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照寺 (五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圓照寺
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台懷鎮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編號2-159
登錄1986年8月18日

圓照寺,古稱普寧寺藏傳佛教黃教寺院,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台懷鎮楊林村[1]靈鷲峰南坡,顯通寺東北角僅百步遠,位置稍高。羅睺寺側後方。背靠菩薩頂廣宗寺。已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介紹[編輯]

該寺始建於元至大二年(1309年),原名普寧寺,是五台山最早的黃廟(藏傳佛教喇嘛廟)。據傳藏傳佛教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受元世祖忽必烈加封為『國師』後,推薦高僧膽巴(又名慶喜稱)謁見忽必烈,受封為『金剛上師』,駐錫於普寧寺。

永樂十二年(1414年),印度大班智達、大菩提寺寺主室利沙(黃教祖師宗喀巴的弟子降全曲爾計)途經尼泊爾加德滿都河谷與西藏的拉堆絳、江孜等地,受詔抵達北京,弘揚佛法,被尊為「圓覺妙應輔國光范大善國師」[2],賜金印、旌幡,奉命巡禮五台山,駐錫於普寧寺修行弘法[3]宣德元年(1426年),室利沙奉詔進京說法時圓寂,火化後,明宣宗下旨,將舍利子一分為二,建塔供養。一份供奉在北京真覺寺,另一部分送回五台山,建舍利塔供奉,建於宣德九年(1434年)[4][5]。重修寺廟,並改名為圓照寺。該寺在明代和清代進行了重建和修葺。

建築[編輯]

圓照寺占地12600平方米,建築80間。寺廟格局嚴謹,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殿、都綱殿。

該佛寺的山門為罕見的「五門」,稱為「五朝門」或「五念門」,與其它五台山寺廟常見的「三門」不同。

天王殿是明代遺構,檐下是乾隆御匾「震那金界」。殿內正中供奉彌勒佛,後面是韋馱護法神,山牆兩側供奉四大天王。柱聯為「出則弘稱,六度化七趣,同歸正黨;人以德量,三脫疑四聖,共證泥洹」。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合稱橫三世佛,兩壁是十八羅漢和二十四諸天等彩色懸塑,佛壇背面是明代所塑的「三大士」(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和五百羅漢過江懸塑。

大雄殿與都綱殿之間的後院,有室利沙舍利塔,為藏傳佛教金剛寶座覆缽式白塔,高17米,一大四小造型,塔中藏有室利沙舍利子。塔基四周設有漢白玉圍欄。

後面的羅漢堂里裝有500羅漢石刻,250塊青石板,每塊上雕二尊羅漢像。

保護[編輯]

1986年8月18日,圓照寺公布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編號2-159[6]

圖像[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太原道显通寺. [2009-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3). 
  2. ^ 廖暘:《藏文文獻中的西天高僧室利沙事跡輯考》,《中國藏學》2011年01期
  3. ^ 趙壽堂等. 《山西古建筑地图》下.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21年: 505頁. ISBN 978-7-302-57109-4. 
  4. ^ 連達. 《寻访山西古庙》晋中晋北篇.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20年: 360–363頁. ISBN 978-7-302-54762-4. 
  5. ^ 本寺概况. [2009-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3). 
  6. ^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晋政发〔1986〕59号). 山西政報. 1986, (9): 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