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安·巴赫邁爾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瑪麗安·巴赫邁爾
瑪麗安·巴赫邁爾在戶外所拍攝照片
原文名Marianne Bachmeier
出生(1950-06-03)1950年6月3日
西德薩爾施泰特
逝世1996年9月17日(1996歲—09—17)(46歲)
德國呂北克
死因胰臟癌
墓地德國呂北克城堡門公墓英語Burgtor Cemetery
53°53′05″N 10°42′17″E / 53.884694°N 10.704694°E / 53.884694; 10.704694
國籍 德國
刑事指控過失殺人罪 / 非法持有槍枝罪
刑事處罰6年有期徒刑
刑事狀況已獲釋
兒女3(其中小女兒為安娜·巴赫邁爾)

瑪麗安·巴赫邁爾(德語:Marianne Bachmeier,1950年6月3日—1996年9月17日)是一名德國婦女,她於1981年在呂北克地方法院的審判庭內開槍射殺了強姦並殺害自己女兒的嫌疑犯。

瑪麗安在一個嚴苛的宗教家庭里度過了並不愉快的童年和青春期,而她的父親曾是一名武裝黨衛隊成員。她隨後被逐出了家庭;在生下安娜·巴赫邁爾(Anna Bachmeier)之前,她還曾生下兩個孩子,但他們都在嬰兒時期被收養。安娜和在呂北克當地經營酒吧的瑪麗安照顧下長大。據他們的朋友說,安娜是一個充滿活力並思想開明的女孩;她經常被當成成人對待英語Adultification bias,但從未真正享受過快樂的家庭生活。

1980年5月5日,7歲的安娜被曾定罪的性侵犯克勞斯·格拉博夫斯基(Klaus Grabowski綁架強姦殺害。他將安娜的屍體裝在盒子裡並丟棄在運河岸邊。他的女友向警方檢舉了他。格拉博夫斯基在被捕後表示,因為安娜試圖以性騷擾報警並勒索他,他因為害怕重回監獄而殺害了安娜。

1981年3月6日,也就是開庭審判克勞斯·格拉博夫斯基的第三天,瑪麗安·巴赫邁爾出現在呂北克地方法院並朝格拉博夫斯基的背部連開7槍,導致格拉博夫斯基當場死亡。案件很快引發了廣泛的媒體報導和公眾討論。最後,瑪麗安被判過失殺人罪和非法持有槍枝罪;她被裁定有期徒刑6年,但在實際執行3年後獲釋。

瑪麗安·巴赫邁爾在出獄後移居國外,但在發現自己罹患胰臟癌後又遷回德國國內。她在46歲時過世,最後葬於呂北克的城堡門公墓英語Burgtor Cemetery,與自己的女兒陪伴在一起。

早年生活[編輯]

在瑪麗安·巴赫邁爾的父母逃離東普魯士後,瑪麗安和她的父母在薩爾施泰特一起生活。她的父親曾是一名武裝黨衛隊成員,而她所在的家庭則是一個保守的宗教家庭,父母都是虔誠的教徒。[1] 瑪麗安的父親是一個刻板印象中的威權人物英語Strict father model,而且酗酒;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離家不遠的酒吧里度過。他們的家庭生活並不愉快,酗酒讓瑪麗安的父親越發好鬥。[2]

瑪麗安的父母后來離婚了,但瑪麗安所跟隨的母親在隨後又再婚了。此時的瑪麗安是一個問題重重的青春期少女,而她的繼父則是一個獨裁的人。瑪麗安的母親將她逐出了家門,並認為家裡的所有紛爭都是瑪麗安的錯。[1][2]

1966年,年僅16歲的瑪麗安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孩子,但這個孩子在他嬰兒期就被收養了。18歲那年,瑪麗安與她當時的男友再次懷孕。[1] 但在這個孩子出生前不久,瑪麗安被人強姦。而這個孩子也在出生後不就被收養。[3]

1972年,瑪麗安開始與酒吧經理克里斯蒂安·貝托爾德(Christian Berthold)約會,他倆都在一家酒吧上班。她在22歲的時候第三次懷孕,而這個孩子在1972年11月14日出生;瑪麗安給這個女兒起名為安娜(Anna)。由於克里斯蒂安不打算與瑪麗安建立忠誠的伴侶關係,瑪麗安決定獨自撫養這個孩子。[3][4] 她帶著安娜一起上班,因為瑪麗安不覺得工作結束後有必要回到家裡。[5] 瑪麗安對待安娜就仿佛她是一個小大人英語Adultification bias一般,從小就要求她自己處理很多事情。人們回憶說,這個小孩子經常在她媽媽的聚會上睡著。[6] 據瑪麗安的一個朋友說,安娜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少年人,但是她從未真正享受過家庭的快樂。[5][7]

