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唐文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唐文若
出生1106年
宋朝
逝世1165年
宋朝
職業宋朝官員

唐文若(1106年—1165年),立夫(一作元夫),眉山人。南宋官員。父唐庚,《宋史·文苑傳》有傳。

生平

[編輯]

高宗朝

[編輯]

唐文若年輕時英邁不群,作文豪健。喪父後不學習,一天和孩子們一起在集市上蹴鞠,僕人看到後哭著說:「小官人現在不讀書,以後將如何?」唐文若感悟,回家對母親說:「院子(僕人)跟我說了這些話,我現在想讀書,是自己讀還是跟別人學?」母親讓他跟著老師學習,於是一心向學,紹興八年(1138年)中進士[1][2]

分教潼川府。給事中勾濤薦他自代,他奉詔赴行在,到後勾濤已出,於是不得相見。唐文若奏書闕下,舉漢高祖慢待名士而商山四皓離去後西鄙少有知廉恥之人、漢光武帝禮賢下士以嚴光為友後東都多節義之士的例子,請求宋高宗召見。次日,被召對於便殿,高宗大悅,特旨入官。紹興十年(1140年)二月,唐文若在左迪功郎、新潼川府府學教授任上被特改左奉議郎,差遣如舊。[3]通判洋州(《四川通志》誤作漢州)。洋州西鄉縣產茶,遍布陵谷八百餘里,山窮險,賦稅不能盡收。使者韓球想加賦邀寵,園戶為了逃避苛斂而轉徙,饑民相藉,唐文若為此力爭,於是不再加賦。[4]

唐文若又通判遂寧府。遇到大水,百姓多淹死,唐文若到城上,發庫錢招募會游泳者,救活了很多人。又力請於朝廷,除田租二萬一千頃,免場務稅二十餘所,築長堤以御大水,從此無水患。[4]

秦檜死後,高宗向敷文閣直學士參知政事魏良臣訪求蜀中士人,魏良臣推薦唐文若。起居郎趙逵也推薦唐文若。[5]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正月,召時任左朝散郎的唐文若為行光祿寺丞,十一月,改行秘書郎,[3]唐文若獻上《文思箴》:「於赫我皇,兵既休矣。兵休如何?莫若治兵。居安思危,邦乃攸寧。爰整其旅,文王以興。載舞干羽,舜仁用成。向戍弭兵,《春秋》所懲。蕭俛去兵,禍亂乃萌。師則多矣,軍則強矣。縱弛不繩,猶曰無人。兵非以殘,以兵休兵。」共一千五百餘字。秦檜主和以來,朝論諱言軍事,而唐文若言及之。[4]

二十七年(1157年)正月,作為秘書省校書郎充科舉參詳官。[6]六月遷起居郎。勸高宗收用西北人材以固根本,高宗深納之,將要命他主管寫詔書。當時有人為宣和年間的宰相請恩典,為司諫凌哲所彈劾,唐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詩》以稱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為是譏刺自己,劾唐文若狂誕倨傲,九月,唐文若被出知邵州[3][7]高宗屢次對近臣說唐文若無罪,可改任於近郡。[4]

唐文若知饒州,興辦學宮,減田租二萬石,又請每年買入常平義倉存糧的十分之三與百姓平衡市場,農民獲利,糧食也不積壓腐爛,於是唐文若政績出色。餘干縣曾有大盜,巡尉不能制止,唐文若遣牙兵捕殺之。二十八年(1158年)十月,上言:「本州島鄱陽縣管下石頭鎮,自城下至本鎮八十里,自本縣至樂平縣四十里,相去一百二十里之間三稅,委是頻並,收稅虧欠。乞將石頭鎮稅務廢並,豁稅額。」獲准。[8]加直敷文閣,移知溫州。三十一年(1161年)五月,召為守宗正少卿。[3][4]

金人犯邊,唐文若請求上對策,首倡由大臣節制江上。高宗諭大臣唐文若與虞允文杜莘老馬驥的才能皆可用,八月,復除唐文若為起居郎。[3]時諸將北伐,每天都有捷報傳來,上下都樂觀,只有唐文若憂心,畫圖獻上元嘉北伐故事。高宗諭稱唐文若對立國所歷艱苦及敵情反覆很了解,唐文若對道:「希望陛下深察大勢,趨策之長而避其短,不要重蹈前代覆轍,就很好了。」[4]

不久,宋諸軍退守,金帝親自率軍圍宋大將王權歷陽,王權遁,淮南盡失。高宗詔百官廷議,唐文若畫三策,一請高宗親征,二請求遣大臣勞軍,三請求起用張浚工部侍郎許尹同意,眾人於是列奏上表,沒有得到回應。[4]

