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同行评审/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外观
- 評審期︰2009年1月3日至2009年2月3日
內容與遣詞
[编辑]- 包括條目內的學術成份、遣詞造句、翻譯精確性、完成度及連貫性等一概與內容有關的要點
- 翻譯常常出現問題,忘記了中國語文的用法。譬如「entry into World War II」被翻譯為「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應該翻譯為「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小為 (留言) 2009年1月3日 (六) 18:25 (UTC)
- (:)回應,謝謝指正。能否整篇仔細看過?特別是那個第一次就職演說部分。那個我翻得很慚愧,抄經濟學人中文版加修改的。很不到味,沒能把演說的力道透出來。--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3日 (六) 18:32 (UTC)
- 我把引言部分做了些修飾。但是我把"pack the Supreme Court"這句話留了下來。雖然我不通美國史,但是若去讀過會發現「攆走最高法院」這個翻譯實有問題,意義剛好相反。羅斯福其實是想把支持新政理念的大法官塞進最高法院來改變比例,使支持者變多數,而不是要攆走什麼人或什麼組織。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建議譯者不能只是單純把原文翻成中文,而是要把所有相關條目與參考文獻都讀過,甚至還要去自己去找其它的參考資料。另外,我一直覺得,「他與其妻埃莉諾·羅斯福,仍舊是美國現代自由主義的試金石」或許翻成「他與妻子埃莉諾·羅斯福為美國現代自由主義立下典範」會比較順暢。
- 本文部分還是有很多英文與中文順序差異的問題要修飾,例如「羅斯福和露西間仍保持了正式書信來往,但他們也沒有去看對方一直到1941年。」此外,中文的副詞語尾助詞應是「地」,「的」則是形容詞語尾助詞(參見副詞)。-- Marcus Hsu talk 2009年1月4日 (日) 04:56 (UTC)
- (:)回應,那篇我也仔細看過,因為看過才翻成「攆走」。我一開始打算用「最高法院改組法案」,可是那個是後來的學者為了「文雅」兩字起見下的說法,徐兄也知道美國人大眾比較直接,在他們的國會才會改成「Judiciary Reorganization Bill」這種經過修過的辭,民間一般都用比較易記的詞。攆走是因為當初這些大法官們共和黨佔多數,國會已經是民主黨天下,所以幾個救急法案被弄成違憲才會讓羅斯福出此下策。翻成「攆走最高法院」的原因還有一點,假設當年羅斯福不用這種威逼的政治手段,那新政因為法案未過失敗,這些是否造成共和黨或者保守民主黨人對其指責?換句話說,共和黨與保守民主黨員一方面要叫羅斯福弄些法案救救大眾,一方面又叫他不能做這不能做那(綁手綁腳),而錯了都是羅斯福的錯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而不吃草) 。我從該條目上下文得知羅斯福的個性不會那樣屈服 (對納粹德國、幾次大選、癱瘓殘障等等都證明他個性除剛毅外外加強勢),所以才會有攆走「不支持法案通過的法官一事」。至於試金石改成典範,這個我挺同意,馬上改。--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4日 (日) 12:34 (UTC)
- 關於這點可能要請對美國史有研究的人來回覆,我目前查到的資料都並沒有「攆走」之意,反而比較接近是「塞滿」的意思。換成一般通俗口語的講法,羅斯福是打算增加許多大法官以便把法院塞到爆之意。-- Marcus Hsu talk 2009年1月4日 (日) 15:07 (UTC)
- 我也同意「攆走」一詞並不適合,與英文原意確有出入,查文中有用「打發走」這個字眼,個人認為比較確切。--Clithering(MMIX) 2009年1月4日 (日) 18:25 (UTC)
- (:)回應,同意。改成「打發走」。諸位對羅斯福第一次就職演說部分翻譯能否給點意見?多謝多謝。--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4日 (日) 18:35 (UTC)
