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法屬赤道非洲: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譯名處理
內容擴充
第8行: 第8行:
|common_name= 法属赤道非洲
|common_name= 法属赤道非洲
|continent= 非洲
|continent= 非洲
|status= 联邦
|status= 联邦(1910–1934)<br>殖民地(1934–1958)
|status_text= [[法国殖民地]]联邦
|status_text= [[法国殖民地]]联邦(1910–1934)<br>法国殖民地(1934–1958)<ref>Naval Intelligence Division (1942), ''French Equatorial Africa and Cameroons,'' 258.</ref>
|empire= 法国
|empire= 法国
|year_start= 1910年
|year_start= 1910年
第36行: 第36行:
|flag= 法国国旗
|flag= 法国国旗
|image_coat = Seal of the Government-General of French Equatorial Africa.svg
|image_coat = Seal of the Government-General of French Equatorial Africa.svg
|image_map= French Community 1959.svg
|image_map= French Equatorial Africa.PNG
|image_map_caption= 中間藍色的为[[法属赤道非洲]](1959年)
|image_map_caption= 色的为'''法属赤道非洲'''
|image_map2= French Community 1961.svg
|image_map2_caption= 中間地區藍色的为[[法属赤道非洲]](1961年)
|capital= [[布拉柴维尔]]
|capital= [[布拉柴维尔]]
|official_languages= [[法语]]
|official_languages= [[法语]]
|religion= [[天主教]]和其他<ref>{{cite book|last=Abidogun|first=Jamaine M.|isbn=9783030382773|title=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African Education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date=2 June 2020|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2P_oDwAAQBAJ&q=Catholic+French+Equatorial+Africa&pg=PA193|page=193}}</ref>
|leader1 = Martial Henri Merlin
|leader1 = Martial Henri Merlin
|year_leader1 = 1908–17
|year_leader1 = 1908–17
第57行: 第57行:


'''法屬赤道非洲'''([[法語]]:'''Afrique Équatoriale Française''',簡稱AEF)是1910年到1959年期間[[法國]]在[[非洲中部]]的[[殖民地]]联邦政權。疆域范围从[[刚果河]]向北延伸到[[撒哈拉沙漠]]。主要包括四部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加蓬]]、[[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和[[乍得]]。总督设在[[布拉柴维尔]]。
'''法屬赤道非洲'''([[法語]]:'''Afrique Équatoriale Française''',簡稱AEF)是1910年到1959年期間[[法國]]在[[非洲中部]]的[[殖民地]]联邦政權。疆域范围从[[刚果河]]向北延伸到[[撒哈拉沙漠]]。主要包括四部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加蓬]]、[[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和[[乍得]]。总督设在[[布拉柴维尔]]。

==歷史==


此區於1910年初設時,由四個[[法蘭西第三共和国|法屬]]行政委任區(加彭、[[法屬剛果|剛果]]、[[烏班吉沙立|烏班吉-沙立]]、[[乍得历史|乍得]])組成,接鄰七個國際行政區域:[[葡萄牙王國|葡屬]][[卡賓達省|卡賓達]]、[[德屬喀麥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聯合王國]]屬[[奈及利亞歷史|奈及利亞]]殖民地保護國、法屬[[尼日歷史|尼日]]軍管地、[[奧斯曼的黎波里塔尼亞|的黎波里王國]]、[[英埃蘇丹|聯合王國屬埃及蘇丹地區保護地]]、[[比屬剛果]]。
此區於1910年初設時,由四個[[法蘭西第三共和国|法屬]]行政委任區(加彭、[[法屬剛果|剛果]]、[[烏班吉沙立|烏班吉-沙立]]、[[乍得历史|乍得]])組成,接鄰七個國際行政區域:[[葡萄牙王國|葡屬]][[卡賓達省|卡賓達]]、[[德屬喀麥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聯合王國]]屬[[奈及利亞歷史|奈及利亞]]殖民地保護國、法屬[[尼日歷史|尼日]]軍管地、[[奧斯曼的黎波里塔尼亞|的黎波里王國]]、[[英埃蘇丹|聯合王國屬埃及蘇丹地區保護地]]、[[比屬剛果]]。
第84行: 第86行:
1958年9月经过全民公决,法蘭西聯盟解散,此區四部各自分立實行自治(除了烏班吉-沙立地區改名成立中非共和國以外,加彭、剛果、乍得三區大致沿用法屬殖民地時期名稱),並且加入新設的[[法兰西共同体]]。
1958年9月经过全民公决,法蘭西聯盟解散,此區四部各自分立實行自治(除了烏班吉-沙立地區改名成立中非共和國以外,加彭、剛果、乍得三區大致沿用法屬殖民地時期名稱),並且加入新設的[[法兰西共同体]]。