案件經過[編輯]

案發背景[編輯]

1980年5月5日,當時7歲的安娜·巴赫邁爾因為和母親瑪麗安·巴赫邁爾發生爭執而決定逃學。隨後,安娜被35歲的屠夫克勞斯·格拉博夫斯基誘拐;安娜此前曾去克勞斯的家裡玩貓。[7][8] 克勞斯在他家中控制了安娜數個小時並對她進行了侵犯,最後用他未婚妻的緊身褲將安娜勒死。據負責此案的檢察官說,克勞斯將安娜捆綁起來之後裝進一個紙箱,並將這個紙箱丟棄在運河邊。而他的未婚妻向警方檢舉了他。[9][10]

克勞斯·格拉博夫斯基曾是一名被定罪的性犯罪者,他因性虐待兩名女孩而被判刑。1976年,他自願接受化學閹割;但隨後發現他試圖通過激素治療來逆轉化學閹割的後果。[11] 克勞斯在被捕後表示,安娜打算向她的母親檢舉克勞斯對她有不當行為,並以此勒索克勞斯錢財;克勞斯稱自己因為害怕重回監獄而殺死了安娜。[12]

槍擊現場[編輯]

1981年3月6日,即法庭審理安娜案的第三天上午10點左右,瑪麗安攜帶一把貝雷塔70手槍走進157號審判庭;她從背後槍殺了對本案供認不諱的嫌疑人克勞斯。[5][13][14][15] 瑪麗安將槍對準了克勞斯的背部並連開7槍,其中有6槍[a]直接命中克勞斯,這讓他幾乎當場斃命。[12][16] 瑪麗安隨後放下手槍且沒有任何逃跑意圖,她最後在沒有反抗的情況下被逮捕。[5][16]

公眾輿論[編輯]

瑪麗安槍殺克勞斯一案幾乎是西德時代最為著名的義警私刑案件。[5][8] 它引起了廣泛的媒體報導,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雲集於呂北克。[9][12] 瑪麗安將她的人生故事以大約10萬德國馬克的價格出售給了新聞雜誌《亮點》,這讓她有了支付律師費用的錢。[17]

在瑪麗安被拘留期間,許多人向她寄來了支持函、鮮花和禮物,以此來表示他們對她行為的理解。但是,隨著《亮點》開始發表她的人生故事,特別是提及她曾另有兩個孩子和她父親與武裝黨衛隊的關係後,公眾輿論發生了轉變,因為瑪麗安似乎不再符合所謂「無辜母親」的形象。[1][7]

許多人指責政府部門居然允許一名已經猥褻過兩名女孩的性侵犯通過激素治療來恢復性慾。其他人指責瑪麗安對安娜過於忽視,並懷疑她悲傷的真實性。可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人公開表達了對瑪麗安報復行為的同情。[5][18]

判決結果[編輯]

1982年11月2日,瑪麗安·巴赫邁爾最初上庭時是被控謀殺[16] 但隨後檢方撤銷了謀殺指控。經過28天的談判,委員會接受了該意見。[3] 在訴訟開始四個月後,瑪麗安於1983年3月2日被呂北克地方法院巡迴法庭判處過失殺人和非法持有槍枝。[8][14] 法庭的裁決在很大程度上聽取了辯方的辯護意見,即瑪麗安的行為並非蓄謀的。[5] 瑪麗安最後被判處六年有期徒刑,但她在服刑三年後獲釋。[8][14]

出獄之後[編輯]

瑪麗安在1985年同一名教師結婚並在1988年搬至加納阿克拉[b] 他們住在一處德國營地內,而瑪麗安的丈夫則在本地一所德國學校任教。[7][18] 他們於1990年離婚後,瑪麗安搬家到了義大利西西里島。她當時在巴勒莫一家臨終關懷醫院擔任安樂死助理。[5] 但她在這裡檢查出胰臟癌之後就決定搬回德國。[7][18]

後續報導[編輯]

