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創造論與科學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創造論與科學屬於維基百科社會科學主題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小作品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地質專題 (獲評小作品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地質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地質學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小作品級小作品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小作品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天文專題 (獲評小作品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天文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天文學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小作品級小作品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小作品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哲學專題 (獲評小作品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哲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哲學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小作品級小作品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小作品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原有的內容[編輯]

科學試圖解釋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如何發生,它試圖以有效的因果的關係來解釋這一切。而神學則將它解釋為一位全能者的創造行為,提供的是因果性的解釋。神學所給予的解釋是藉著一種非常不同類型的因果律,其解釋是神學性的,也就是藉著某樣事物被造的目的來說明。科學性的解釋有如下的形式:「這個事件之發生乃由於......」; 而神學性的解釋則是「這個事件的發生為要......」呈現出來。基督教神學並不試圖告訴我們宇宙是如何發生的,而是告訴我們神為什麼要造它。

對聖經的誤解[編輯]

根據吉爾契的說法,認為創世紀對於宇宙的起源提供一種准科學性解釋的看法,起源於相信聖經為口傳默示。因此,聖經中的所有敘述,不管是宗教性的或看起來似乎是科學性的,都被認為是真實的。但後來對聖經有不同的看法,不再認為它的所有敘述都是真的。有些人視聖經為對啟示的見證,這個啟示主要不在於訊息的傳達,而在於一位有位格之神的自我表達。另外一些人則將它視為的啟示與人的冥想和神話的混合。

嚴格的說,聖經並不能幫助我們了解經驗層次的問題,不管是科學上的還是歷史上的,它只是用來帶領我們進入與神的適當關係里。聖經在處理創造的重點是放在神創造的目的上。同時,聖經也關注神所做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還包括他如何進行。

神學和科學的衝突點[編輯]

  • 宇宙的年齡
  • 被造宇宙不同部分出現的先後次序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受造宇宙的年齡[編輯]

創世紀敘述神在六日之內創造了世界。然而,近代有好幾種測定地球年齡的方法發展,其中許多涉及放射性物質的特性。這些方法的共同結論是,地球已經有幾十億年的歷史,或許是五、六十億年,甚至更長。此後有許多學者試圖調和地球年齡和聖經的內容,至少有以下五種方法:

  1. 斷層說
  2. 洪水說
  3. 理想時間說
  4. 時代一日子說
  5. 圖畫一日子說

斷層說[編輯]

斷層說認為,或許早在幾十億年之前就有了原始地球而且是十分完整的創造,那就是創世紀一章一節所提到的,但後來發生了某種災難,起初的創造就變成了空虛混沌。然後,神在數千年前於六天之內重造了地球,並且在其上布滿了各樣的物種,這就是創世紀一章3節至27節所描述的創造。顯示出的長期發展的地球年齡和化石記錄應該被歸因為第一次的創造,二那次災難性的事件則經常被聯想為撒旦的墮落, 在神重新恢復或重建它之前,整個被造的世界荒廢了很長一段時間。

洪水說[編輯]

挪亞時代,全地被大洪水所淹沒:巨大的波浪以每小時一千英里的速度向前推進。這些波浪帶起各種不同的生命形式,這些生命形式最後所處的泥沼在這些巨浪的龐大壓力下凝固成岩石,而這些不同的岩層則代表了大洪水中的不同巨浪。在這些異乎尋常的力量之下,在短短時間內便形成了地質學家們所相信平常需要三十億年才能完成的事情。

理想時間說[編輯]

假如神創造了樹木而不是樹的種子,那麼很可以假定它們會擁有指示出理想年齡而不是真正年齡的年輪。因此,創造中的每一個部分必定是從生命過程中的某個階段開始的。

時代一日子說[編輯]

希伯來字yom最常意指一個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區隔,但它並不局限於那個意義。它也可以指一個時代或很長的時期,而這正是這段經文的意義。這個學說認為神在很長時間裡以一系列的作為創造了世界,而地質學上和化石上的記錄則符合於它們創作作為的次序。

圖畫一日子說[編輯]

創造的那些日子是一種邏輯上的結構,不是一種時間上的次序。若不是神將關於創造的啟示以一系列六幅圖畫的方式臨到摩西,就是作者以六個時期的方式將其內容做一種邏輯上的組合來架構這段經文。或許這個次序中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時間先後,但是它應該指邏輯上的先後,整段描述被分為三天為一組的兩個時間段,第一天到第四天和第四天到第六天。

以上觀點各有優缺點,目前最為流行說是時代一日子說。[1]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Millard J.Erickson《基督教神學》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標籤中name屬性為「Hovind」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