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岳飞/存档1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合并自Talk:岳飞

好像文言文哦!--Samuel 01:00 2003年11月15日 (UTC)

金史里面的的样子:[1]。不适合现代百科全书。--Menchi 02:21 2003年11月15日 (UTC)
你把它们翻译吧,我是抄抄改改而成的。不过"岳飞少年时代"是古文,不怕犯版权!Wshun 05:45 2003年11月15日 (UTC)
我还是不太习惯文言文……。--Samuel 11:39 2003年11月15日 (UTC)

连课文也放进百科全书,有点过份哦... -- 石添小草 07:34 2003年11月17日 (UTC)

Wikipedia:删除投票#11月14日讨论.--Menchi 07:40 2003年11月17日 (UTC)
我也觉得有些过份,可能我太怀念香港中学时代罢!让我想一想怎么改写...Wshun 19:19 2003年11月17日 (UTC)
还好你没有背了错体版... :-D -- 石添小草 01:37 2003年11月18日 (UTC)

1

Can anyone rewrite it in a more neutral point of view? --Johna 13:10 2004年4月27日 (UTC)

2

岳飞的生平在那里? 不能只谈文学上的岳飞啊! Wshun 02:07 2004年12月2日 (UTC)

3

八百破万五?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满江红应该就是岳飞写的吧?有哪个人知道得详细些,重写一遍,这可是民族英雄!Speedneeder 01:30 2005年3月11日 (UTC)

可以补充大鹏鸟的信息

可以补充大鹏鸟的信息--用心阁(对话页)Wikimania 2005! 07:15 2005年4月26日 (UTC)

岳飞请走下神坛

流行的岳飞标准答案:中华民族的族魂,“忠义孝仁”,击败金人,保卫国家,对朝廷、对皇帝忠心耿耿;对母亲十分孝顺;对士兵爱护有加,赏罚分明。 “岳家军”,不仅战斗力非凡,而且纪律严明。

但是,真相呢?上面那些有的是真的,但更多的是夸张歪曲出来的。朝廷夸张他是为了统治的需要,岳飞的子孙狂捧况吹,更是情有可原。中国历史的假的东西太多了。再比如关羽一个心胸狭隘破坏蜀吴联盟的人,却成了圣人,等等.


岳飞也不是什么百战百胜,如《金史.王伯龙传》中就记载“军渡采石,击败岳飞、刘立、路尚等兵,获刍粮数百万计。”。《金史.完颜昂传》也记载“宋将岳飞以兵十万,号称百万,来攻东平。东平有兵五千,仓卒出御之。时桑柘方茂,昂使多张旗帜于林间,以为疑兵,自以精兵阵于前。飞不敢动,相持数日而退。”“昂举兵以为声援,飞乃退”。《金史.仆散浑坦传》记载“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拒。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败宋护粮饷军七百余人,多所俘获。”。《金史.完颜宗秀传》记载“宗弼复取河南,宗秀与海陵俱赴军前任使。宋将岳飞军于亳、宿之间,宗秀率步骑三千扼其冲要,遂与诸军逆击败之。”

而《宋史》站在宋的立场,就一味吹嘘宋军的战绩,败仗隐而不提,这都是中国史家的通病。 另外,史书上动不动就说岳家军杀敌“数千数万”,甚至如上文提到的“以五百骑兵破金兵十万”的胡编,除了上面澄清了的伪造之外,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偷换概念的问题,实际上,岳家军在大部分战斗中所歼灭的敌人,并不是真正的女真“金兵”,而只是“伪齐”政权的“伪军”,以及被金兵抓壮丁来的“签军”,这种“签军”,只是作为一次性使用的炮灰性质的部队,用来在交战时挡在前面消耗对方的箭石,是从汉人老百姓中抓来的壮丁,蒙古人后来也经常使用这种手段。甚至很多都不算是军队,连“签军”的名义都没有,所谓岳家军的赫赫战功很多就是靠杀这些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本民族的“签军”和“伪军”建立起来的。大家应该记得,当时“金兵”中有人称岳飞为“岳爷爷”,这些人就是“金军”中的汉人“伪军”“签军”部队,这是当时汉人的口语。从情理上来说,女真金人也根本不可能去称呼异族敌人而且是自己手下败将为“爷爷”。

还有,岳飞的军队也劫掠百姓,见诸于很多史料。如陈亮的《中兴遗传》就有记载。《三朝北盟汇编》也记载:岳飞部将韩顺夫攻讨曹成时“辄扎营解甲,以所掳妇人佐酒”,结果大意之下吃了败仗,岳飞大怒之下“尽诛其亲随兵”。

