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屬紐幾內亞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屬新幾內亞
Deutsch-Neuguinea
1884年—1919年
綠色:德屬新幾內亞,深灰色:其他德國太平洋屬地
綠色:德屬新幾內亞,深灰色:其他德國太平洋屬地
地位德國殖民地
首都科可波拉包爾(1910年後)
常用語言德語(官方)、其他當地方言
德意志皇帝 
• 1884年—1888年
威廉一世
• 1888年
腓特烈三世
• 1888年—1918年
威廉二世
總督 
歷史 
• 建立
1884年11月3日
• 凡爾賽和約
1919年6月28日
貨幣黃金馬克
前身
繼承
西屬東印度群島
南洋廳
英屬索羅門群島
諾魯
新幾內亞領地
今屬於 索羅門群島
 馬紹爾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北馬利安納群島
 諾魯
 帛琉
 巴布亞紐幾內亞

德屬新幾內亞(德語:Deutsch-Neuguinea),是德意志帝國在大洋洲的一塊殖民地,其範圍包含新幾內亞的北半部以及附近的一些島嶼,從西班牙購得。此地因德國在一戰中戰敗而被瓜分割占。現在主要屬於巴布亞紐幾內亞

此地主要由新幾內亞島北半部之威廉皇帝領地俾斯麥群島所組成;其中俾斯麥群島中還包括了新波美拉尼亞(Neu-Pommern ,現名新不列顛島)以及新梅克倫堡(Neu-Mecklenburg ,現名新愛爾蘭島)。

除了薩摩亞以外,其他德國於太平洋上所擁有之島嶼組成德意志帝國太平洋保護領,也由德屬新幾內亞管理。這些島嶼即德屬索羅門群島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不含關島)、馬紹爾群島諾魯

歷史[編輯]

強迫勞動政策[編輯]

1884年,德意志帝國商人阿道夫·馮·漢斯曼和德國銀行家財團在柏林創立了新幾內亞公司,旨在殖民和開發新幾內亞(德屬新幾內亞)的資源。德國殖民者為了擴大高利潤的種植園就需要更多的勞動力,然而德國殖民政府並沒有選擇自願來的招聘,而是強迫性的招聘勞動。殖民政府頒布和實施了新的法律,其要求每個部落每年提供每人四周的勞動,並以現金的形式向殖民政府支付人頭稅,從而迫使不情願的當地土著加入勞動隊伍以支付所謂的人頭稅。德國殖民政府確實嘗試了從中國日本密克羅尼西亞自願招募勞工的嘗試,結果是只有幾百人前來應聘。1910年後,德國殖民政府試圖通過停止在一些地區招募婦女和關閉一些地區的招募,來減輕其政策帶來的影響,最終,地方的土著的酋長們強烈抗議德國的強迫勞動政策,政策導致了索克斯部落叛亂,德國殖民政府的回應是派出4艘軍艦,帶著745名士兵去擊敗起義的索克斯部落,並繼續實施強迫勞動政策。前來鎮壓的部隊於1911年1月抵達;1911年2月,起義部落的領導人已經投降。[1][2]

第一次世界大戰[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澳洲軍隊入侵新幾內亞,卡爾·馮·克萊維茨上尉和羅伯特·"鮑勃"·馮·布盧門塔爾中尉領導的新幾內亞的準軍事部隊在經歷了短時間的抵抗之後最終寡不敵眾而投降,澳洲於1914年占領了威廉港和附近的島嶼,而日本則占領了德國在太平洋的大部分剩餘屬地。唯一一次德國新幾內亞方面有頑強抵抗的戰鬥發生在1914年9月11日,澳洲海軍和軍事遠征軍襲擊了位於新不列顛島上的比塔帕卡(拉包爾附近)的無線站,結果是,澳洲遠征軍方面有6人死亡,4人受傷,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澳洲軍隊的首次戰鬥造成的傷亡。德國殖民軍隊的情況更糟了,一名德國軍官和30名美拉尼西亞警察被殺,到了9月21日,新幾內亞殖民地的所有德國軍隊都投降了。

Map of Kaiserwilhelmsland, 1884–1919

然而,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將軍赫爾曼-德茨納中尉和大約20名當地警察並沒有屈服於澳洲而是深入內陸,並在新幾內亞的內陸地區躲避追捕。在戰爭爆發時,德茨納和他的遠征隊正在進行對邊界的測量考察,來繪製德屬新幾內亞與澳洲控制的巴布亞的邊界。德茨納在1920年出版的Vier Jahre unter Kannibalen 一書中聲稱自己深入了新幾內亞的內陸。儘管者說法受到了廣泛質疑,且他在這本書之中誇大的描述了許多內容。最後,德茨納在1932年收回了他的關於深入內陸等的大部分說法。

1919年《凡爾賽條約》簽訂後,德國失去了其所有的殖民地,包括德屬新幾內亞。1923年,國際聯盟授予澳洲對諾魯的託管權,英國和紐西蘭為共同託管人。[3] 赤道以南的其他土地成為新幾內亞,是由澳洲管理的國聯委任統治地,委任統治直到1949年(在新幾內亞戰役中被日本占領而中斷了一段時間),其後與澳洲的巴布亞合併,成為巴布亞和新幾內亞,最終為現代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奠定基礎和獨立。赤道以北的島嶼成為日本統治下的國聯的南洋群島委任統治區。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前日本委任統治的島嶼由美國管理,成為聯合國託管領土太平洋群島的託管領土。

經濟[編輯]

儘管自1840年以來,捕鯨船和貿易船一直停靠在新幾內亞的港口和島嶼上,但直到1883年新幾內亞才開始嘗試發展農業。

二十世紀初,在新幾內亞的科可波和北海岸地區,那裡的主要作物是椰子。也有相當大的面積是用來種植橡膠的,然而儘管有2,000英畝是用來種植橡膠樹的,但其橡膠經濟並沒有更大的擴大生產和進展。[4]

歷代旗幟[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Firth, Stewar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bour Trade in German New Guinea, 1899–1914. 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 1976, 11 (1): 51–65. doi:10.1080/00223347608572290. 
  2. ^ Varnava, Andrekos. Imperial expectations and realities: El Dorados, utopias and dystopias. 1 September 2015 [2021-12-11]. ISBN 97817849970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3. ^ Hudson, WJ. Australia's experience as a mandatory power. Australian Outlook. April 1965, 19 (1): 35–46. doi:10.1080/10357716508444191. 
  4. ^ Thomas, Gordon. Land Settlement in New Guinea. The Australian Quarterly. 1936, 8 (32): 49–54 [2021-12-11]. ISSN 0005-0091. doi:10.2307/206293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