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Unterwegs1989/小提琴協奏曲(貝爾格)
貝爾格這首 小提琴協奏曲 副標題為"為紀念一位天使而作"(1935年)是貝爾格為小提琴與管弦樂隊所寫。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和貝爾格的[[歌剧]]《沃采克》同屬貝爾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歷史
[編輯]1935年2月,美國小提琴家 路易斯·克拉斯納 委託貝爾格,希望作曲家能夠創作一首小提琴協奏曲。 當時,貝爾格正在為自己的歌劇《露露》緊張地忙碌著,而且作為先鋒主義作曲家,貝爾格起初還在對協奏曲的具體形式猶豫不決,所以貝爾格對這項委託的積極性一直不高。直到同年四月底,一則悲傷的消息深深地撼動了他,德國建築大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與女音樂家阿爾瑪·馬勒18歲的女兒曼儂·格羅皮烏斯,因罹患小兒麻痹症不治去世,貝爾格決定將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作為悼念這個逝去的年輕生命的紀念碑,在作品的序言中,貝爾格寫到「為了把一個年輕女孩的天性在音樂特徵中保留下來」(„Wesenszüge des jungen Mädchens in musikalische Charaktere umzusetzen「)
1935年7月23日,作品的總譜草稿完成。8月11日,全曲總譜完成。 這部作品是作曲家最後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四個月後,作曲家本人也因蚊蟲叮咬感染而辭世。 1936年4月19日,這部作品在巴塞隆納的加泰隆尼亞音樂宮的音樂節上,由小提琴家克拉斯納與指揮家赫爾曼·謝爾新合作首演。
配器
[編輯]這部協奏曲由獨奏小提琴,2把長笛 (同時需備2支短笛)、2支雙簧管 (其中一位演奏家還需備一支英國管)中, 中音薩克斯管 (需備一隻單簧管作為第三單簧管)、2支單簧管,低音單簧管,2個大管的,低音大管,4把圓號、2把小號,2把長號,大號,定音鼓,豎琴和弦樂的。
全曲演奏約需要25分鐘
作品介紹
[編輯]這部協奏曲由兩個樂章組成,每個樂章再根據不同的速度再次細分,意圖按照安魂曲的形式創作。
第一樂章:
(行板–快板) 是對曼儂短暫一生的刻繪,一個樸實無華的克恩頓民歌暗示著曼儂在克恩頓州成長的童年,這也是貝爾格和曼儂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這一樂章是貝爾格為曼儂創作的"音樂肖像"。 音樂是可愛而溫柔的,在快板部分體現出女孩積極明朗的樂觀性格,在這部分他還借鑑引用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創作風格。
第二樂章
(快板,但總是自由節奏的,自由如華彩–柔板) 這個樂章是一個關於死與淨化的樂章。這種情緒由於樂章結尾所引用的巴赫的康塔塔 Es ist genug aus O Ewigkeit, du Donnerwort,BWV 60得到強化與升華。
這部作品是一部基於十二音體系的作品,由g小調,D大調,a小調,E大調的主三和弦穿插封裝成一個完整的十二音序列。
這些三和弦的主音以純五度關係行進。 整個序列的最後四個音恰好與巴赫康塔塔唱段 Es ist genug前四個音一致。
因此,序列的上行可以被理解為「通往天堂的階梯」之意。意圖展示死後的永生之路,神秘主義色彩濃重。
文獻
[編輯]- Andreas Dorschel: Trost für die Untröstlichen. Mahlers „Kindertotenlieder「 und Bergs Violinkonzert. In: Musikfreunde Jg. 25 (2012/13), H. 5, S. 34–37. Antony Pople: Berg: Violin Concert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1, ISBN 0-521-39976-9.
外部連結
[編輯]- Violinkonzert: Noten und Audiodateien im International Music Score Library Project.
證據
[編輯][[Category:小提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