还有岳飞所谓的《满江红》一词,也是明代人伪作,写作年代不早于明代中叶,此事史学界早有定论。该词从未出现于宋元人的任何著述中,即使是岳飞子孙收录的家集里,也没有收录,连相关记载也没有,一直到了明代才突然出现在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也是伪作。词中“踏破贺兰山阙”就是一个破绽。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边塞的“玉门”、“天山”之类,其入于史书,始于北宋。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贺兰山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而金国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岳飞不可能以在西夏境内的“贺兰山”来比喻攻打金国黄龙府的志愿,这是牛头不对马嘴。实际上是,明代北方鞑靼族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一个胜仗,因此,有学者推测“踏破贺兰山阙”是王越或者王越手下文人所作歌颂胜利的诗词。(——这段是我直接摘录自网上资料,只稍做修改)

还有,岳飞的性格也不是象大家想象的那样和蔼可亲,他的舅舅就是被他亲手杀掉的,而且是亲手挖出心脏。虽说是他舅舅作乱在前,但是这手段也太狠了一点。另据《三朝北盟汇编》记载“先是飞在洪州,与江南兵马钤辖赵秉渊饮,大醉,击秉渊几死”,和别人喝酒,喝醉了就打人,差点打死,可见脾气很暴躁。

岳飞对下属也很苛刻刑峻,他的一个幕僚出于好心为他向上表功,他为了刻意显示自己“无私”,就找借口把别人打了五百鞭子。他手下的士兵仅仅因为买东西粗心地多找回了几文钱,就被他小题大做斩了首,这种借别人脑袋来树立自己权威的作法跟曹操的借粮官的人头来稳定人心和割发代首的阴谋手段是性质完全一样的。

岳飞手下部将傅庆,想去投奔南宋另一支军队的首领刘光世,岳飞知道后就杀了傅庆。

岳飞跟同为抗金力量的友军也经常火并,如刘泾,与岳飞同为统制,有人向岳飞告发,说刘泾阴谋吞并岳飞的军队。岳飞先下手为强,杀了刘泾,吞并了它的军队。

其实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岳飞为了扩充实力是有点不择手段的,岳飞以及他的“岳家军”是很带有点军阀性质的,他的“岳家军”相当于是一只私家军队,如果任由他的势力坐大,很难说他不会演变成唐代的藩镇割据,这也是他受到赵构猜忌,导致被杀的重要原因。


岳飞背后刺的真是“精忠报国”吗?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但是岳飞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没有详细记载,民间流传有多种版本,一种说法是岳母刺字,激励岳飞报效国家。也有人考证说,岳飞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究竟从何而来,历史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励儿子上战场 的意愿,但不是岳母亲手所刺。

《宋史·岳飞传》有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铸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

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游彪认为,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一个农家妇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但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放心去战场打仗,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

-宋代实行募兵制,为了加强对士兵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刺字为兵”

关于岳飞背部刺字还有一种说法,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杀敌。他于宣和四年(1122年)19岁时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时所为,因为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贯彻执行。所以岳飞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游彪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通过分析宋代的兵制,可以推断岳飞背上的字不是因为他当兵才刺的。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的时代。汉唐和元明清都是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都要被强行服兵役。

两宋的募兵制则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雇佣他们。所以宋代的军队都是国家花钱养的雇佣兵,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都可以应募入伍,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刺字为兵”就成为了一种规范运作的制度,只要是应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为标记。赵匡胤认为应该把兵和民分开,兵民分开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

4

尔曹身与名具灭,不费江河万古流

驳所谓《岳飞请走下神坛》的神坛作风

岳飞生于1103年,死于1141年农历最后一天。

大事记:

1122年,19岁(虚岁20)从军。不久父亲病逝回家守丧。

1124年,21岁再次从军,不久所在军队解散回乡。

1126年,23岁第三次从军,后归康王赵构的河北兵马大元帅府。

1127年靖康之难。在张俊手下任稗将,后上书朝廷要求北伐,被奸臣黄潜善汪伯彦革除军籍。北上入张所军中第四次从军。张所被黄潜善贬谪,岳飞离开王彦,转投开封宗泽

1128年,宗泽死,杜充继任。杜充丢了宋朝2/5的土地。

1129年,随杜充南下建康(今南京)。杜充不战而投降完颜宗弼(兀术)。岳飞成为游击。

1130年,重新成为张俊手下正规军,收复建康,大败完颜宗弼,斩杀女真战士首级三千馀(当时女真战士总数不会超过四万)。后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这才成立岳家军,当时的军号是“神武右副军”,一万多兵马,此前岳飞没有自己统帅的部队。

