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君 (朝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君
諺文대군
漢字大君
文觀部式Dae kun
馬-賴式Tae kun

大君 (대군),為新羅朝鮮王朝國王嫡子的封號。

由於歷史上朝鮮曾對中國臣服,為藩屬國,君主僅稱國王王子不能封王,故皆封為「」。而嫡子稱「大君」,如鳳林大君等。

歷史

[編輯]

朝鮮王朝太祖李成桂即位後,按照高麗王朝的傳統,封諸王子為君。長子李芳雨封鎮安君,次子李芳果為永安君,三子李芳毅為益安君,四子李芳幹為懷安君,五子李芳遠為靖安君,六子李芳蕃為撫安君;駙馬李濟封興安君,庶兄李元桂之子李良祐封寧安君[1]。由於朝鮮開國之初國內局勢尚不穩定,因此允許王子領有自己的「加別赤」(軍戶,其男丁不用服國家的兵役,而是成為領主的私兵),李芳果、李芳蕃和李濟還兼任義興親軍衛節制使。這個做法與明朝初年朱元璋令晉王、燕王、齊王、蜀王、湘王、代王、遼王、寧王、谷王等皇子親王統領軍隊類似,都是在建國初期為鞏固王朝力量而採取的措施。此外李成桂還降封高麗恭讓王王瑤為恭讓君,其弟王瑀為歸義君,安置於外地。

太祖七年(1398年),鄭道傳南誾等人請求李成桂仿照明朝分封親王於全國各地的做法,讓王子前往各道就藩,遠離政治中心。同時鄭道傳又多次上疏請求罷免諸王子的兵權[2]。同年八月爆發第一次王子之亂,當年九月一日改訂官職品階,以太祖諸子為公爵,王室宗親為侯爵,正一品官為伯爵[3]

太宗元年(1401年)正月,因公侯伯之號不可僭擬於中國,故命革去公、侯、伯爵位,公爵皆改封為府院大君,侯爵改封為君,伯爵改封為府院君[4]。此後朝鮮王朝諸王子皆封為君,嫡子封為大君。

世祖三年一月,讓寧大君李禔和禮曹上奏,制定諸王子大君、王子君品階[5]

王子之中,中宮嫡子封為大君,側室之子封為君,皆正一品。王子大君和王子君的後代也授予官品,其中嫡長孫襲爵前從二品,襲爵後晉升從一品;其餘諸嫡孫正四品、良妾所生的庶孫從四品。嫡長曾孫正三品,襲爵後晉正二品,其餘嫡曾孫從四品,良妾所生的庶曾孫正五品。嫡長玄孫從三品,襲爵後進從二品,其餘嫡玄孫正五品,良妾所生的庶玄孫從五品。

王子大君、王子君及其後代的散階依照李朝職官冊封:正一品授興祿大夫,升授顯祿大夫;從一品授嘉德大夫、升授昭德大夫(後改為綏德大夫);正二品授承憲大夫,升授崇憲大夫;從二品授正義大夫(後改昭義大夫),升授中義大夫。正三品授彰善大夫(後改彰義大夫),升授明善大夫;從三品授資信大夫,升授保信大夫。正四品授廣徽大夫,升授宣徽大夫;從四品授光成大夫,升授奉成大夫。正五品授秉直郞,升授通直郞;從五品授慎節郞,升授謹節郞。正六品授從順郞,升授執順郞。為人良謹者方升授。此外,又依照古代中國列侯、鄉侯之制,規定王室宗親一品稱卿, 二品稱尹, 三品稱正, 四品稱令, 五品稱監, 六品稱長, 以部曲鄉里之號封之。將承襲者,至二品則封為君。但是實際上朝鮮王朝並未實行後一套封號系統。

孝宗之子麟坪大君為例,其長子李栯封福寧君,福寧君次子李爀封義原君,義原君長子李埱封安興君,到李埱這一代,已經是國王的五世玄孫,因此其長子李鎮翼和次子李鎮台未再封君。李鎮翼參加科舉,中進士,其兒子李球也沒有君的封號,直到過繼給莊獻世子之子恩信君李禛(李禛過繼給從叔祖父、肅宗第六子延齡君李昍為後),才封為南延君。李球之子即興宣大院君李昰應。