1994年,在瑪麗安·巴赫邁爾的義警行為發生13年後,她接受了德國廣播電台第7頻道的採訪。[19] 同年,她的自傳交由德國出版商施耐克魯特-維拉格德語Schneekluth-Verlag發行。[7] 1995年9月21日,她出現在德國電視一台的電視脫口秀節目《蒼蠅(Fliege)》中。在節目裡,瑪麗安承認自己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槍殺了殺害自己女兒的兇手。她表示這一方面是對他的懲罰,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阻止他進一步散播有關自己女兒的謠言。[9][18] 在2006年由德廣聯製作的紀錄片裡,一位瑪麗安的舊友表示,在安娜被殺後,瑪麗安就在她酒吧的地下室練習射擊。[20] 瑪麗安·巴赫邁爾從來沒有在任何公開場合表達過她對報復行為的後悔。[5]

身後經歷[編輯]

安娜·巴赫邁爾與其母親瑪麗安·巴赫邁爾位於德國呂北克城堡門公墓英語Burgtor Cemetery的墓碑(攝於2008年)

臨死前,瑪麗安·巴赫邁爾邀請北德廣播公司的記者盧卡斯·瑪利亞·柏默爾(Lukas Maria Böhmer)陪伴她並拍攝她臨死前的一些影像內容。[21] 一些人認為,瑪麗安公開自己「緩慢」死亡的經歷與她自犯罪以來需求公眾關注和同情的做法是一致的,即使大家對她的熱情已經消減許多。[5]

1996年9月17日,瑪麗安因胰臟癌呂北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46歲。[3] 她被安葬在呂北克城堡門公墓英語Burgtor Cemetery她女兒安娜的墓旁。[3][5]

流行文化[編輯]

瑪麗安·巴赫邁爾的義警舉動被改編成了諸多流行文化作品。

戲劇[編輯]

1980年初期,由艾達·若爾當英語Aida Jordão、蘇珊娜·奧德黛·胡里(Suzanne Odette Khuri)、安-瑪麗·麥克唐納英語Ann-Marie MacDonald、帕特麗夏·尼古拉斯(Patricia Nichols)、巴努塔·魯貝斯英語Baņuta Rubess、托莉·史密斯(Tori Smith)、巴布·泰勒(Barb Taylor)和莫林·懷特英語Maureen White (director)等人組成的「安娜合作社(Anna Collective)」開始製作一部有關瑪麗安及其死刑行為的戲劇作品。[22] 該劇的精簡版於1983年首演;而其完整版《贈安娜英語This is For You, Anna》則於1984年首演。[23][24]

電影[編輯]

電影名 導演 製作國 / 地區 主要語言 發行年份
安娜的母親德語Annas Mutter
德語:Annas Mutter
伯哈德·德里斯特英語Burkhard Driest  西德 德語 1984年 (1984)
巴赫邁爾案:沒有時間流淚德語Der Fall Bachmeier – Keine Zeit für Tränen
德語:Der Fall Bachmeier – Keine Zeit für Tränen
哈克·波姆英語Hark Bohm  西德 德語 1984年 (1984)
瑪麗安·巴赫邁爾的慢性死亡[21]
德語:Das langsame Sterben der Marianne Bachmeier
盧卡斯·瑪利亞·柏默爾  德國 德語 1996年 (1996)

紀錄片[編輯]

片名 首播年代 首播平台 備註
一個母親的私刑:瑪麗安·巴赫邁爾案[19]
德語:Selbstjustiz einer Mutter: Der Fall Marianne Bachmeier
1993年 (1993) 德國廣播電台
瑪麗安·巴赫邁爾的復仇[20]
德語:Die Rache der Marianne Bachmeier
2006年 (2006) 德國公共廣播聯盟 電視節目《重大刑事案件(Die großen Kriminalfälle)》第5季第28集。
當女人殺人時:瑪麗安·巴赫邁爾[25]
德語:Wenn Frauen töten: Marianne Bachmeier
2017年 (2017) 德國電視二台 屬於電視節目《震驚的犯罪(Spectacular criminal)》的案例。
法庭上的致命槍擊:瑪麗安·巴赫邁爾案[26]
德語:Tödliche Schüsse im Gerichtssaal - Der Fall Marianne Bachmeier
2021年 (2021)

書籍[編輯]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腳註[編輯]

  1. ^ 另一說法是連開8槍並命中7槍。[1]
  2. ^ 另一說法是他們搬去了奈及利亞[5]