1131年,将李成打出江南逃到伪齐刘豫手下(功劳算在顶头上司张俊的头上,张俊不打仗就成了抗金名将)。

1133年,剿灭曹成,收服其部将杨再兴。岳家军完全独立直接受命于朝廷,发展到二万多人。南宋襄阳知府李横北伐但被完颜宗弼的重铠拐子马击溃,年底败溃到长江一线。

1134年,岳家军发展到三万五千人,第一次北伐收复原来李横丢失的襄阳六郡。

1135年,用3个月的时间剿灭了其他南宋部队剿了四年越剿越强的杨幺。收编杨幺的人马,岳家军兵力发展到十万人。

1136年,第二次北伐收复陕西南部,获伪齐一万匹战马;第三次北伐获伪齐三千匹战马;成立背嵬精锐骑兵八千人。

1137年,伪齐被金国废除。秦桧完颜昌议和。

1139年,金国主战的完颜宗弼于1139年杀主和的完颜昌。

1140年春,完颜宗弼撕毁和议伐宋,先后被带兵北上的刘锜的八字军大败于顺昌、被第四次北伐的岳家军大败于郾城颖昌。完颜宗弼的女真军在小商河之战和颖昌之战,被背嵬骑兵杀死万夫长三人,千夫长数十人,百夫长和五十夫长数百人;朱仙镇之战女真军不知去向,十万伪军被五百背嵬骑兵击溃。完颜宗弼逃出开封北归。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

1141年春,完颜宗弼避开长江中游的岳家军,南攻张俊一军主防的淮南西路,在柘皋被刘锜、杨沂中和张俊手下王德大败;但张俊随即为抢功而调走刘锜,完颜宗弼在濠州大败杨沂中一军和张俊一军,和淮南东路的韩世忠军对峙,不久就在岳家军赶到之前胆怯退兵北上。

1142年,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为迎回赵构生母韦贤妃(靖康之难中被掳到北方,当时在五国城,在现哈尔滨市依兰县),接受完颜宗弼的议和先决条件,杀岳飞,剥夺刘锜、韩世忠、杨沂中、张俊军权,顺利签订了极有争议的《绍兴和议》,迎回韦氏。从此到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伐宋,宋金不再有大战。

第一,《金史.王伯龙传》中就记载“军渡采石,击败岳飞、刘立、路尚等兵,获刍粮数百万计。”。这是1128年冬天的事,是杜充的责任,渡口在马家渡,也不在采石矶(金兵渡采石矶向来大败,后来1161年完颜亮南侵,在采石之战虞允文大败)。岳飞当时还是杜充手下,没有自己的军队。岳飞的岳家军还在天上飞,没在地上实现。

第二,《金史.仆散浑坦传》记载“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拒。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败宋护粮饷军七百余人,多所俘获”。金熙宗天眷二年是1140年,此时岳飞第四次北伐已经从武昌打到离黄河不远的开封朱仙镇,鄢陵就在开封不远的地方,明时属开封府,岳飞的后军粮草都到了这个地方,前军已经到了朱仙镇。(开封向南——朱仙镇——尉氏县——鄢陵县—— 上蔡县——汝宁府——真阳县——罗山县)金国女真军号称‘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结果1140年的《金史》上,除了这个60个骑兵劫了一个700人的粮草后勤部队的战例,一个也没有了。就这点战绩,还有脸说?打个比方,就是和2004年伊拉克劫了女兵林奇所在的后勤部队大事宣扬是一回事,前线呢?金国已经一败涂地。

第三,《金史.完颜昂传》记载“宋将岳飞以兵十万,号称百万,来攻东平。东平有兵五千,仓卒出御之。时桑柘方茂,昂使多张旗帜于林间,以为疑兵,自以精兵阵于前。飞不敢动,相持数日而退。”“昂举兵以为声援,飞乃退”。这算什么?完颜昂杀了一个岳家军的士兵了吗?小心斥堠是名将的共同特点。岳飞以诸葛亮为偶像,《出师表》的岳飞手迹还在,诸葛亮用兵谨慎。岳飞和后世的左宗棠都学的很到家,没有把握的仗是不打的。(另,历史上的真正的诸葛亮没搞过“空城计”,这玩意儿不消灭敌人,自卫可以考虑,赢得战争不靠这个)