朝鮮王朝王子大君、王子君列表

[編輯]
穆祖諸子列表
  • 長子 安川大君 李於仙
  • 次子 安原大君 李珍
  • 三子 安豐大君 李精
  • 四子 翼祖大王 李行里
  • 五子 安昌大君 李梅拂
  • 六子 安興大君 李球壽
翼祖諸子列表
  • 長子 咸寧大君 李安
  • 二子 咸昌大君 李長
  • 三子 咸原大君 李松
  • 四子 度祖大王 李椿
  • 五子 咸川大君 李源
  • 六子 咸陵大君 李古泰
  • 七子 咸陽大君 李腆
  • 八子 咸城大君 李應巨
度祖諸子列表
  • 長子 宗昌大君 李子興
  • 次子 桓祖大王 李子春
  • 三子 宗原大君 李子宣
  • 四子 完川大君 李平
桓祖諸子列表
  • 嫡長子 永城大君 李天桂
  • 嫡次子 太祖大王 李成桂
  • 庶長子 完豐君 李元桂
太祖諸子列表
  • 嫡長子 鎮安大君 李芳雨神懿王后生)
  • 嫡次子 定宗大王 李芳果(永安大君)(神懿王后生)
  • 嫡三子 益安大君 李芳毅(神懿王后生)
  • 嫡四子 懷安大君 李芳幹(神懿王后生)
  • 嫡五子 太宗大王 李芳遠(靖安大君)(神懿王后生)
  • 嫡六子 德安大君 李芳衍(神懿王后生)
  • 嫡七子 撫安大君 李芳蕃神德王后生)
  • 嫡八子 宜安大君 李芳碩(廢世子)(神德王后生)
定宗諸子列表
  • 庶長子 義平君 李元生(淑儀池氏生)
  • 庶次子 順平君 李群生(淑儀奇氏生)
  • 庶三子 錦平君 李義生(淑儀奇氏生)
  • 庶四子 宣城君 李茂生(淑儀池氏生)
  • 庶五子 從義君 李貴生(淑儀文氏生)
  • 庶六子 鎭南君 李終生(淑儀李氏生)
  • 庶七子 守道君 李德生(淑儀尹氏生)
  • 庶八子 林堰君 李祿生(淑儀尹氏生)
  • 庶九子 石保君 李福生(淑儀尹氏生)
  • 庶十子 德泉君 李厚生(淑儀池氏生)
  • 庶十一子 任城君 李好生(淑儀池氏生)
  • 庶十二子 桃平君 李末生(淑儀池氏生)
  • 庶十三子 長川君 李普生(淑儀尹氏生)
  • 庶十四子 貞石君 李隆生(淑儀奇氏生)
  • 庶十五子 茂林君 李善生(淑儀奇氏生)
太宗諸子列表
  • 嫡長子 讓寧大君 李褆元敬王后生)
  • 嫡次子 孝寧大君 李補(元敬王后生)
  • 嫡三子 世宗大王 李祹(忠寧大君)(元敬王后生)
  • 嫡四子 誠寧大君 李褈(元敬王后生)
  • 庶二子 諴寧君 李裀(信嬪辛氏生)
  • 庶三子 溫寧君 李裎(信嬪辛氏生)
  • 庶四子 謹寧君 李裎(信嬪辛氏生)
  • 庶五子 惠寧君 李祉(宮人安氏生)
  • 庶六子 熙寧君 李袉(淑儀崔氏生)
  • 庶七子 厚寧君 李衦(淑儀崔氏生)
  • 庶八子 益寧君 李袳
世宗諸子列表
  • 嫡長子 文宗大王 李珦昭憲王后生)
  • 嫡次子 世祖大王 李瑈(首陽大君)(昭憲王后生)
  • 嫡三子 安平大君 李瑢(昭憲王后生)
  • 嫡四子 臨瀛大君 李璆(昭憲王后生)
  • 嫡五子 廣平大君 李璵(昭憲王后生)
  • 嫡六子 錦城大君 李瑜(昭憲王后生)
  • 嫡七子 平原大君 李琳(昭憲王后生)
  • 嫡八子 永膺大君 李琰(昭憲王后生)
  • 庶一子 和義君 李瓔(令嬪姜氏生)
  • 庶二子 桂陽君 李璔(慎嬪金氏生)
  • 庶三子 義昌君 李玒(慎嬪金氏生)
