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面將軍廟
24°00′35″N 120°31′03″E / 24.009646°N 120.517549°E
烏面將軍廟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臺灣彰化縣秀水鄉陝西村埔南巷92號[a] |
主神 | 烏面將軍 |
例祭 | 農曆八月廿三 |
烏面將軍廟,是位於臺灣彰化縣秀水鄉陝西村的陰廟,有說法是主祭鄭成功陝西籍的部下馬信,並傳說當地人為明鄭陝西軍人的後裔,而引起臺灣戰後時期陝西籍移民的注意。
歷史沿革
[编辑]建廟傳說
[编辑]此廟由來傳說是陝西村[b]先民開荒墾地時發現一堆骨骸,其中夾雜著一小方磚石,上書「烏面將軍」四字,其中一付骨骸特別大、顏色也比較沉,便加以整理供奉,尊稱名曰「烏面將軍」[2]。但其神像面孔並非黑面[2][3],耆宿吳永宗解釋該稱號是傳說該神姓「烏」名「面」[3]。廟原為百姓公廟改建,另說「烏面將軍」即「鬼將軍」之意[1]。樓梯口還設有一座石烏龜當辟邪物[4]。廟址與花壇戰備跑道近[5][6]。村民病痛或對上蒼有所祈求時,便前往禱祝,還願者促使廟身翻修又擴大[2]。
引起注意
[编辑]1976年9月3日,彰化縣田中鎮田中國小的全縣國小校長會議,陝西省籍的台灣省教育廳督學徐秉琰發現學校手冊有陝西國民小學,台灣各地命名「長安」的學校有許多,而「陝西」是他第一次看到,因好奇便立即向縣教育局人員打聽該國小在何處。1977年6月3日他視導花壇國中時,順便請人帶路前往陝西國小。當日,他見到國小旁邊還有烏面將軍廟,然後看到當地村庄北邊墓地墓碑上刻有「陝西」[c],及查覺村民下顎骨都較寬[d],就斷定烏面將軍與這村民祖先都來自陝西省,很高興對村民說他們都是陝西省人。[7]
返回台中後的徐秉琰,即向同鄉報告此消息,約好四、五人於該年7月初再到陝西村訪問[7]。對被徐秉琰說是陝西省人,該村長老吳太山感到驚訝,猜測或許是年代久遠、日本人以皇民化迫害,所以村內並沒有證明先祖來自陝西的相關文物,但可能是日本人以為居民祖先不會來自陝西省,遂沒禁止在墓碑刻陝西,因而墓碑成了尋「根」的證據[8]。同年農曆八月廿三,烏面將軍誕辰,一位陝西籍住在台中市的王姓醫生趕到廟宇,激動地講聞到故鄉土地的芳芬[3]。徐秉琰在該日看到戲台後台用的胡琴,認為不論外形和拉法,都和秦腔用的沒有兩樣[9]。
神明說法
[编辑]傳出烏面將軍乃鄭成功陝西籍部下[e],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黃典權表示可能確有烏姓的軍人,但不是主將,因而史料上查不到,但確實有一名陝西籍將領馬信,並帶陝西子弟兵來臺灣[11]。至於以「烏面將軍」代替馬信的說法,一說避免滿清對馬信的仇恨,另說馬信面貌黝黑,遂有此稱號[2]。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執行秘書王國璠也認為是怕清朝反感,於是稱此名[12]。馬信於鄭成功死後五天亦亡故,從不曾到過彰化縣境[1]。
陝西村前任村長張泉益回憶說他十幾歲時自父親聽聞,有一位將軍率軍戰死,感嘆若早一點知道祂是鄉親該多好[13]。在烏面將軍被從認定是陝西村先人後,村民更加禮遇,在1977年特地做了一隻重達二百台斤的麵龜作祭品[13]。徐秉琰認為烏面將軍的酬神戲,和陝西地方戲類似,說可見陝西習俗和戲劇[f]也在陝西村流傳下來[3]。
尋根熱潮
[编辑]1978年4月26日,陝西國小校長蘇鴻猷、陝西村耆宿吳永宗、秀水鄉老鄉長張進登、秀水國小校長張江,北上到台北市仁愛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的圓環,向陝西籍的于右任銅像行禮,獲得《聯合報》記者顏文閂、陳錫龍的報導[7]。這四位也受到陝西籍立法委員楊大乾及其他陝西人接待,到台北市的國軍文藝活動中欣賞秦腔[g],由馬靜亭表演[3]。新聞在次日於《聯合報》見報後,陝西村民在當天碰面均以此為話題,津津樂道,並到烏面將軍廟參加討論[8]。
