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耳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長耳鴞
長耳鴞
長耳鴞的各種叫聲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鴞形目 Strigiformes
科: 鴟鴞科 Strigidae
屬: 耳鴞屬 Asio
種:
長耳鴞 A. otus
二名法
Asio otus
(Linnaeus, 1758年)
長耳鴞分布圖
  夏季繁殖區
  定棲繁殖區
  過冬非繁殖區

長耳鴞學名Asio otus),又名長耳木兔、有耳麥貓王、虎鵵、彪木兔、肖爾騰-伊巴拉格。

生態環境[編輯]

長耳鴞喜棲息在闊葉或針葉喬木的高枝上,而且他們的棲息地往往非常精確地固定,甚至固定到某一樹枝,以至於在他們的固定居索的垂直下方遍布他們或拉或吐的排泄物,常常污穢不堪,成為搜尋他們的線索。

分布地域[編輯]

長耳鴞常見於北半球,分布於整個歐亞大陸、環地中海土耳其非洲北部、帕米爾高原印度西北部、西伯利亞庫頁島日本韓國中國東半部及台灣北美洲加拿大美國北部;族群數量大約有50,000隻。

特徵[編輯]

長耳鴞是中等體形的鴞類,體長約35-40厘米。與其他大多數鴞類一樣,長耳鴞的顏色也是非常暗啞的褐色和黑色,上體以棕褐色為基色具黑色棕斑,下體色較淺,以黃褐色為基色,具較細弱的黑色縱斑;雙足被羽,直至足趾;長耳鴞的辨識特徵主要集中在面部,耳鴞屬鳥類的面盤大多非常明顯。所謂面盤是鴞類面部一圈特殊的羽毛,非常緊密地排布在一起成一個平面,形成貌似貓臉的結構。在頭部兩側的是長耳鴞非常大的耳孔,隱藏在耳羽之下。有趣的是,鴞類的兩個耳孔不僅形狀大小不同,連高度也各不相同,這對產生立體聽覺,並依靠這種聽力定位、捕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長耳鴞的面盤上,雙眼之間的羽毛白色,形成一個大大的白色「X」這是其他鴞類所不具有的;本物種頭頂有兩簇黑黃相間的耳狀羽,耳狀羽很長,高高的樹立在頭頂非常顯眼,但是必須指出的是這兩簇耳狀羽和耳朵沒有任何關係,只是因為他們高高地樹立在頭頂,看起來很像哺乳動物的耳朵人們才習慣稱它們為耳羽,而真正的耳羽是掩蓋耳孔的羽毛。虹膜為橙黃色;角質灰色;腳粉黃色。長耳鴞在棲止狀態時,身體樹立,基本與地面垂直,這是區別本物種與近似的短耳鴞的一個重要特徵,後者幾乎是以平行於地面的姿態扒在樹幹上的。

食物[編輯]

所有的鴞形目鳥類均為典型的肉食性鳥類,長耳鴞的食物以各種鼠類為主,還包括小型鳥類,通過分析他們的唾餘,人們發現長耳鴞的食譜以黑線姬鼠為主,還包括小麝鼩小家鼠褐家鼠等齧齒類,蝙蝠棕頭鴉雀麻雀燕雀等小型鳥獸。

棲息於北京天壇公園內長耳鴞的唾餘時甚至發現了灰喜鵲的殘肢,說明長耳鴞有可能捕獵體形較大的鳥類,或有食腐行為。

長耳鴞的唾餘
Asio otus otus

繁殖與保護[編輯]

繁殖細節不詳,多占用烏鴉喜鵲的棄巢產卵繁殖,每巢產卵4-5枚,孵化期約26-28天。

  • 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 生效年代:1997年
  •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生效年代:1989年

參考[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