  • 庶四子 漢南君 李𤥽(惠嬪楊氏生)
  • 庶五子 密城君 李琛(慎嬪金氏生)
  • 庶六子 壽春君 李玹(惠嬪楊氏生)
  • 庶七子 翼峴君 李璔(慎嬪金氏生)
  • 庶八子 永璔君 李璔(惠嬪楊氏生)
  • 庶九子 寧海君 李瑭(慎嬪金氏生)
  • 庶十子 潭陽君 李璖(慎嬪金氏生)
文宗諸子列表
世祖諸子列表
  • 嫡長子 懿敬世子 李暲(德宗大王)(貞熹王后生)
  • 嫡次子 睿宗大王 李晄(海陽大君)(貞熹王后生)
  • 庶長子 德源君 李曙(謹嬪朴氏生)
  • 庶次子 昌原君 李晟(謹嬪朴氏生)
德宗諸子列表
睿宗諸子列表
成宗諸子列表
  • 嫡長子 燕山君 李㦕(廢妃尹氏生)
  • 嫡次子 中宗大王 李懌(晉城大君)(貞顯王后生)
  • 庶一子 李孝信
  • 庶二子 桂城君 李恂(淑儀河氏生)
  • 庶三子 安陽君 李㤚(貴人鄭氏生)
  • 庶四子 完原君 李𢢝(淑儀洪氏生)
  • 庶五子 檜山君 李恬(淑儀洪氏生)
  • 庶六子 鳳安君 李㦀(貴人鄭氏生)
  • 庶七子 甄城君 李惇(淑儀洪氏生)
  • 庶八子 益陽君 李懷(淑儀洪氏生)
  • 庶九子 利城君 李慣(淑儀沈氏生)
  • 庶十子 景明君 李忱(淑儀洪氏生)
  • 庶十一子 全城君 李忭(貴人權氏生)
  • 庶十二子 茂山君 李悰(明嬪金氏生)
  • 庶十三子 寧山君 李恮(淑容沈氏生)
  • 庶十四子 雲川君 李𪬦(淑儀洪氏生)
  • 庶十五子 楊原君 李憘(淑儀洪氏生)
燕山君諸子列表
  • 嫡長子 無名(廢妃慎氏生)
  • 嫡次子 廢世子 李𩔇(廢妃慎氏生)
  • 嫡三子 昌寧大君 李誠(廢妃慎氏生)
  • 嫡四子 李麟壽(廢妃慎氏生)
  • 嫡五子 李仁壽(廢妃慎氏生)
  • 嫡六子 李聰壽(廢妃慎氏生)
  • 庶一子 陽平君 李仁
  • 庶二子 李敦壽
  • 庶三子 李榮壽
中宗諸子列表
明宗諸子列表
  • 嫡長子 順懷世子 李暊(仁順王后生)
德興大院君諸子列表
  • 嫡長子 河源君 李鋥
  • 嫡二子 河陵君 李鏻
  • 嫡三子 宣祖大王 李昖(河城君)
宣祖諸子列表
  • 嫡長子 永昌大君 李㼁仁穆王后生)
  • 庶長子 臨海君 李珒(恭嬪金氏生)
  • 庶二子 光海君 李琿(恭嬪金氏生)
  • 庶三子 義安君 李珹(儲慶宮仁嬪金氏生)
  • 庶四子 信城君 李珝(儲慶宮仁嬪金氏生)
  • 庶五子 定遠君 李琈(元宗大王)(儲慶宮仁嬪金氏生)
  • 庶六子 順和君 李𤣰(順嬪金氏生)
  • 庶七子 仁城君 李珙(靜嬪閔氏生)
  • 庶八子 義昌君 李珖(儲慶宮仁嬪金氏生)
  • 庶九子 慶昌君 李珘(貞嬪洪氏生)
  • 庶十子 興安君 李瑅(溫嬪韓氏生)
  • 庶十一子 慶平君 李珘(溫嬪韓氏生)
  • 庶十二子 仁興君 李瑛(靜嬪閔氏生)
  • 庶十三子 寧城君 李珘(溫嬪韓氏生)
光海君諸子列表
  • 嫡長子 廢世子 李祬(廢妃柳氏生)
元宗諸子列表
  • 嫡長子 仁祖大王 李倧(綾陽君)(仁獻王后生)
  • 嫡次子 綾原大君 李俌(綾原君)(仁獻王后生)
  • 嫡三子 綾昌大君 李佺(綾昌君)(仁獻王后生)
仁祖諸子列表
  • 嫡長子 昭顯世子 李𣳫仁烈王后生)
  • 嫡次子 孝宗大王 李淏(鳳林大君)(仁烈王后生)