5月15日,陝西同鄉會理事長陳建中和總幹事王保民等九人,在徐秉琰帶路下,自台北到陝西村參觀[h],歡迎的隊伍足有半公里長,有人還因此感動落淚。隨後,陳建中等人在烏面將軍廟內列隊,向烏面將軍行三鞠躬禮,再請陝西村內年齡最高,時年八十歲的長者吳太山上坐。[15]
華視也於次日節目《地平線》報導陝西村的風土人情[15]。該年光復節特別節目,中視《愛心》在下午一點[i]以片名「根」來介紹陝西村的故事[17][18],製作人周志敏還特率領製作小組拍攝五福臨門神木作為片頭[18]。
同年11月14日,中國地方文獻學會上,陝西同鄉會決定在烏面將軍廟旁邊,籌設陝西文物館[19]。他們除以文化中心來使陝西村成為陝西人聯誼之處,也捐錢作為陝西村學童的獎學金之用[20]。
在1978年,來陝西村的陝西省籍人士就有五千多人次[20]。陝西村長林欽回憶,政府未開放大陸探親之前,陝西村是陝西省籍旅台人士的「根」[j],每年烏面將軍誕辰,來自全台灣各地的陝西省同鄉會都到陝西村聚會[k],人數可達七、八千人次[24]。
1979年10月4日,烏面將軍誕辰,由陝西籍人士樂捐、耗資新台幣一百二十萬元、佔地三百坪的陝西文物館與靈骨塔破土,參與陝西籍同鄉多達二千人,由陝西耆宿馬雲河、高世榮、王孔祥主持[25]。土地為村長林月潭和張進登所捐出[26]。1981年5月31日,烏面將軍廟後的陝西文物館落成,一樓供奉神像面孔為黑面的烏面將軍,二樓文物館,三樓規畫為圖書館[2]。至於靈骨塔除供陝西籍人百年後安放外,陝西村民必耍時也可利用[25]。當時會長陳建中、上將劉玉章之外,副總統謝東閔、內政部長邱創煥親臨剪綵,力言臺灣與大陸血脈相連,勉勵眾人以光復神州為職志[26]。
自1981年起,中華民國的國小四年級上學期第七冊社會課本在名為「我們都從大陸來」單元中,編入陝西村的故事,稱陝西村是鄭成功部將的馬信陝西籍部下來臺後所開墾,為了紀念馬信,在村裡興建烏面將軍廟[1]。
兩岸交流
[编辑]繼吳鳳在教材被刪除後,陝西村的故事因有爭議[l],也被國立編譯館於1990年決定刪除[27]。兩岸開放交流後,中國大陸的陝西旅客依然會到陝西村參觀、並到烏面將軍廟膜拜[26][28][29]。1995年末,陝西省清澗縣解家溝鄉劉家村出身、任職於西安礦業學院的劉淑蘭,輾轉寫信給秀水鄉長陳濱樹,望能幫忙找到隨國民黨軍來臺灣的父親劉鴻明,因她聽說父親可能住在陝西村[30]。時任陝西省代省長的赵正永還贈送「光耀兩岸」的匾額[m]給烏面將軍廟,同時添五萬元香油錢[29]。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至中國大陸作搭橋之旅時,也會談及陝西村[24]。
2005年1月28日,《中國時報》記者陳志成來此廟採訪。當地人說臺灣的陝西省同鄉會只來此熱鬧幾年,之後很少來,理由是赴陝西省尋根、會親都很方便。對於村民是否相信自己是烏面將軍、是陝西省人的後代,則表示以往相信,現在將信將疑。至於陝西文物館,一到三樓全部空空洞洞。[26]
2008年,秀水鄉公所爭取到內政部補助一千六百多萬元,對烏面將軍廟周圍環境、生態池等美化工程[31]。
註釋
[编辑]- ^ 參見門牌照片。
- ^ 學者戴寶村、黃雅慧於《台灣風物》雜誌認為秀水一帶居民多係福建漳、泉移民,因漳泉械鬥,部份民眾閃躲遷往西邊,稱地名為「閃西」,可能官員認為不雅而以同音的「陝西」名之[1]。
- ^ 後來學者調查該些墓碑都是1951年以後的新墓,且用省名也不合臺灣人習慣[1]。
- ^ 下顎骨較寬能否證明即陝西人後裔,在體質人類學缺乏根據[1]。
- ^ 像余慈爺公廟則也傳說祭祀鄭成功的部下[10]。
- ^ 但戲班都是外地請來,並非居民自組[1]。
