍部造船廠建造的。該艦於1889年8月21日鋪設龍骨,1890年9月13日下水,1892年5月11日航行到塞凡堡進行舾裝。該艦於1893年6月17日加入艦隊,12月正式竣工,但直到1894年才完全準備好服役[13]。1895年,該艦被用來測試由A·P·伊格魯莫夫(A. P. Ygrumov)中尉發明的一種新型軌道布雷系統,同時也用來評估反魚雷網及其炸藥的當量。在這最後一次試驗中,該艦展開反魚雷網後,接受魚雷射擊[14]。1903年,艦上一門未知口徑的砲發生了爆炸,導致一人死亡,兩人受傷[15]

1905年6月30日,「十二使徒」號參與了奪回發生艦員兵變的俄國戰艦「波坦金」號的任務,但最終失敗[15]。作戰中,該艦試圖撞擊「波坦金」號,但艦上同情兵變的水手們將引擎反轉,並阻止了「十二使徒」號的指揮官科蘭茲引爆該艦以炸沉「波坦金」號的企圖[16]

塞凡堡港務局在1904年提議給該艦安裝貝爾維爾鍋爐英語Belleville boiler,但是這個計劃被改為換裝戰艦「切斯馬」號上拆下的鍋爐。三年後,海軍總參謀部提議兩座砲塔中安裝4門10英寸砲,而砲廓中的幾門6英寸大砲則換新。據估計,這項計劃將花費1,275,000盧布,而且只會增加15長噸(15公噸)的排水量。但海軍技術委員會認為,鑑於該艦過時的布局,這項計劃是一種浪費。1909年,總參謀部提出了另一項議案,即用較小口徑的艦砲對該艦進行重新裝備,使其成為一艘警備艦英語Guard ship,用來防禦敵方輕型部隊對塞凡堡的攻擊。這個提議最初在1909年6月得到了時任海軍部長、海軍上將伊凡·格里戈羅維奇英語Ivan Grigorovich的批准,但後來被撤銷。[17]

「十二使徒」號於1911年4月1日被移交塞凡堡港務局,從海軍名單上除名,並於4月15日解除武裝[15]。該艦先是在1912年成為一艘固定的潛艦母艦[7]。而後在1914年9月4日被更名為「布洛克希夫8」號,用於港口作業。1918年5月,該艦在塞凡堡被德軍俘虜,並於1918年12月被移交給協約國。在俄國內戰期間,該艦先是被布爾什維克俘獲,然後又被白軍俘獲。最終在1920年白軍撤離克里米亞時被遺棄[15]。第二年,艦上的推進裝置被拆除[7]。據記載,在1931年1月28日被當作廢品出售之前,該艦曾在1925年謝爾蓋·愛森斯坦拍攝電影《戰艦波坦金號》時被用作「波坦金」號的替身,彼時該艦還是一艘水雷躉船[15]

腳註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本條目中使用的所有日期均為新曆
  2. ^ 譯名參考自《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1]

引文

[編輯]
  1. ^ 《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 1983年,第665頁
  2. ^ McLaughlin 2003,第47–48頁
  3. ^ 3.0 3.1 McLaughlin 2003,第46, 48頁
  4. ^ 4.0 4.1 4.2 4.3 McLaughlin 2003,第48頁
  5. ^ Campbell 1979,第179頁
  6. ^ McLaughlin 2003,第46頁
  7. ^ 7.0 7.1 7.2 Arbuzov 1992,第388頁
  8. ^ McLaughlin 2003,第49, 52頁
  9. ^ Friedman 2011,第251頁
  10. ^ Campbell 1978,第49頁
  11. ^ Friedman 2011,第118頁
  12. ^ 12.0 12.1 McLaughlin 2003,第49頁
  13. ^ McLaughlin 2003,第46, 52頁
  14. ^ Arbuzov 1992,第381, 387頁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McLaughlin 2003,第52頁
  16. ^ Bascomb 2007,第184頁
  17. ^ Arbuzov 1992,第387頁

參考書目

[編輯]
  • Arbuzov, Vladimir V. The Battleship Dvenadstadt Apostolov. Warship International. 1992, XXIX (4): 368–388. ISSN 0043-0374 (英語). 
  • Bascomb, Neal. Red Mutiny: Eleven Fateful Days on the Battleship Potemki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7. ISBN 978-0-618-59206-7 (英語). 
  • Campbell, N. J. M. Preston, Antony , 編. Warship II.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8: 46–49. ISBN 0-87021-976-6 (英語). 
  • Campbell, N. J. M. Chesneau, Roger & Kolesnik, Eugene M. , 編. Russia需要免費註冊. New York: Mayflower Books. 1979: 170–217. ISBN 0-8317-0302-4 (英語). 
  • Friedman, Norma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One. Barnsley, UK: Seaforth. 2011. ISBN 978-1-84832-100-7 (英語). 
  • McLaughlin, Stephen. Russian & Soviet Battleship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1-55750-481-4 (英語). 
  • (美)唐納·W·米切爾. 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 由朱協翻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3-08. CSBN 11017·598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