  • 嫡三子 麟坪大君 李㴭(仁烈王后生)
  • 嫡四子 龍城大君 李滾(仁烈王后生)
  • 庶長子 崇善君 李澂(廢貴人趙氏生)
  • 庶二子 樂善君 李潚(廢貴人趙氏生)
孝宗諸子列表
顯宗諸子列表
肅宗諸子列表
英祖諸子列表
  • 庶長子 敬義君 李緈(真宗大王)(延祜宮靖嬪李氏生)
  • 庶次子 莊獻世子 李愃(莊祖大王)(暎嬪李氏生)
莊祖諸子列表
  • 嫡長子 懿昭世孫 李琔(惠慶宮惠嬪洪氏生)
  • 嫡次子 王世孫 李祘(惠慶宮惠嬪洪氏生)
  • 庶一子 恩彥君 李裀(肅嬪林氏生)
  • 庶二子 恩信君 李禛(肅嬪林氏生)承延齡君李昍嗣
  • 庶三子 恩全君 李禶(景嬪朴氏生)
正祖諸子列表
  • 庶長子 文孝世子 李㬀(宜嬪成氏生)
  • 庶次子 純祖大王 李玜(嘉順宮綏嬪朴氏生)
純祖諸子列表
翼宗諸子列表
全溪大院君諸子列表
  • 嫡長子 懷平君 李明
  • 嫡次子 永平君 李昱
  • 嫡三子 哲宗大王 李昇(德完君)
興宣大院君諸子列表
高宗諸子列表
  • 嫡長子 元子(明成王后生)
  • 嫡二子 純宗皇帝 李坧(明成王后生)
  • 嫡三子 無名(明成王后生)
  • 嫡四子 無名(明成王后生)
  • 庶一子 完和君 李墡(完親王)(淑媛李氏生)
  • 庶二子 義和君 李堈(貴人張氏生)
  • 庶三子 英親王 李垠(貴人嚴氏生)
  • 庶四子 李堉(貴人李氏生)
  • 庶五子 李堣(貴人鄭氏生)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實錄》太祖元年八月丙辰○封王子諸君: 芳雨曰鎭安君; 【上王舊諱。】曰永安君, 爲義興親軍衛節制使; 芳毅曰益安君; 芳幹曰懷安君;【今上諱。】曰靖安君; 庶子芳蕃曰撫安君, 爲義興親軍衛節制使; 駙馬李濟曰興安君, 爲義興親軍衛節制使; 庶兄元桂子良祐曰寧安君。
  2. ^ 《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實錄》卷十四,太祖七年八月二十六日己巳 ○奉化伯鄭道傳、宜城君南誾及富城君沈孝生等, 謀害諸王子, 不克伏誅。 初, 上以靖安君開國之功, 諸子無與爲比, 特賜世傳東北面加別赤五百餘戶。 其後, 以諸王子及功臣, 爲各道節制使, 分管侍衛兵馬, 靖安君全羅道, 撫安君芳蕃東北面。 於是, 靖安君以加別赤讓芳蕃, 芳蕃受而不辭。 上知之, 亦不責還也。 道傳、誾等謀欲擅權, 貪立幼孼, 謂孝生孤寒易制, 譽其女有婦德, 請爲世子芳碩嬪。 與世子母兄芳蕃、姊夫興安君李濟等同謀, 多樹黨與, 將欲去諸王子。 暗嗾宦者金師幸密啓, 請依中朝諸皇子封王之例, 分遣諸王子於各道, 上不答。
  3. ^ 《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實錄》卷十五,太祖七年九月一日癸酉 ○陞廷雋爲典農判事。 始以親王子爲公, 諸宗親爲侯, 正一品爲伯。 益安公中軍節制使, 懷安公左軍節制使, 今殿下右軍節制使。福根奉寧侯, 良祐寧安侯, 李伯卿上黨侯, 沈淙靑原侯。李和判門下府事、兼領義興三軍府事、義安公, 沈德符領三司事、靑城伯;趙浚左政丞、平壤伯;金士衡右政丞、上洛伯;權仲和醴泉伯。
