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子清嚴禁北路理番弊端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标24°12′34″N 120°42′43″E / 24.209561°N 120.712066°E / 24.209561; 120.712066

阿里史社碑
位置 臺灣臺中市潭子區潭陽里石牌公園
建成时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官方名称潭子清嚴禁北路理番弊端碑
類型登錄等級:一般古物
评定时间2014年12月10日
詳細登錄資料
材料砂質硬岩

潭子清嚴禁北路理番弊端碑,俗稱阿里史社碑,是位於臺灣臺中市潭子區潭陽里石牌公園內的石碑,內容為乾隆時期官府令漢族不得剝削巴宰族勞工的規定,列為臺中市文化資產

歷史[编辑]

潭子區潭陽里古為阿里史社所居,古名「番仔社」[1]。當地還有地名「馬鄰埔」[1],「馬鄰」在平埔族語為死靈的意思[2]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臺灣府北路理番同知張所受在此立碑,規定禁止漢人剝削阿里史社人工資,僱規定原住民挑夫工役,每里每人給錢三斗,一日所得約一百廿到一百四十文等內容[3]。該碑長二公尺、寬六十公分、厚廿公分,為當地「石牌」地名的由來[1]

不過當地原住民還是受漢族壓迫,依姚瑩《東槎紀略》所載,他們於嘉慶九年(1804年)在潘賢文、大乳汗毛格帶領下,與岸裡、阿束、東螺、北投、大甲、吞霄、馬賽諸社遷至葛瑪蘭五圍[2]。嘉慶十四年(1809年),這群原住民遭漳州人夜襲,頭目遇害[4]。今宜蘭羅東留有俗稱「番仔廟」的羅東城隍廟[5]。至於馬鄰埔日後成了潭子鄉第一公墓[1]

二十世紀中葉,進行工程的林正忠在水中挖出阿里史社碑[1]。本來沒有人要,被放在溝上當做踏腳石,後來放在潭子鄉公所地下室[6]。公所曾請專家鑑定,又被認為字跡風化、模糊不清,不具歷史價值,直到1990年潭子鄉公所編鄉志,請學者考證,證實為清乾隆年間的文物[3]。1991年,第一公墓築成潭子石牌公園,就將此石碑遷到此,一旁並將拓印下來的內容另以正楷書寫[1]

1996年報導,碑面被不明人士破壞噴漆[3]。至2001年時,潭陽村長林亭輝抱怨,近來石碑被很多國中生寫下很多不雅的文字,還有人拿小刀刻字[7]

碑亭
說明

參考[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曾秀英. 民眾焚琴煮鶴百年石碑成花臉 中縣潭子古蹟遭破壞修復困難地方痛心. 《中國時報》. 1996-08-06 (中文(臺灣)). 
  2. ^ 2.0 2.1 劉還月. 聯合報第壹拾肆屈小說獎 報導文學獎佳作 巡訪噶瑪蘭. 《聯合報》. 1992-10-15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曾秀英. 拓下碑文不顧原物保存 大錯. 《中國時報》. 2001-02-08 (中文(臺灣)). 
  4. ^ 王秋霖. 在台灣廟宇中所供奉者通常以漢人神明居多. 《中國時報》. 1999-10-27 (中文(臺灣)). 
  5. ^ 李振華. 羅東城隍廟 立祀平埔族頭目潘賢文. 《中華日報》. 2015-08-18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中文(臺灣)). 
  6. ^ 曾秀英. 古蹟修護重專業工匠難覓費思量. 《中國時報》. 1996-08-06 (中文(臺灣)). 
  7. ^ 林宛諭. 百年石碑 魔手塗鴉 中縣民建議裝電眼 揪出破壞者. 《聯合報》. 2001-07-05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