看看亳州、宿州和岳家军有多远

第四,《金史.完颜宗秀传》记载“宗弼复取河南,宗秀与海陵俱赴军前任使。宋将岳飞军于亳、宿之间,宗秀率步骑三千扼其冲要,遂与诸军逆击败之”。这是金史乱写,将张俊写成岳飞。亳州宿州(今安徽北部同名城市)在开封的正东面,是张俊的战力极差的“自在军”的防区,岳家军在武昌方向,和亳州、宿州这两个地方还隔著一个顺昌的刘锜的“八字军”,完颜宗弼在顺昌(今安徽阜阳)就被刘锜的“八字军”击败,1140年岳家军根本就没有到过亳州、宿州,因为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第五,1137年伪齐就被废了,岳飞的前三次北伐是针对伪齐军的,但1140年的第四次北伐是针对完颜宗弼的主力女真军的。这时岳家军对付的,是比其它任何南宋军队都多的女真部队。相反,除刘锜的顺昌之战以外,其他南宋将领杀的才是以伪军为主的部队,比如张俊刘光世,从来不敢和女真部队交锋,只敢杀伪齐军和河北签军。

宋金战争 (1125-1141)

第六,所谓《满江红》是明人伪作一说,其实也是阁下之流捕风捉影,根本没有实际的反证。哦,岳珂没收录,岳珂没收录就是伪作?你似乎结论下得也太快了吧?岳珂出书是给宋孝宗等人看的,为岳飞平反。收入《满江红》这样激烈的东西未必有好处,岳珂为什么一定要收录?

能写出《满江红》这首词的人,气魄绝对不小,非一般掉书袋的书生可为。基本上除岳飞,辛弃疾这样的英豪之外,外人仿冒起来不像。宋史专家王曾瑜,邓广铭曾考证过,《满江红》确实是岳飞所作,但时间可能不确定,基本上是岳飞的岳家军已经到达十万人规模后所作。

第七,韩顺夫一事是韩大意酗酒和女人作乐,被杨再兴(当时还是曹成部下,是岳家军的敌人)攻入杀死,其亲兵没保护好首长,应该受到处罚。

第八,岳飞舅舅姚某、傅庆都是该杀之人----姚某借岳飞的影响为非作歹,被岳飞多次警告,于是起邪心要杀岳飞,射箭射在岳飞的马鞍上,差点要了岳飞的命;傅庆承州之战没有军功,却在岳飞颁赏承州战功给王贵时当著全军的面大闹,当众逼岳飞要给他奖赏,碰到岳飞治军之严,这就是找死,怪不得别人。换了你治军也一样,否则以后就不要带这支军队了。

第九,赵秉渊一事是岳飞28岁时,岳赵二人酒后失态打了起来。但以后岳飞为此事戒酒,滴酒不沾,朱仙镇大捷后岳飞说“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这里面是有深层含义的,就是说打下黄龙府,就不戒酒了。这时的岳飞,已经38岁了。

第十,刘经一事是1129年末1130年初金兀术攻过长江,南宋一片混乱,宋高宗逃到海上躲了几个月,军队因为吃饭问题解决不了,大量成为土匪,就连岳飞也都成了游击队。刘经当时替岳飞守一家老小,被王万密报要变成土匪杀岳飞一家老小,刘经是被岳飞的部将姚政杀死的,当时岳飞还未能赶回。岳飞赶回后也没责怪姚政,判断应该是刘经有问题,否则如果是姚政人品有问题的话,以后会被岳飞猜忌而无法重用,但姚政以后做到张宪的副手,没有什么问题。--霍枯燥 2007年5月12日 (六) 11:19 (UTC)

关于郾城之战和颖昌之战

颖昌之战金国骑兵被杀的人数,我认为应该说成“至少500人”,但论证是不是5000人却并无必要。

在颖昌和王贵的背嵬骑兵搏命而被击毙的500金国骑兵是兀术贴身的女真亲军,里面有兀术婿,是精锐部队。(《宋史·岳飞传》“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

我们知道金国纯女真部队的人数不多,大多是契丹人,奚人,渤海人和汉人的签军凑数。金国纯女真骑兵的人数,《金史·太祖本纪》记载:收国元年前的阴历十一月(阳历已到1115年),‘俄与敌遇于出河店,会大风起,尘埃蔽天,乘风势击之,辽兵溃。逐至斡论泺,杀获首虏及车马甲兵珍玩不可胜计,遍赐官属将士,燕犒弥日。辽人尝言女直兵若满万则不可敌,至是始满万云。’

1140年的纯女真骑兵也就是1115年时金太祖这一万骑兵的儿子,就算女真人生养得快,25年每人都马不停蹄养出两儿子,也就二万纯女真骑兵吧(从概率上讲,还得养两个女儿,但这是养不出骑兵来的。25年养大四个子女,已经很夸张了,即使后面又养三儿子四儿子,但这时还来不及长大)。按平常情况讲,纯女真骑兵在一万五千到两万之间比较合理。