不久唐文若在高宗面前奏對,高宗問:「如今有什麼辦法,卿熟悉張浚嗎?」唐文若說:「張浚守道篤學,天下屬望,至今四十年,天不讓張浚死在嶺海,正是為了今日。」高宗興奮道:「請求用張浚的多了,非卿無以道出這一點。」數日後,遣楊存中護江上軍,緩親征之期,起用張浚知平江府。高宗認為張浚雖忠誠樸實,但喜功,將士多不附。唐文若又說張浚本就是因孤忠得眾心的,不久改張浚鎮建康府,將要以為江、淮宣撫使,有人從中作梗,才沒任命。[4]

十月,高宗幸江表,唐文若與權吏部侍郎汪應辰、樞密都承旨徐嘉、權禮部侍郎黃中路彬、權工部侍郎許尹留守臨安府行在。十二月,唐文若以起居郎被任為兼給事中,直學士院、權行宮直院。[3][9]三十二年(1162年)二月,高宗回臨安,唐文若等相繼入見,三月,高宗遷唐文若為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五月,唐文若與給事中金安節、中書舍人劉珙上言請求如先前田師中所奏給指揮使真俸,獲准。[3]當月,高宗將要內禪,唐文若聞訊請求奏對,認為不宜太急,於是高宗先下詔立儲。[10]高宗於內禪前數日手詔追崇皇太子生父秀王趙子偁,唐文若已寫完詔書,對監察御史周必大稱誦聖德,懷疑名稱不妥,回去告訴宰相,請求改詔書,堂吏認為不可,唐文若一直堅持,宰相上報,詔改稱趙子偁為本生親,不久又改稱宗室子偁,其後又詔稱皇兄。[4]

孝宗朝

[編輯]

皇太子嗣位為宋孝宗,詔問宰相、侍從、諫官:「敵人來索舊禮,從之則不忍受屈,不從則邊患不已。中原歸正之人源源不絕,納之則東南力不能給,不納則絕其向化之心。」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讀洪遵與金安節、唐文若、時任起居郎周必大共議上奏:「可以按以前的數目給敵人錢帛,或也可稍歸還海、泗等地,這樣對方也可有藉口議和了。」[11][12]

次年即隆興元年(1163年)正月,唐文若在中書舍人兼修玉牒官任上。[13]樞密使張浚都督江、淮軍事,唐文若因病請求外任,被除敷文閣待制,知漢州,不久改都督府參贊軍事,與同僚陳俊卿都建議張浚養威觀釁,但張浚不從。[14]張浚符離兵敗後入相,都督府罷撤。六月,唐文若以左朝議大夫、充敷文閣待制、都督府參贊軍事被特降兩官,改差充江淮宣撫使司參贊軍事,[15]及降授左承議郎。[16]同月,御營提舉一行事務楊偰上言:「乞比附參贊軍事唐文若已得指揮,差屬官一員外,使臣、人吏比唐文若更乞減三分之一,不拘常制指差。其一行請給券食錢、贍家錢、借請等,亦乞依唐文若已得指揮施行。」獲准。[17]張浚派他行邊按守備,多所罷行者。未歸,又除知鼎州,改江州。冬季,金軍又大舉入侵,官軍都戍守淮地。唐文若稱上流當加強兵備,以定民心,奏得鄉丁五萬,訓練有法,人們靠他固守。軍情解除後,和糴(官府強加於百姓的抑配徵購)大起,江州有八萬,唐文若因百姓辛勞,堅請得減去十分之三。不久請求任祠官,三次上表章,不見回復。[4]

二年(1164年)十一月,當時官職為降授左朝散大夫敷文閣待制知江州軍州事賜紫金魚袋的唐文若奉命祭祀太平興國宮九天採訪應元保運真君。[18]

乾道元年(1165年)卒,年六十。贈左通奉大夫。[4]

作品

[編輯]
  • 《遯菴文集》三十卷[19],已佚
  • 全宋詩》錄其詩《登金山》《句》(兩首)《題紹興煥文閣》(兩首)《以日者命狀寄王龜齡》《寄題江月樓》等
  • 《全宋文》卷四三九五收有其文
  • 曾為荔枝作賦
  • 《報恩寺行記》,作於紹興二十六年七月

評價

[編輯]
  • 《宋史》論曰:文若譏休兵,……其清風苦節,終始弗渝。[4]

注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1. ^ 《宋代登科總錄》
  2. ^ 謝采伯密齋筆記》卷四,有「喪父後,年十三」「弱冠中進士」句,但按本傳,唐庚去世時唐文若十六歲,紹興八年為三十三歲,故皆存疑。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宋史》卷三百八十八
  5. ^ 《宋史》卷三百八十一
  6. ^ 宋會要輯稿》選舉二○
  7. ^ 《宋會要輯稿》職官七○
  8. ^ 《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七
  9. ^ 《續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五
  10. ^ 《宋史》卷三十三
  11. ^ 《宋史》卷三百七十三
  12. ^ 《宋史》卷三百九十六
  13. ^ 《宋會要輯稿》職官二○
  14. ^ 齊東野語》卷二
  15. ^ 《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一之三
  16. ^ 《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一
  17. ^ 《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二
  18. ^ 《靈山太平興國官採訪真君事實》
  19. ^ 《宋史》卷二百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