  4. ^ 《朝鮮王朝實錄·太宗實錄》卷一,太宗元年正月二十五日乙酉 ○革公侯伯之號。 以不可僭擬中國故也。 義安公和、益安公芳毅、懷安公芳幹, 皆改封府院大君, 奉寧侯福根、寧安侯良祐、完山侯天祐及上黨侯李佇、靑原侯沈淙, 皆改封君, 平壤伯趙浚、上洛伯金士衡、醴川伯權仲和、昌寧伯成石璘、驪興伯閔霽、西原伯李居易、晉山伯河崙, 皆改封府院君, 丹山伯李茂, 改爲丹山君。
  5. ^ 《朝鮮王朝實錄·世祖實錄》世祖三年丁丑/天順元年一月二十日(乙酉) ○吏曹據讓寧大君禔等上言啓: 「正統八年十二月初八日敎旨, 『《文獻通考》漢光武子十人皆封王, 嫡子、嫡孫皆襲封王, 衆孫、衆曾孫或封列侯, 或封鄉侯、亭侯。 西晉非皇子不得爲王, 而諸王之支庶, 皆皇家之近屬至親, 亦各以土推恩, 封王之支子爲公, 承封王之支子爲侯, 繼承封王之支子爲伯。 唐皇兄弟皇子爲王, 諸王子嫡者封郡王, 其衆子封郡公, 高祖受禪, 以天下未定, 廣封宗室, 以威天下, 皇從弟及姪, 年始孩童者數十人, 皆封爲郡王。 太宗卽位因擧屬籍問侍臣曰, 「封宗子於天下便乎?」 封德彛對曰, 「不便。 歷觀往古封王者, 今日最多。 兩漢以降, 唯封帝子及親兄弟, 若宗室踈遠者, 非有大功, 竝不得濫叨名器, 所以別親踈也。 先朝敦睦九族, 一切封王, 爵命旣崇, 多給力役。 蓋以天下爲私, 殊非至公馭物之道也。」 太宗曰, 「然。 朕理天下, 本爲百姓, 非欲勞百姓以奉己之親也。」 於是率以屬踈降爵, 唯有功者數人得王, 餘封爲縣公。』 宋王子之爲王者封爵, 僅止其身, 而子孫無問嫡庶, 不過承蔭入仕, 爲環衛官, 以序而遷, 必須歷任年深, 德齒稍尊, 方特封以王爵, 而其祖父所授之爵則不襲也。 《禮》曰, 『諸侯之別子, 爲祖繼別爲宗, 繼禰者爲小宗』, 又曰, 『四世而緦服之窮, 五世袒免殺同姓也, 六世親屬竭矣。』 蓋以親盡則服窮, 服窮則恩禮亦隨而殺矣。 今宗室爵秩, 參酌古制及禮經, 當據五服爲定。 王子內中宮之子封大君, 側室之子封君, 皆正一品, 無資王孫將承襲者從二品, 衆孫正四品, 曾孫將承襲者正三品, 衆曾孫從四品, 玄孫將承襲者從三品, 衆玄孫正五品, 當承襲者, 父歿承襲後王孫則從一品, 曾孫則正二品, 玄孫則從二品, 將承襲者, 父未承襲之前, 依支子例, 諸孫內良妾之出, 各降一等, 在前每一等一資不可, 當依文武官例用二資。 正一品顯祿大夫、興祿大夫, 從一品昭德大夫、嘉德大夫, 正二品崇憲大夫、承憲大夫, 從二品中義大夫、正義大夫, 正三品明善大夫、彰善大夫, 從三品保信大夫、資信大夫, 正四品宣徽大夫、廣徽大夫, 從四品奉成大夫、光成大夫, 正五品通直郞、秉直郞, 從五品謹節郞、愼節郞, 正六品執順郞、從順郞, 爲人良謹者, 特旨加資。 又依古列侯、鄉侯之制, 一品稱卿, 二品稱尹, 三品稱正, 四品稱令, 五品稱監, 六品稱長, 以部曲鄉里之號封之, 將承襲者, 至二品則封君, 袒免親依異姓有服親例敍用, 親盡則入仕依文武官例。 今若宗親隨例加資, 則宗親本無行職, 隨資給祿爲難, 請依前敎旨, 除宗親之子代加以女壻一人, 從自願加資敍用, 又東西班各品及口傳前銜人內, 考滿三十月, 則竝超資務功, 已滿十五月宣務, 當次者超加宣敎, 宗親及通政以上族親, 代加散官職, 年十六歲以上者, 除授通訓以下, 自願代授者, 亦依堂上官例, 限五品而止。」從之。

來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