- ^ 上演的是陝西梆子的《斷橋》,《聯合報》寫說這四位客人聽不懂,但重要的它是「鄉音」[14]。至於這四人的感想是發現自己的「根」真好,希望趕快光復大陸[3]。
- ^ 陳建中一行人參觀時認為村中許多四合院住宅的建築均與陝西省的建築型式相同[15]。徐秉琰曾說,經過他細心查究,發現村民的生活起居仍依稀承襲中原的開朗習性,住屋建築格局更隱含著黃土高原的風範[2]。後來徐秉琰又說在彰化沿海地區發現永安村和長安村的居民,分別來自河北、河南、陝西、甘肅、山東等省,《黑白集》因此撰文讚揚徐秉琰有助於中國人的團結[16]。
- ^ 同時段的華視,則放電影《吳鳳》,描寫吳鳳如何感化原住民[17]。
- ^ 譬如投效中華民國的孫天勤從同鄉呂協恭聽說該村民是隨馬信來臺的陝西子弟後裔,也來此村參觀[21];中國攝影學會會員馮廷珩說騎單車跑六遍全台灣,卻從未遇見陝西村,這回找到了這個有一千多老鄉的地方,以後可以常來,也在此村拍攝許多照片[22]。
- ^ 像是湖南的同鄉會則曾去昭忠廟祭祀與聚會[23]。
-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及一些歷史學者,到陝西村進行田野調查,完全推翻徐秉琰的論斷。然而,他們當年並沒有出面懷疑,也不願替徐督學背書。曾任職文獻會的台灣史專家洪敏麟及另一位時任職省府的楊姓官員都表示,當時政治氣氛,省文獻會不願也不敢做這種「殺風景」的事。[1]
- ^ 匾額為雷珍民所書,見照片。
參考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賴淑姬. 閃西變陝西 現代神話 誤人子弟 「我們都從大陸來」不容否認 捏造歷史則不應該 十多年前考據錯誤編入課本 專家官員同表質疑. 《聯合報》. 1990-09-15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2.3 2.4 2.5 潘嘉珠. 樹起「尋根」的紀念碑. 《民生報》. 1981-06-01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3.3 3.4 3.5 唱戲有秦腔餘韻 神廟供烏面將軍 四位代表‧北來祭弔于右老 籌建會館‧同鄉將擴大聯誼. 《聯合報》. 1978-04-27 (中文(臺灣)).
- ^ 黃志亮. 烏龜石敢當 罕見辟邪物 樂透迷常貢龜 烏面將軍廟內思禪機. 《中時晚報》. 2002-03-08 (中文(臺灣)).
- ^ 林宜慈、江良誠. 戰機起降中山高 民眾爭睹 上午6至9時 部分匝道禁行. 《聯合報》. 2007-05-15 (中文(臺灣)).
- ^ 王百鍊、劉曉欣、湯世名. 戰機國道起降 今晨演練. 《自由時報》. 2007-05-15 [2017-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6) (中文(臺灣)).
- ^ 7.0 7.1 7.2 顏文閂、陳錫龍. 彰化有個陝西村‧千迴百轉找到「根」! 三百多年來落籍寶島‧以為祖先是來自福建 徐秉琰督學追根究底‧發現了鄉親無限溫馨. 《聯合報》. 1978-04-27 (中文(臺灣)).
- ^ 8.0 8.1 彰化秀水陝西村 歡迎鄉親去生根 木本水源‧慎終應追遠 老翁講古‧數典不忘祖. 《聯合報》. 1978-04-28 (中文(臺灣)).
- ^ 顏文閂. 陝西村風光入畫圖‧酬神戲唱腔很鄉土 督學尋根家喻戶曉人物‧村長爽直具見中原本色. 《聯合報》. 1978-05-01 (中文(臺灣)).
- ^ 吳世聰. 〈中部〉鹿草余慈爺公廟/5坪小廟 178台酬神戲祝壽. 《自由時報》. 2010-06-06 [2019-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31) (中文(臺灣)).