- 我也同意「攆走」一詞並不適合,與英文原意確有出入,查文中有用「打發走」這個字眼,個人認為比較確切。--Clithering(MMIX) 2009年1月4日 (日) 18:25 (UTC)
- 關於這點可能要請對美國史有研究的人來回覆,我目前查到的資料都並沒有「攆走」之意,反而比較接近是「塞滿」的意思。換成一般通俗口語的講法,羅斯福是打算增加許多大法官以便把法院塞到爆之意。-- Marcus Hsu talk 2009年1月4日 (日) 15:07 (UTC)
- (:)回應,那篇我也仔細看過,因為看過才翻成「攆走」。我一開始打算用「最高法院改組法案」,可是那個是後來的學者為了「文雅」兩字起見下的說法,徐兄也知道美國人大眾比較直接,在他們的國會才會改成「Judiciary Reorganization Bill」這種經過修過的辭,民間一般都用比較易記的詞。攆走是因為當初這些大法官們共和黨佔多數,國會已經是民主黨天下,所以幾個救急法案被弄成違憲才會讓羅斯福出此下策。翻成「攆走最高法院」的原因還有一點,假設當年羅斯福不用這種威逼的政治手段,那新政因為法案未過失敗,這些是否造成共和黨或者保守民主黨人對其指責?換句話說,共和黨與保守民主黨員一方面要叫羅斯福弄些法案救救大眾,一方面又叫他不能做這不能做那(綁手綁腳),而錯了都是羅斯福的錯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而不吃草) 。我從該條目上下文得知羅斯福的個性不會那樣屈服 (對納粹德國、幾次大選、癱瘓殘障等等都證明他個性除剛毅外外加強勢),所以才會有攆走「不支持法案通過的法官一事」。至於試金石改成典範,這個我挺同意,馬上改。--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4日 (日) 12:34 (UTC)
- 各位認為在圖 File:Gdp29-41.svg 裡頭的 Billions of Chained 2000 Dollars 應該如何翻比較好?感謝感謝。--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5日 (一) 00:12 (UTC)
- 理論上,應該「Billions of Chained 2000 Dollars」翻譯為「十億美元(2000年價)」。--小為 (留言) 2009年1月8日 (四) 15:43 (UTC)
- 多謝。另外,「第一表親」跟「第一位表親」不同,會造成讀者困擾。歐美的表親定義請參考英文條目 (非常不同)。--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8日 (四) 16:50 (UTC)
- 讀者要明白什麼是「第一表親」顯得有困難,根據你所提供的資料,那位應該是姑表兄弟姊妹或者堂表兄弟姊妹。-小為 (留言) 2009年1月28日 (三) 14:40 (UTC)
- (:)回應,這個敝人了解,不過敝人認為在表親條目還在中式觀點下未擴充之前,寧願為正確性而保留有點彆扭的表示法。這就跟一些科學名詞找不到翻譯而保留原文不譯同樣做法。另外,中文的姑表兄弟姊妹或者堂表兄弟姊妹仔細辨別並沒有包括好幾代以前是同一源的說法(老中講的一表三千里就是表達這種胡混的狀況),通常只有包括近三四代,埃利諾的例子至少要牽涉五六代。--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28日 (三) 16:49 (UTC)
- 讀者要明白什麼是「第一表親」顯得有困難,根據你所提供的資料,那位應該是姑表兄弟姊妹或者堂表兄弟姊妹。-小為 (留言) 2009年1月28日 (三) 14:40 (UTC)
- 多謝。另外,「第一表親」跟「第一位表親」不同,會造成讀者困擾。歐美的表親定義請參考英文條目 (非常不同)。--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8日 (四) 16:50 (UTC)
- 理論上,應該「Billions of Chained 2000 Dollars」翻譯為「十億美元(2000年價)」。--小為 (留言) 2009年1月8日 (四) 15:43 (UTC)
格式與排版
[编辑]- 包括維基化、專題格式、錯別字與標點符號、外文內容及排版等資訊
參考與觀點
[编辑]- 包括各類型的參考資料、中立觀點、以及其他中文維基百科內的方針與指引等
過往紀錄