出典[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Nicole E. Haas; Jan W. de Keijser; Gerben J. N. Bruinsma. Public support for vigilantism: an experimental stud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riminology. 2012, 8: 387–413. ISSN 1572-8315. doi:10.1007/s11292-012-9144-1 (英語). 
  2. ^ 2.0 2.1 Countdown mit Annas Mutter. SPIEGEL Gruppe. 1984-01-01 [202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8) (德語). 
  3. ^ 3.0 3.1 3.2 3.3 3.4 Chege Karomo. Did Marianne Bachmeier go to jail? Her crime detailed. OkayBliss. 2023-01-19 [202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1) (英語). 
  4. ^ Burkhard Driest (Director). Annas Mutter. West Germany. 1984 [202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6) (德語).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Irene Altenmüller. Der Fall Marianne Bachmeier: Selbstjustiz einer Mutter. Norddeutscher Rundfunk. 2023-01-20 [202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1) (德語). 
  6. ^ Transcript: 68. Vigilante Mother {{|}} Germany. Evidence Locker. [202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1). 
  7. ^ 7.0 7.1 7.2 7.3 7.4 7.5 Monika Köpcke. Rache im Gerichtssaal. Deutschlandradio. 2006-06-03 [202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3) (德語). 
  8. ^ 8.0 8.1 8.2 8.3 Justiz und Selbstjustiz. SPIEGEL Gruppe. 1983-02-03 [202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8). 
  9. ^ 9.0 9.1 9.2 Poppy Bilderbeck. Mother who got her revenge by firing seven shots in front of packed courtroom. UNILAD英語UNILAD. 2022-12-31 [202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1). 
  10. ^ Ich schäme mich, ich schäme mich so. SPIEGEL Gruppe. 1982-03-01 [202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8). 
  11. ^ Ohne kollegiale Rücksichtnahme. SPIEGEL Gruppe. 1982-07-11 [202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3). 
  12. ^ 12.0 12.1 12.2 Natasha Ishak. Meet Marianne Bachmeier, Germany’s ‘Revenge Mother’ Who Shot Her Child’s Killer In The Middle Of His Trial. All That’s Interesting. 2021-06-22 [202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1). 
  13. ^ Einzelobjektansicht. Museumsverband Schleswig-Holstein und Hamburg. [202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7). 
  14. ^ 14.0 14.1 14.2 Maternus Hilger. Rache einer Mutter Als Marianne Bachmeier den Mörder ihrer Tochter tötete. DuMont Rheinland. 2021-06-03 [202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3). 
  15. ^ Dem Verbrechen auf der Spur, Teil 2. SPIEGEL Gruppe. 2015-07-22 [202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5). 
  16. ^ 16.0 16.1 16.2 Stephen Evans. The Nazi murder law that still exists. BBC新聞. 2014-02-06 [202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3). 
  17. ^ Britta Helbing. Geistiges Eigentum an Straftaten — Die Vermarktung von Straftaten. Zeitschrift für Rechtspolitik. 2008, 41 (8). ISSN 0514-6496. JSTOR 23429781. 
  18. ^ 18.0 18.1 18.2 18.3 Michael Gramberg. Die Rache der Marianne Bachmeier. DasErste. [2023-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3). 
  19. ^ 19.0 19.1 Der Fall Marianne Bachmeier. SPIEGEL Gruppe. 1993-07-06 [2023-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1). 
  20. ^ 20.0 20.1 28. Die Rache der Marianne Bachmeier. imfernsehen GmbH & Co. KG. [2023-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2). 
  21. ^ 21.0 21.1 Lukas Maria Böhmer. NDR xx.xx.1996 Das Langsame Sterben Der Marianne Bachmeier. YouTube. 北德廣播公司. [202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1). 
  22. ^ Alan Filewod (編). The CTR Anthology: Fifteen Plays from Canadian Theatre Review.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1. ISBN 9781442658226. 
  23. ^ Shelley Scott. Nightwood Theatre: A Woman's Work is Always Done. Athabasca University Press. 2010: 51, 232–233. ISBN 9781897425558. 
  24. ^ Alec Wilson. This is for you, Anna. Varsity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2015-03-02 [202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8). 
  25. ^ 1. Wenn Frauen töten: Marianne Bachmeier. imfernsehen GmbH & Co. KG. [202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2). 
  26. ^ Tödliche Schüsse im Gerichtssaal {{|}} Der Fall Marianne Bachmeier. YouTube. [202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5).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