这就说明,郾城之战,就是金宋双方的绝对主力之间的世纪大碰撞。因为我们知道郾城那15000“拐子马”肯定是女真主力骑兵。《三朝北盟会编》:‘方其接战时,郦琼、孔彦舟、赵提刀等皆单骑列于阵外。有河北签军告官军曰:“我辈元是左护军,本无斗志。所可杀者,止是两拐子马。”’,《宋史·刘锜传》:“敌又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皆女真为之,号‘长胜军’,专以攻坚,战酣然后用之。”。 就是说,兀术已经把各路金军精锐都调往郾城要击败岳家军,全部家底都押进去了豪赌。结果输了。

兀术再在颖昌反击,没辙了,只能用包括自己女婿在内的贴身女真亲军了,结果还是大败,这回可真是没本钱了。汴京他不想守而北逃,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拐子马”被击溃后收拾的残兵败将需要时间,最精锐的500亲军又没了(这一死就是20000人里最强的1/40没了),兀术哪里消耗得起这种打法。而且打上几天的败仗,也无士气可言,先跑回家收拾一下军队才能重新开战。

《金史.仆散浑坦传》记载“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拒。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败宋护粮饷军七百余人,多所俘获。”。鄢陵就在开封不远的地方,明时属开封府,岳飞的后军粮草都到了这个地方,前军已经到了朱仙镇。

开封向南——朱仙镇——尉氏县——鄢陵县——上蔡县——汝宁府——真阳县——罗山县

以上是为网上讨论写的一点意见,留作备份。--霍枯燥 08:38 2007年3月18日 (UTC)

金国万夫长(忒母孛堇)、千夫长(猛安孛堇)、百夫长(谋克孛堇)、五十夫长(蒲辇孛堇)是女真为主的高级军官。 女真军,如“铁浮图”军、左右“拐子马”军,必然是女真人当长官(“孛堇”即女真语中“长官”的意思。)。契丹军奚军汉军,才有契丹人奚人汉人高级军官,但女真人也当长官管理。

我个人认为金国女真部落的主力骑兵(全部人数估计在两万左右,调到郾城攻击岳家军当时的总部,想一击消灭岳家军的是兀术南征军中全部15000女真拐子马)在郾城这场世纪大决战中被打散。 然后兀术不得不用当时尚未伤到筋骨的高级女真骑兵(就是级别在五十夫长/蒲辇孛堇以上的高级军官团)来打仗,所以紧接着的小商河战役和颖昌战役,有大量五十夫长/蒲辇孛堇以上的高级女真军官阵亡,万夫长和千夫长被杀后被岳家军拿到物证报捷的就不下十人。

这个五十夫长/蒲辇孛堇以上的高级女真军官团的数量应该在千人的规模,远在郾城的15000女真拐子马的数量之下,要小一个数量级。

小商河战役和颖昌战役的其他金兵号称多少多少万,那是其他民族的签军在凑数,没有多少战斗力,是属于树倒猢狲散的一帮朋友。因此,和这个千人规模的高级女真军官团对阵,小商河战役的300岳家军,人数少了点全部战死,但杀了不少高级女真军官;颖昌战役800背嵬军,大致打个平手,颖昌城中的5000岳家军加入战斗,立刻取胜。—霍枯燥 05:19 2007年4月7日 (UTC)

所谓朱仙镇大捷,有的史书根本没有记录,有的则记录金兵一触即溃,可以认为是兀术一方连高级军官团都被打散了,拿不出手了,完全驱赶其他民族的签军在朱仙镇凑数打仗,这是不可以一战的。—霍枯燥 05:26 2007年4月7日 (UTC)

兵贵神速,岳家军和其他宋军的主要区别还是骑兵比较精锐,机动性和战力都和金国女真骑兵同样好。

1126年女真以不到十万的部队(其中只有大概一万五千到二万女真骑兵)打北宋援太原的几十万援军,和其后代奴尔哈齐以3万左右女真骑兵的打萨尔浒的十多万明军(号称四十万),几乎一模一样。 诀窍就是靠军队迂回调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对汉人的步兵各个击破(种师中的西军中最精锐的三万秦鳯军,就是这样被五万金兵生生吞掉,种师中被女真骑兵阵斩),然后利用骑兵的机动性马上调到另一地点形成局部优势兵力,宋朝的步兵对此根本没对策。靖康之难隆兴北伐开禧北伐都是死在这一点上,根本无法可想。