[编辑]- 个别章节有些太琐碎了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9年1月22日 (四) 09:25 (UTC)
- 有 些地方的语句需要修改以符合中文习惯。例如,“羅斯福堅持其立場,但是在憤怒的退伍軍人與參議員休伊·皮尔斯·朗結盟,並通過一個巨大紅利法案壓過羅斯福 的否決權後遭遇挫敗”,“遭遇挫敗”的到底是羅斯福还是憤怒的退伍軍人?如果是前者,建议改为“虽然羅斯福堅持其立場,但是憤怒的退伍軍人还是让羅斯福遭 到了挫敗,他们與參議員休伊·皮尔斯·朗結盟,並促使国会通過一個巨大紅利法案而壓過了总统的否決權。”;另外,什么是“巨大紅利法案”,它对憤怒的退伍 軍人和羅斯福有什么影响?—Webridge传音入密 2009年1月23日 (五) 07:26 (UTC)
- (:)回應, 感謝您的意見與修改,原文「Protests erupted, led by the Veterans of Foreign Wars. Roosevelt held his ground, but when the angry veterans formed a coalition with Senator Huey Long and passed a huge bonus bill over his veto, he was defeated.」。巨大紅利法案並未解釋。敝人認為,如果該章節在這裡岔開深入去討論那件事的話,原本已經很長的論點就不是聚焦在羅斯福本人一生經歷 上。請兩位如有進一步意見到上面的同行評審鏈結提供修改意見。謝謝。--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23日 (五) 07:54 (UTC)
- 你可以将我的意见移动到同行評審。我之所以提出巨大紅利法案的问题,是因为语句的逻辑关系,巨大紅利法案的通过和羅斯福遭到了挫敗并没有直接联系,可能的解释是巨大紅利法案的通过否定了羅斯福所坚持的立场,但又是如何否定的呢。当然,这可能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Webridge传音入密 2009年1月23日 (五) 08:12 (UTC)
- (:)回應,敝人覺得,當初作者群寫這段的用意是,並不是所有在新政所提出的方案都全盤通過。他們只是稍稍提一下羅斯福受阻的議案背景。那個巨大紅利法案指的是甚麼要考證不是很容易,敝人去翻過 Huey Long 的資料,跟他的 Share Our Wealth 演說有關,但原文意思只是「理念相同而結盟」(Share Our Wealth演說裡頭其中一項訴求是老兵欠下的債要求由國家償還,羅斯福認為那是接近共產主義的做法),並不是 Huey Long 主推的。另外該法案的主角海外退伍軍人協會的參考資料,並沒有特別去提這件事。--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23日 (五) 08:42 (UTC)
- 你可以将我的意见移动到同行評審。我之所以提出巨大紅利法案的问题,是因为语句的逻辑关系,巨大紅利法案的通过和羅斯福遭到了挫敗并没有直接联系,可能的解释是巨大紅利法案的通过否定了羅斯福所坚持的立场,但又是如何否定的呢。当然,这可能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Webridge传音入密 2009年1月23日 (五) 08:12 (UTC)
- (:)回應, 感謝您的意見與修改,原文「Protests erupted, led by the Veterans of Foreign Wars. Roosevelt held his ground, but when the angry veterans formed a coalition with Senator Huey Long and passed a huge bonus bill over his veto, he was defeated.」。巨大紅利法案並未解釋。敝人認為,如果該章節在這裡岔開深入去討論那件事的話,原本已經很長的論點就不是聚焦在羅斯福本人一生經歷 上。請兩位如有進一步意見到上面的同行評審鏈結提供修改意見。謝謝。--Zanhsieh (留言) 2009年1月23日 (五) 07:5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