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邕畫像
李思訓碑
李邕《端州石室記》,位於廣東肇慶七星岩

李邕(674年—746年),字太和[1]廣陵江都[2][3](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揚州市)人,一說江夏咸寧[4](今湖北咸寧市)人,其父為文選學大家李善。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唐朝書法家。

李邕為行書碑法大家,書法風格奇偉倜儻,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

生平[編輯]

李邕在長安初年(701年),被內史李嶠監察御史張庭珪推薦為左拾遺。御史中丞宋璟彈劾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武則天開始不理睬,李邕在階下大聲進言:「臣觀宋璟之言,事關社稷,望陛下可其奏。」武則天不能應答,只好應允宋璟所請。

唐中宗即位,任用妖人鄭普思秘書監,李邕上書進諫,被出為南和令,又貶富州司戶。

唐隆元年(710年),臨淄王李隆基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唐睿宗上台,李邕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戶部員外郎,又因交好崔日用,被崔日用的政敵岑羲貶為崖州舍城丞。開元三年(715年),擢為戶部郎中。

李邕素與黃門侍郎張庭珪友善。時姜皎得寵,與廷珪謀劃引李邕為御史台憲官。事清洩露,中書令姚崇嫉恨李邕險躁,將他貶為括州員外司馬。開元六年(718年)十一月,宋璟奏請除渝州刺史,九年(721年)遷海州刺史,十一年冬遷陳州刺史。

開元七年至九年前後,唐朝大詩人李白年輕時在渝州謁見李邕,希望他能舉薦自己。但李白不拘俗禮,放言高論,李邕不悅。在離別的時候,李白寫了《上李邕》一詩,表達了自己的大志。

開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車駕從泰山回京,李邕在汴州謁見,獻上所作詞賦,頗得玄宗的好感。於是到處炫耀自誇,稱自己當居宰相之位,中書令張說聽聞後感到很厭惡。不久李邕在陳州貪贓枉法的事情敗露,被下獄判處死刑。減免死罪後,十四年春李邕被貶為欽州遵化縣尉,流放嶺南,十七年為澧州司馬。他在嶺南從宦官楊思勖討賊有功,二十三年升括州刺史,性喜興利除害,因而被誣陷獲罪,幸得玄宗下詔勿須彈劾。又累轉淄、滑等州刺史。天寶初年,為汲郡北海二太守。

李邕當官時經常受賄,而且喜歡帶人到處騎馬狩獵。天寶五年(746年),他的貪贓枉法再次被人彈劾,又曾經送給左驍衛兵曹參軍柳勣馬一匹,柳勣下獄問罪,吉溫令他誣告李邕私自在背後議論皇帝,並以所送的馬匹為賄賂證據,宰相李林甫素來討厭他,就認同他的定罪,玄宗下敕令刑部員外郎祁順之、監察御史羅希奭前往北海郡將他誅殺,時年七十三。安史之亂後,李邕因恩例,獲代宗秘書監。大曆三年(768年)由侄子李暄從鄆州東卅里遷回洛陽安葬。他著有文集一百零八卷,今《全唐詩》、《全唐文》錄存其詩十二首、文六十三篇。

李邕被害後,李白在其詩《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寫道「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表達了對李林甫迫害賢良的控訴。

家族[編輯]

李善,學者。

妻溫氏,太原郡君,有三子:

  • 李穎
  • 李岐,字伯道[5]
  • 李曉

參考資料[編輯]

  1. ^ 見《唐故北海郡守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墓志銘並序》
  2. ^ 《舊唐書》卷190〈李邕傳〉:「李邕,廣陵江都人,父善。」
  3. ^ 《新唐書》卷202〈李邕傳〉:「李邕,字泰和,揚州江都人,父善。」
  4. ^ 李白《題江夏修靜寺》原註:此寺是李北海舊宅。修靜寺在湖北咸寧市咸安區大幕鄉桃花尖村的鐘台山。
  5. ^ 見《唐故江夏李府君(岐)墓志銘並序》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190中》,出自劉昫舊唐書
  • 劉會勝、李婭《李善、李邕籍貫及世系考辨》2008年3月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