==解散之後(自治政府&中非聯盟)==
===解散之後(自治政府&中非聯盟)===


1959年,前法屬赤道非洲四部分立的自治政府组建名謂'''中非共和国联盟'''(法語:'''Union des républiques d'Afrique centrale''',簡稱'''URAC''')的过渡性質政體。
1959年,前法屬赤道非洲四部分立的自治政府组建名謂'''中非共和国联盟'''(法語:'''Union des républiques d'Afrique centrale''',簡稱'''URAC''')的过渡性質政體。


1960年8月,中非共和國聯盟瓦解,前法屬赤道非洲四區自治政府各自独立為共和國。
1960年8月,中非共和國聯盟瓦解,前法屬赤道非洲四區自治政府各自独立為共和國。

==行政==
1934年以前,法屬赤道非洲與法屬西非均為殖民地联邦。到了該年,法屬赤道非洲改為單一制,構成殖民地變成大區,再後來於1937年成為領地。<ref>Naval Intelligence Division, 258-260.</ref>在這統一之前,各成員有自己的財政,而統一後就由單一的財政部門處理。<ref>Naval Intelligence Division, 445.</ref>

截至1942年,法屬赤道非洲由總督管理,該職位有「民事和軍事,所有服務的最高決策權」。<ref name="NID_258">Naval Intelligence Division, 258.</ref>不過,其權力在實踐中受到法國集中化殖民政策的限制。1942年英國海軍情報殖民地手冊的作者寫道:“巴黎當局制定大多最重要的立法,而總督則只補充一些小細節和懲罰。”<ref name="NID_258"/>總督得到行政協商委員會的協助(行政局,Conseil d'Administration),由重要的地方官員和一些非洲和歐洲成員間接選舉組成。<ref name="NID_258"/>

在單一制時期,其中三個構成領地由州長管理,而剛果地區則由總督直接管轄。

==參見==
* [[法國殖民地]]
* [[法屬西非]]
* [[法屬北非]]

==參考資料==
{{Reflist}}

==參考書目==
*{{cite book |author-link=Thomas Pakenham (historian) |last=Pakenham |first=Thomas |year=1991 |title=The Scramble for Africa, 1876–1912 |location=London |publisher=Weidenfeld and Nicolson |isbn=0-297-81130-4 }}
*{{cite book |last=Naval Intelligence Division |year=1942 |title=French Equatorial African and Cameroons|location=London, UK}}
*{{cite book |last=Petringa |first=Maria |year=2006 |title=Brazza, a Life for Africa |location=Bloomington, IN |publisher=AuthorHouse |isbn=978-1-4259-1198-0 }}
* {{cite book
|editor=Shillington, Kevin
|editor-link=Kevin Shillington
|title=Encyclopedia of African History
|year=2005
|publisher=Fitzroy Dearborn |isbn=978-1-135-45670-2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umyHqvAErOAC
|chapter= Colonial Federations: French Equatorial Africa |pages=260–261
}}
* {{cite book |title=[[Statesman's Year-Book]] |year=1921 |location=London |publisher= Macmillan and Co.|chapter= France: Africa: French Equatorial Africa (French Congo) |chapter-url= https://archive.org/stream/statesmansyearbo1921londuoft#page/886/mode/1up |via=[[Internet Archive]] |pages= 886–888 }}


{{Authority control}}
{{Authority control}}

2021年5月10日 (一) 08:46的版本

法属赤道非洲
Afrique équatoriale française
1910年—1958年
法属赤道非洲国徽
国徽
国歌:
马赛曲
"La Marseillaise"
綠色的为法属赤道非洲
綠色的为法属赤道非洲
地位法国殖民地联邦(1910–1934)
法国殖民地(1934–1958)[1]
首都布拉柴维尔
官方语言法语
宗教天主教和其他[2]
总督 
• 1908–17
Martial Henri Merlin
• 1951–57
Paul Louis Gabriel Chauvet
高级专员 
• 1957–58
Paul Louis Gabriel Chauvet
• 1958
皮埃尔·梅斯梅尔
历史 
• 建立
1910年1月5日
• 终结
1958年9月
货币法属赤道非洲法郎
法属中非法郎
前身
继承
乌班吉-沙立
法屬乍得
法屬加蓬
法屬剛果
中非共和国
乍得
加蓬
刚果共和国

