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古典音樂/作曲大師/存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一期[編輯]

亞歷山大·格拉祖諾夫是俄國後浪漫主義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涉及多種體裁,其中著名的作品包括小提琴協奏曲、交響詩《斯金卡·拉辛》、芭蕾《雷蒙達》等。他的風格相比起典型的俄國民族樂派更偏德奧,因此一定程度上被同時期的其他俄國和德奧作曲家埋沒了。格拉祖諾夫還是蘇聯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的老師。


第二期[編輯]

阿隆·科普蘭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出身於立陶宛猶太人家庭,曾師從娜迪亞·布朗熱。科普蘭雖然也創作不少先鋒派傾向的作品,但他的最主要的創作根植於美國的傳統民歌,他是最早被國際普遍認為具有美國本土風味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包括著名的三部芭蕾《牧區競技》《小伙子比利》《阿巴拉契亞之春》,還有經常在重大場合演出的短小作品《凡人信號曲》等。


第三期[編輯]

若斯坎·德普雷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屬於法國-弗萊芒樂派。若斯坎是復調音樂承前啟後的大師,繼承迪費,開創帕萊斯特里納的時代,在音樂史上的地位極為崇高。他一生遊歷於法國義大利各地,寫作了很多傑出的彌撒曲經文歌和世俗歌曲(尚松)。他的作品往往充滿了感人的力量,是早期音樂中的必聽之作。


第四期[編輯]

阿爾坎傑羅·科雷利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義大利作曲家之一,同時也是偉大的小提琴家,被譽為「大協奏曲之父」。他在羅馬度過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留下的作品幾乎都是器樂曲,主要為三重奏鳴曲獨奏奏鳴曲大協奏曲的形式。這些作品開拓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並對巴洛克時期奏鳴曲協奏曲的發展成熟作出了傑出貢獻。

第五期[編輯]

安東尼奧·薩列里,18世紀著名的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生於威尼斯共和國,在維也納功成名就。薩列里的歌劇如《音樂至上》等在當時都是當紅劇目。但今天已經相當少見。他一直活到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興起之時。作為老師,他培育過從貝多芬舒伯特乃至李斯特等幾代偉大的作曲家。但是他卻長期被世人賦以反面形象,尤其是「害死」莫扎特的兇手。目前人們已經逐漸公正看待這位曾經影響過一個時代的傑出音樂家,他的作品的上演率也逐漸頻繁。


第六期[編輯]

卡爾·賴內克,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生於當時丹麥境內。1851年到科隆音樂學院任教,1860年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同時任萊比錫音樂學院教職。1904年,他留下了自動鋼琴錄音,是最早留下錄音的鋼琴家。賴內克在任教之餘,也創作了許多作品,最著名的有長笛奏鳴曲「烏亭」等。賴內克的學生包括查爾斯·維利爾斯·斯坦福戴留斯布魯赫等。


第七期[編輯]

弗雷德里克·戴留斯英國作曲家。他的父親是一位德國商人,戴留斯少年從父經商,曾到過歐美各地,後來才入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畢業後他居住在法國,和拉威爾等人關係密切。晚年他由於梅毒的後遺症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但仍然堅持完成了最後一批作品。戴留斯對自然景物非常敏銳,善於描寫海景,春天和田園風光。他的和聲富於朦朧美,配器清澈明淨,情調類似印象主義,但仍然使用浪漫主義的音樂語言。經著名指揮家比徹姆的大力推廣,戴留斯成為最受大眾歡迎的英國作曲家之一。


第八期[編輯]

left|100px 馬思聰中國作曲家,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家,廣東海豐人。他早年到巴黎音樂學院小提琴和作曲,回國後在各地舉辦音樂會。1937年受聘任中山大學教授,1949年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馬思聰遭到迫害,被迫流亡美國,1985年才得到平反,1987年逝世於費城。馬思聰是中國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數量眾多,體裁廣泛,為中國音樂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創作風格以浪漫主義為基礎,並創造性地融入中國民間曲調,旋律優美動聽,音樂樸實感人。他的代表作有兩部交響曲,小提琴曲《思鄉曲》《西藏音詩》,鋼琴曲《三首舞曲》等。


第九期[編輯]

紀堯姆·德·馬肖法國中世紀作曲家、詩人。曾任職於多位貴族的宮廷。他是中世紀的文化名人之一,「新藝術」(Ars Nova)的主要實踐者之一,被譽為「最後一位同時又是作曲家的偉大詩人」。馬肖創作了大量400首中世紀體裁的詩歌,繼承了游吟詩人等中世紀文學的傳統,他的作品中,《真實的故事》(Le Voir Dit)尤為著名。他同時也是是中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創作主要是世俗音樂,他的復調歌曲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他的《聖母彌撒曲》也是彌撒曲中的重要作品。

第十期[編輯]

海因里希·許茨德國作曲家,曾在威尼斯學習義大利音樂,後來在德勒斯登長期工作。他是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德國作曲家,創作了第一部德語歌劇《達芙妮》,還寫有大量宗教音樂作品。他的音樂結合了義大利的華麗聲樂技巧和德國的嚴謹復調風格,在德國音樂史上有開創性的地位。

第十一期[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