宋朝的步兵,运气好一点,能像刘锜,韩世忠,毕再遇这些优秀步兵将领那样全身而退的就很了不起了;运气不好的步兵,送到王𤫉童贯这些蠢货的军里,那就死定了。而南宋的人一个个地都很能写能吹,不交几千几万伤亡的学费,根本搞不清谁能打谁不能打,为此交学费冤死的壮丁,不知道有多少?等搞清楚岳飞,刘锜,韩世忠,毕再遇是真正的将领,南宋又不用了,杀的杀,废的废。

岳飞的骑兵,比其他任何宋军将领的步兵都好使的多。举个例子,郾城之战,岳云还在郾城大战金军。然后岳飞判断金兀术可能会攻颖昌,马上调岳云和八百精锐背嵬骑兵到颖昌支援王贵,果然正好用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在岳云出战的情况下,王贵在战斗最困难的时候都有些动摇想逃走,后来被岳云劝止)。换了别的宋军,就算主帅和岳飞一样英明,作出正确的判断知道金兀术的主攻方向,但也根本没有物理手段和金兀术比脚力把岳云送到达颖昌参战。颖昌肯定是大败,而不是大捷。—霍枯燥 08:11 2007年4月16日 (UTC)

关于岳飞三次从军

上面有朋友也提到了“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杀敌。”,如果有朋友有相关史料,请补充,谢谢!

--Fengerzh 15:35 2007年3月22日 (UTC)

挟韦氏以令赵构 (原创探讨)

宋金史话——关于秦桧

  再来说说秦桧。

  现在大家都说杀死岳飞的幕后黑手肯定是赵构。不过赵构这个人并不是不敢承认错误的人,他签署议和,从来就没有让秦桧做替罪羊,都是自己出来承认,就算是1155年秦桧死后,赵构还不止一次地告戒文武臣僚说,对金媾和,乃是出于他本人的决策。而他为陈东、欧阳澈平反,更是痛哭流涕,下罪己诏,不象那个死要面子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可赵构在位的时候一直没有为岳飞平反,孝宗平反的时候赵构还是太上皇,也没发表意见。说明赵构对岳飞的确很痛恨,但又怀着复杂的感情,而这一切贯穿在1141年前所有的政治军事活动中。

  赵构杀死岳飞无庸置疑,但秦桧是否就是替罪羊?或者责任较少?这一段历史一直扑朔迷离,宋史也许经过了粉饰,各种宋人笔记解释都有偏差。这也是后人头疼的地方。阐述历史,我喜欢胡适的一句话,就是“大胆地设想,小心地求证”,必须有大量的史料作为后盾,而不是简简单单提出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就能解决的。

  秦桧的所作所为,最让人质疑的就是他的回归,他年轻时候是个汪精卫的角色,很慷慨,不怕死。但后来投奔了挞懒,他们二人倒是很有些知己的味道(不恰当的比方,象魔教和衡山派的曲洋、刘正风);挞懒攻打南宋楚州,秦桧写了一篇劝(楚州)降书,这倒是白纸黑字,赖不掉的。然后秦桧就开始南下了,全家老小一个不少,这让人一直有个怀疑,秦桧到底是不是间谍?如果是间谍,那么秦桧害死岳飞非常容易解释。

  与秦桧同时代的朱胜非(苗刘之变的时候他是宰相),在他的《秀水闲居录》提到:   “盖桧自京城随虏北去,为彼大酋挞辣郎君任用。虏骑渡江,与俱来,回至楚州,遣舟送归。桧,王仲山婿也。仲山别业在济南府,为取数千缗,赆其行。其后挞辣统兵犯淮甸,朝廷遣魏良臣、王伦奉使至其军中,数问桧,且称其贤。乃知桧之策出于虏意也。桧之初归,自言杀虏人之监己者,夺舟来归。然全家同舟,婢仆亦如故,人皆知其非逃归也。”

  他们是同时代的人,事实上,秦桧回归所说杀监逃回,根本无法自圆其说,肯定是个谎言。他的确是金人为了某种目的放回来的。是不是一定要秦桧卖国呢?这倒也很难说,过去士大夫把气节看得比命重,金人并没用怎么勉强掠到北国的宋臣,也是对这点比较钦佩。挞懒是金国的鸽派,一直为契丹人的叛乱还有太行山等忠义军而头疼,他一直想把金国的内乱处理好,所以需要与南宋议和,而议和的最好方式是遣回有相似理念的北宋官员。秦桧过去以忠而显,跟自己观念相近,所以是最好人选。

  比秦桧晚三四十年的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写到:

  秦会之(桧)在山东,欲逃归,舟楫已具,独惧虏有告者,未敢决。适遇有相识稍厚者,以情告之。虏曰:‘何不告监军(完颜挞懒)?’会之对以不敢,虏曰:‘不然,吾国人若一诺公,则身任其责,虽死不憾。若逃而归,虽欲贷,不敢矣。’遂用其言,告监军,监军曰:‘中丞果欲归耶?吾契丹亦有逃归者,多更被疑,安知公归,南人以为忠也。公若果去,固不必顾我。’会之谢曰:‘公若见诺,亦不必问某归后祸福也。’监军遂许之。

  这也是个非常生动的故事,有学者认为这和朱胜非的说法有冲突,我却认为这是极好的补充,就是秦桧的确是被放回的,挞懒表现得很慷慨,很大方,其实他对秦桧很了解,知道秦桧的想法,只有议和才能凸显他的价值。不失为一步妙棋。

  当然,1130年秦桧就回到南宋,刚开始被重用,但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两国论后很快就被罢免,也不是一帆风顺。直到1137年挞懒主政,议和风大盛,秦桧才踏上最重要的舞台。

  虽然后来兀术杀了挞懒,议和中断,但又经过武力较量,兀术没讨到便宜,但对南宋造成了很大的压迫感,于是重新议和,最后在议和上捞了很大的好处。这与以秦桧为代表的一大批南归宋臣的投降思想是分不开的,而赵构倾向议和,也是经历长时间的过程和考量的,最终君臣达成思想的统一。

  议和既然成为了基本国策,那么主战派和武将受到打击也是必然的。议和成则秦桧生,议和败则秦桧完。所以秦桧必须千方百计地维护议和,打击反对派。所以他具体操作的岳飞案件,以及最终杀岳飞。另外,兀术以信件方式“必杀岳飞而议和成”(是给秦桧的,而不是给赵构),的确也是有很大影响力的。甚至很多史料也说明秦桧还有矫诏的问题(“名为诏狱,实非诏旨”),其实就是先斩后奏,当然赵构也是极恨岳飞,并未对此有什么异议。文征明说“区区一桧何能也”,邓广铭先生说“秦桧是元凶”,我都不太同意。以我的观点,赵沟和秦桧都是杀岳飞的凶手,在这一点上他们没有分歧,两个人决策和措施互相交错互相影响,各占五五开。

  绍兴议和达成的时候,金人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不能以无罪罢免宰相(秦桧),这个条件甚至让赵构一生都感到威胁。但由于惧怕金人,无可奈何。秦桧死后,赵构曾对私下说:“从此我不用靴子里藏匕首了”,秦桧时代权力之大,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所以秦桧与金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不认为他肯定是间谍。秦桧更像一个因议和而生的人物,是金国和最终决定投降条约的赵构达成一致的穿针引线的代表人物。其他秦桧主政的时候没有什么卖国行为。他的注意力都在打击异己,巩固自己的权力以及给农民加重税上。从1141年到1161年的确是和平的二十年,金宋都开始埋头搞建设,倒也风风火火。

  秦桧的品德的确是比较恶劣的,除了岳飞,他打击异己,用了许多阴毒的手法,害死流放了许多官员,具体事例太多,史书上到处都是,这里不赘述。就连秦桧的嫡系子孙(秦桧的儿子叫林一飞,是婢女所生;要做宰相的那个秦喜反而是他的养子),后来大多数都不姓秦,改成了“徐”姓,因为秦字头上是三人,徐字左边是双人,上面还有一个人,下面都是个“禾”字,以示不忘本(王曾渝的考证)。这也说明连秦桧后人都惭愧“秦”姓,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秦桧所作所为的性质吧。(历史上奸臣很多,后人改姓的还真不多)

  秦桧作了十九年宰相,开创了南宋的权相时代,几乎就是后来的内阁制。南宋共产生了四个权相,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他们四个几乎就是一部南宋史。

作者: 瑜玥 2005-12-11 15:24   回复此发言

为什么大家好像把赵构的生母韦氏都忘了?