法屬赤道非洲法語Afrique Équatoriale Française,簡稱AEF)是1910年到1959年期間法國非洲中部殖民地联邦政權。疆域范围从刚果河向北延伸到撒哈拉沙漠。主要包括四部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加蓬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乍得。总督设在布拉柴维尔

歷史

此區於1910年初設時,由四個法屬行政委任區(加彭、剛果烏班吉-沙立乍得)組成,接鄰七個國際行政區域:葡屬卡賓達德屬喀麥隆聯合王國奈及利亞殖民地保護國、法屬尼日軍管地、的黎波里王國聯合王國屬埃及蘇丹地區保護地比屬剛果

1911年,由于阿加迪爾危機,法國政府將此區和德屬喀麥隆接鄰邊界互作調整,割讓面積近卅萬平方公里權充德屬新喀麥隆,幾乎形成三塊飛地:乍得-烏班吉-沙立、剛果-烏班吉、加彭-剛果地區,而且不再與葡屬卡賓達接壤;亦間接導致義大利奧斯曼土耳其苏丹國爆發戰爭,並於1912年簽署洛桑條約和解,此區始與義屬北非地區接壤。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由於德國爆發政變,帝制政府改組成威瑪共和,並宣佈無條件投降;德屬新喀麥隆領域歸還此區;1911年劃歸法屬乍得的德屬喀麥隆東北部份領土維持不變,並且復與葡屬卡賓達接壤。

1920年,此區與新設國聯二等託管地法屬喀麥隆接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費利克斯·埃布埃领导下,自由法国政府的軍队在法属赤道非洲重整旗鼓,加蓬在1940年6月16日至11月12日期间一度由法蘭西國统治;自由法國政府進行整合統治後,此區成为该运动在非洲的活动中心。

1940年代,法屬尼日軍管地列入法屬西非,此區始與法屬西非轄區接壤。

1943年,義大利王國戰敗退出北非地區,此區始與法管費贊聯合王國昔蘭尼加二區接壤。

1944年7月,自由法國政府解散,由法蘭西共和國進行統治。

1946年,聯合國取代國際聯盟,此區始與聯合國託管地:法屬喀麥隆接壤,並且加入法蘭西聯盟

1947年,聯合王國屬奈及利亞聯邦政府成立,此區始與聯合王國屬奈及利亞聯邦政府轄區接壤。

1949年,聯合王國管昔蘭尼加地區獨立,此區始與昔蘭尼加酋長國接壤。

1951年,昔蘭尼加酋長國、聯合王國管的黎波里塔尼亞及法管費贊三地區聯合組成利比亞,此區始與利比亞聯合王國接壤。

1958年9月经过全民公决,法蘭西聯盟解散,此區四部各自分立實行自治(除了烏班吉-沙立地區改名成立中非共和國以外,加彭、剛果、乍得三區大致沿用法屬殖民地時期名稱),並且加入新設的法兰西共同体

解散之後(自治政府&中非聯盟)

1959年,前法屬赤道非洲四部分立的自治政府组建名謂中非共和国联盟(法語:Union des républiques d'Afrique centrale,簡稱URAC)的过渡性質政體。

1960年8月,中非共和國聯盟瓦解,前法屬赤道非洲四區自治政府各自独立為共和國。

行政

1934年以前,法屬赤道非洲與法屬西非均為殖民地联邦。到了該年,法屬赤道非洲改為單一制,構成殖民地變成大區,再後來於1937年成為領地。[3]在這統一之前,各成員有自己的財政,而統一後就由單一的財政部門處理。[4]

截至1942年,法屬赤道非洲由總督管理,該職位有「民事和軍事,所有服務的最高決策權」。[5]不過,其權力在實踐中受到法國集中化殖民政策的限制。1942年英國海軍情報殖民地手冊的作者寫道:“巴黎當局制定大多最重要的立法,而總督則只補充一些小細節和懲罰。”[5]總督得到行政協商委員會的協助(行政局,Conseil d'Administration),由重要的地方官員和一些非洲和歐洲成員間接選舉組成。[5]

在單一制時期,其中三個構成領地由州長管理,而剛果地區則由總督直接管轄。

參見

參考資料

  1. ^ Naval Intelligence Division (1942), French Equatorial Africa and Cameroons, 258.
  2. ^ Abidogun, Jamaine M.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African Education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2 June 2020: 193. ISBN 9783030382773. 
  3. ^ Naval Intelligence Division, 258-260.
  4. ^ Naval Intelligence Division, 445.
  5. ^ 5.0 5.1 5.2 Naval Intelligence Division, 258.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