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鄭清濂(1852年—1927年)字景溪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中國近代船舶工程師。[1]

生平[編輯]

留學歐洲[編輯]

同治五年(1866年),閩浙總督左宗棠沈葆楨在馬尾創設福建船政局。同年底,沈葆楨籌辦船政學堂(最初名為求是堂藝局),初暫設於福州於山白塔寺,同治六年(1867年)馬尾校舍落成,該學堂自福州遷至馬尾,並開始分前學堂和後學堂。鄭清濂14歲時考入福建船政求是堂藝局,後入前學堂製作班學造船。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鄭清濂畢業於福建船政前學堂第一屆製造班,派充船政船廠監工。[1]

光緒三年二月十七日(1877年),福建船政局派第一批鄭清濂等28人赴歐洲留學,鄭清濂等人先入法國瑟堡造船工程學校(削浦官學)學習「輪機製造兼造槍炮」。光緒五年(1879年),鄭清濂等人又入瑟堡造船廠土倫造船廠見習。後來,鄭清濂奉命到法國比利時英國等國考察造船廠、輪機廠、鋼鐵廠等。光緒六年三月(1880年),鄭清濂畢業。因為監督李鳳苞認定槍炮為海防要務,鄭清濂等人乃繼續留在法國4個月,加學製造槍炮技術,其中鄭清濂、林怡游等人到汕答佃洋槍官廠專門學習「驗料煉造諸法」。後來鄭清濂經考試獲得「監工官文憑」。[1]

造船生涯[編輯]

光緒六年九月(1880年),鄭清濂歸國,任馬尾造船前學堂教習,後來改任船政工程處制船總司(相當於工程師),官職為都司,並賞戴花翎。同年,北洋大臣李鴻章致函清朝駐德國公使李鳳苞,同德國士旦丁伯雷度之伏爾鏗」(即瓦羅堪)廠訂合同,托建鐵甲艦定遠艦鎮遠艦,鄭清濂、劉步蟾魏瀚陳兆翱奉派赴德國監製。[1]

歸國後,鄭清濂獲授參將銜,成為福建船政局的技術專家。鄭清濂、魏瀚等向福建船政局提交報告,要求製造新型雙機鋼甲艦,獲清廷批准。鄭清濂、魏瀚、吳德章監造船身,陳兆翱、李壽田楊廉臣監造船機,船圖仿照法國1885年建造的三艘雙機鋼甲艦「柯襲德」(「Cocyte」)、「士迪克士」(「Styx」)、「飛禮則唐」(「Phlegeton」)。光緒十二年(1886年)冬,鄭清濂、魏瀚等設計的中國首艘雙機鋼甲艦龍威艦開工,光緒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1888年1月29日),龍威艦下水,隨後歸北洋水師[1]

鄭清濂還參與設計並監造了穹甲快船「開濟」、「鏡清」、「寰泰」,此後鄭清濂參與監造了「廣甲」、「廣庚」兵船,「廣乙」、「廣丙」、「福靖」獵艦,「通濟」練船等。[1]

光緒十三年(1887年),鄭清濂、吳德章奉命勘察設計並監建馬尾羅星塔青州船塢。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署上海縣知縣一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鄭清濂擢用福建船政會辦,升副將,加總兵銜,管理船政工作處。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秋,鄭清濂免會辦,奉調赴北京。[1]

從鐵路到海軍[編輯]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鄭清濂調任汴洛鐵路總辦。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調任京漢鐵路總辦,並任郵傳部參議,任內交涉收回了京漢鐵路路權。[1]

宣統元年(1909年)春,鄭清濂任籌辦海軍事務處顧問官。同年秋,他作為顧問官兼譯員,隨籌辦海軍大臣載洵薩鎮冰等赴歐洲考察海軍,年底歸國。宣統二年(1910年),清朝海軍部成立,鄭清濂獲授海軍參將,任海軍軍政司司長,並充留學生廷試總考官等職務。[1]

主持船政局[編輯]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10月,北京政府海軍總長劉冠雄將福建船政局收歸海軍部,鄭清濂任福建船政局局長。任內他將船政前學堂改為福州海軍製造學校,任命陳林璋為校長;將船政後學堂改為福州海軍學校,任命王桐為校長;將船政藝圃改為海軍藝術學校,任命黃聚華為校長。1913年,他「添購馬限山洋船塢一所」,並且向北京政府提出了船政改革計劃。[1]

1914年6月28日,鄭清濂被海軍部授予造船艦主監銜。1916年9月25日,鄭清濂辭職歸鄉。[1]

1927年,鄭清濂逝世。[1]

家庭[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 編纂委員會. 《上海旧政权建置志》.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1年. ISBN 7-80618-881-9. 
前任:
黃承暄
上海縣知縣
1895年-1898年
繼任:
王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