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運河
江南運河,又稱江南河,是中國京杭大運河在長江以南的一段,又分為蘇南運河和浙北運河兩段。溝通長江、錢塘江及太湖平原諸水系,是這一地區重要的水運通道。江南人民俗稱江南運河為「官塘河」、「官河」或「官塘」。
運河河道
[編輯]運河長約330公里,北起鎮江,經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吳江、嘉興、桐鄉到杭州。運河北接長江,南接錢塘江,和丹金溧漕河、錫溧漕河、錫澄運河、望虞河、瀏河、吳淞江、太浦河、吳興塘、平湖塘、華亭塘、杭甬運河等運河相連接,是江南河運的主幹道。運河在吳江平望鎮以南分成三道[1]:去往嘉興的一道稱為古運河,以嘉興護城河為主線,北接前往蘇州的蘇州塘(或稱蘇嘉運河),西轉杭州塘,又有故道至海寧鹽官古城轉上塘河,塘河河網交織;直接去往杭州的一道由元末軍閥張士誠開鑿;去往湖州的一道稱為吳興塘,即今天的湖嘉申航道頔塘河道,向南有多條塘路可達杭州。
歷史
[編輯]早在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今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最早的要屬泰伯瀆,連接了今天的蘇州、無錫兩地。歷代修築乃通長江,明以後常稱常州府河。
吳越爭霸時期,吳國為運糧通過連接自然水道的方式把運河南展至錢塘江,越王勾踐滅吳後改建為吳陵道[2][3][4]。秦始皇滅六國後,為東巡會稽,在春秋古運河的基礎上建成北起丹徒(治所在今鎮江東南丹徒鎮),中經會稽郡治吳縣(今蘇州),南到錢塘(今杭州)的水道,名曰陵水道[2]。三國孫吳時代,孫吳政權為了溝通建業城和太湖平原而開鑿江南運河。以後歷朝歷代又不斷加強,東晉時又多次對此水道加以疏浚整修。
到隋朝時,隋煬帝以東都洛陽為中心,開鑿連通南北的大運河。在先後開鑿通濟渠、疏通邗溝、開鑿永濟渠之後,隋煬帝於大業六年(610年)下旨疏鑿和拓寬長江以南的運河古道,連接京口(今鎮江)和餘杭(今杭州),將舊有運河連接拓寬,截彎取直[5]。至唐代基本形成現在的格局。
《資治通鑑·隋紀五》記載:「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
參考文獻
[編輯]- ^ 王志艷. 地理百科知识博览·我的第一本百科书.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ISBN 9787201079677.
- ^ 2.0 2.1 嘉兴人工古水道与城市的初步形成. www.mj.org.cn. [2018-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1).
- ^ 嘉兴市档案史志网. www.jxdasz.com. [2018-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2).
- ^ 大运河(海宁段)与长安闸·海宁日报. hnrb.zjol.com.cn. [2018-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9).
- ^ 大运河嘉兴段概况. www.jiaxing.gov.cn. [2018-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