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酸明礬石
外觀
砷酸明礬石 | |
---|---|
基本資料 | |
類別 | 砷酸礦物 |
化學式 | PbFe3(OH)6SO4AsO4 |
戴納礦物分類 | 43.4.1.1 |
晶體分類 | 復三方偏三角面體晶類,復三方單錐晶類 |
晶體空間群 | R3m |
晶胞 | a = 7.32 Å, c = 17.02 Å; Z = 3 |
性質 | |
顏色 | 黑,綠,棕,黃橘等色 |
晶體慣態 | 板狀、銳角菱面體、假立方和假立方八面體等 |
晶系 | 三斜晶系 |
解理 | 0001}完全解理 |
莫氏硬度 | 3.5-4.5 |
光澤 | 玻璃光澤 |
條痕 | 黃至綠色 |
比重 | 4.48 |
光學性質 | 一軸晶(+) |
折射率 | nω = 1.957 nε = 1.943 |
雙折射 | δ = 0.014 |
多色性 | 可見 |
砷酸明礬石(英語:Beudandite)[1]是一種次生礦物,產於多金屬礦床的氧化帶。含鉛、鐵、砷酸鹽、硫酸鹽,端元分子式為:PbFe3(OH)6SO4AsO4。 砷酸明礬石屬於明礬石礦物組的一個成員,類似軟錳礦(corkite)的砷酸鹽礦物。砷酸明礬石與鉛鉄砷酸礦(segnitite)和鉛硫銻鉛礦(plumbojarosite)形成固溶體[2]。
砷酸明礬屬三斜晶系,晶體呈板狀、銳角菱面體、假立方和假立方八面體等多種晶體習性[3]。
伴生礦物包括胭脂紅石、臭蔥石、硫鐵礦、菱鐵礦、橄欖石、乳砷鉛銅石(bayldonite)、砷銅鉛礦(duftite)、白鉛礦和藍銅礦[4]。
發現
[編輯]砷酸明礬石於1826年首次白發現在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韋斯特瓦爾德Wied Iron Spar區的路易斯礦,Armand Lévy以法國礦物學家 François Sulpice Beudant(1787年-1850年)的名字命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