- ^ 考證烏面將軍 似非真名實姓 鄭氏大將中有一位馬信 曾率領陝西子弟兵來台. 《聯合報》. 1978-04-28 (中文(臺灣)).
- ^ 郭淑敏. 台灣同胞溯源追根 大家都是黃帝子孫 延平郡王僚屬‧不僅福建廣東 荷人著書繪圖‧鄭王旁有駱駝. 《聯合報》. 1978-04-28 (中文(臺灣)).
- ^ 13.0 13.1 墓碑鐫刻祖籍陝西 村民富有尚武精神 吳家五代同堂淳樸敦厚 老厝四千多坪古趣盎然. 《聯合報》. 1978-05-01 (中文(臺灣)).
- ^ 台北陝西同鄉會 要請鄉親聽鄉音. 《聯合報》. 1978-04-30 (中文(臺灣)).
- ^ 15.0 15.1 15.2 陝西同鄉會長 探望秀水鄉親 鑼鼓迎賓‧路旁搭牌樓 溯本思源‧義守漢家風. 《聯合報》. 1978-05-16 (中文(臺灣)).
- ^ 1979-11-06. 《黑白集》老根‧新根. 《聯合報》. 1979-11-06 (中文(臺灣)).
- ^ 17.0 17.1 紀念台灣光復三十三週年 三台各播一系列特別節目. 《民生報》. 1978-10-25 (中文(臺灣)).
- ^ 18.0 18.1 根借問客從何處來 中視再訪陝西村 當年西安市長.細談風物民情. 《民生報》. 1978-10-22 (中文(臺灣)).
- ^ 地方文獻協會 昨日召開年會. 《民生報》. 1978-11-15 (中文(臺灣)).
- ^ 20.0 20.1 顏文閂. 陝西同鄉找到根 大家親同一家人 農曆八二三是烏面將軍誕辰 鄉親決組團到彰化秀水團聚. 《聯合報》. 1979-10-12 (中文(臺灣)).
- ^ 黃玉峰. 中興新村剪影 趙守博訂製匾額追念趙氏祖先 米穀股長名千倉期望年年豐收 呂協恭孫天勤互以家鄉話問候. 《民生報》. 1984-02-27 (中文(臺灣)).
- ^ 高惠宇. 馮廷珩聞有陝西村 年初曾遠道訪鄉親 沐浴特殊情誼‧歡度農曆春節 麻豆同鄉來到‧場面更加熱鬧. 《聯合報》. 1978-04-29 (中文(臺灣)).
- ^ 鄉情特報 卓蘭軍民廟.更名昭忠廟 居民緬懷先烈.將整建安魂場地. 《民生報》. 1985-09-14 (中文(臺灣)).
- ^ 24.0 24.1 簡國書. 大陸有個陝西省 台灣有個陝西村 宋楚瑜訪陸 陝西村民想當年. 《聯合報》. 2005-05-07 (中文(臺灣)).
- ^ 25.0 25.1 李湘聲. 陝西鄉親在秀水 興建陝西文物館. 《聯合報》. 1979-10-15 (中文(臺灣)).
- ^ 26.0 26.1 26.2 26.3 陳志成. 教授講古 陝西村得名由來 地名辭書 說從頭 源起泉州人為避禍而「閃西」 抑或馬信後代思鄉取名 全都錄用. 《中國時報》. 2005-01-29 (中文(臺灣)).
- ^ 陳碧華. 陝西村的故事起爭議 將自教科書中消失 吳鳳故事刪除始末 編譯館已將學者研究集結成書 月底出版. 《聯合報》. 1990-09-16 (中文(臺灣)).
- ^ 董順隆. 兩岸陝西人 相逢在秀水 大陸教育考察團訪陝西村 倍感親切. 《聯合報》. 2002-06-19 (中文(臺灣)).
- ^ 29.0 29.1 劉明岩. 早已聽說…要來看看 陝西省長 訪彰化陝西村. 《聯合報》. 2010-09-18 (中文(臺灣)).
- ^ 張澄輝. 尋親寄鴻雁求助秀水鄉 陝西省婦女劉淑蘭找生父盼鄉民提供線索了心願. 《中國時報》. 1996-01-04 (中文(臺灣)).
- ^ 林宛諭. 營造生態池步道 陝西村更美. 《聯合報》. 2009-10-15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