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注音符號
灰底不用於國語官方注音;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
聲母
發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重脣
/p/

/pʰ/

/b/

/m/

/β/
輕脣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軟齶
/k/

/kʰ/

/ɡ/

/ŋ/

/x/

/ɣ/
脣軟齶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翹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韻母
單韻
/a/

/ã/

/ɐ/

/o/

/ɔ/

/ɔ̃/
複韻
/ai/

/ei/

/au/

/ou/
鼻韻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韻尾
/p̚/

/t̚/

/k̚/

/ʔ̚/
其他
聲調
官話 ˉ ˊ ˇ ˋ ˙
客閩 ˪ ˫

)是注音符號擴充版本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注音符號「」的開首與另一注音符號「」的合體,發音也是「ㄎ」與「ㄨ」的結合。

「ㆽ」的發音為送氣圓唇清軟顎塞音/kʰʷ/,部份粵方言地區(如陽江話廉州話)會讀作送氣唇齒清軟顎塞音/kʰᵛ/,不過兩者只屬輕微口音差異,不構成音位對立,是自由變異

粵拼中對應的為〔kw〕。

起初爲拼寫官話而定的注音符號中,並沒有表示/kʰʷ/音的符號。雖然在1931年,趙雅庭編著的《民眾識字粵語拼音字彙》出版,就已採用「ㆽ」這符號來標記/kʰʷ/音;可是在1932年趙元任主編的《注音符號總表》裏,卻沒增加相應的閏音符號,只能使用「ㄎㄨ」兩個注音符號來表示此音。《總表》的做法雖然節省了注音符號數量,卻令拼寫變得冗長。到了方音注音符號,則依照《民眾識字粵語拼音字彙》,增加了「」來標示。

舊式的粵語論述中,有人覺得像「ㄎㄨㄚ(誇)」等字的「ㄨ」音仍然是韻母中的介音。然而粵語裏「ㄨ」的介音成份和長度,明顯比現代標準漢語或其他有介音的漢語族語言弱、輕和短;而且它只能跟「ㄍ」、「ㄎ」和零聲母相拼,用處太小。因此現代理論都直接把「ㄎㄨ」視爲聲母。現在此音直接寫作「ㆽ」,「誇」字的粵音直接標作「ㆽㄚ」即可。

編碼與拼音

[編輯]
字元 圖檔 編碼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臺羅拼音 通用拼音 粵拼 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BD 未收錄 未收錄 kʰʷ kw
1931年趙雅庭著《民眾識字粵語拼音字彙》中的音節表,可見當時已以「ㆽ」表示/kʰʷ/聲母。

參考資料

[編輯]
  • 趙雅庭:《民眾識字粵語拼音字彙》,廣州:神州國光社,民國20年(1931年)年5月。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