宋以孝道立国,太后的地位相当高,垂帘听政是有几回的。

赵构这个皇帝儿子,如果一直想迎回生母韦氏而随时议和,是比较能说得通的。 绍兴和议前金兀术要求杀岳飞方可议和放回韦氏,赵构由此不择手段地牺牲了岳飞。 岳飞死后3个月,韦氏即被放回南宋,金国人一反常态,这事办得实在是太顺利了。

“就算是1155年秦桧死后,赵构还不止一次地告戒文武臣僚说,对金媾和,乃是出于他本人的决策。”和韦氏回宋一对比,匹配。

“而他为陈东、欧阳澈平反,更是痛哭流涕,下罪己诏,不象那个死要面子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可赵构在位的时候一直没有为岳飞平反,孝宗平反的时候赵构还是太上皇,也没发表意见。说明赵构对岳飞的确很痛恨,但又怀着复杂的感情,而这一切贯穿在1141年前所有的政治军事活动中。”和韦氏回宋一对比,匹配。

岳飞给赵构打了那么多胜仗,赵构按道理说绝没有恨他的理由(不然是神经有毛病)。“1137年挞懒主政,议和风大盛,秦桧才踏上最重要的舞台。”这是冬天的事情,开始议和之前的七月,赵构非但没有杀岳飞之心,而且非常重视岳飞。《宋史》中赵构召见岳飞时说的都是好话:‘帝答曰:“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又召至寝阁命之曰:“中兴之事,一以委卿。”’。

为什么1137年之后全变了?一个合理的猜测是金国议和以是否放韦氏回南宋为要挟。是谓“挟韦氏以令赵构”。赵构为一己的私利牺牲了整个国家的利益。赵构对岳飞的确很痛恨,是因为岳飞的狂飙突进,几乎使韦氏回不来。“但又怀着复杂的感情,孝宗平反岳飞的时候赵构还是太上皇,也没发表意见。”,这是因为孝宗平反岳飞的时候韦氏也早死了,赵构这小子要是得了这么多年母子团聚的便宜还不让步,那就不是人了。—霍枯燥 01:47 2007年4月3日 (UTC)

岳飞于绍兴十一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被杀。按照当时信息的传递方式,南宋使节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带着正式照函从岳飞被杀的临安(今杭州)去金国囚禁宋钦宗和赵构生母韦氏的五国城(今黑龙江哈尔滨市依兰县依兰镇五国城村)接人,光单向行程就差不多要当年四月才到,金国在绍兴十二年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释放韦氏。《宋史·高宗本纪》记,绍兴十二年(1142年)夏四月丁卯(5月1日),“皇太后偕梓宫(徽宗灵柩) 发五国城,金遣完颜宗贤护送梓宫,高居安护送皇太后”。韦氏回到临安已经是八月,证明这个单向路程耗时的估计是合理的,金国是一得到岳飞被杀的消息就马上释放了赵构生母韦氏,其配合默契程度令人惊讶。—霍枯燥 02:31 2007年4月8日 (UTC)

基本可以肯定赵构是为了和生母韦氏团聚而牺牲岳飞(原创)

宋史·后妃列传·韦贤妃传》:“建炎改元,(韦氏被赵构)遥尊为宣和皇后。”

绍兴七年(1137年),赵构生父宋徽宗的死讯传到南宋。‘徽宗及郑皇后崩闻至,帝号恸,谕辅臣曰:“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思之不遑甯处,屈己请和,正为此耳。”(赵构号哭,对大臣说:“我母亲年岁已经大了,我考虑到她老人家没能呆在安宁的地方,于是委屈自己向金国求和,正是为了这事。”)翰林学士朱震引用唐德宗李适的事(唐德宗生母沈氏,原住于洛阳宫中,安史之乱中下落不明,德宗继位后,遥尊沈氏为太后,并派人四处寻访),请赵构遥尊韦氏为皇太后,赵构听从。【《宋史·后妃列传·韦贤妃传》。】

宋高宗赵构是为了和自己生母韦氏团聚,通过秦桧这个前台代理,满足了金兀术要杀岳飞才能议和的要求。

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的前几个主帅完颜宗望完颜宗辅完颜宗翰已先后病故,完颜昌刚被完颜宗弼(兀术)所杀,完颜宗弼成为唯一的金国军队总指挥,其所部是金国最精锐的部队,却先在开封正南(偏东)的顺昌败于刘锜所部的“八字军”,再于开封西南的郾城颖昌,在金国女真精锐部队所拿手的骑兵对阵中两次败于岳飞的岳家军,只在开封东南面的淮西亳州宿州一带战胜了宋军中最弱的张俊一军,在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家军前,金军已被压缩到开封东部和北部。

绍兴十一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对南宋示好,将死去的宋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将在押的宋钦宗封为天水郡公。第一提高了级别,原来封徽宗为二品昏德公,追封为王升为一品,原来封钦宗为三品重昏侯,现封为公升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号中的污侮含义。第三是以赵姓天水族望之郡作为封号,以示尊重。同时,在宋军中最强大的岳家军根本未参战的情况下,完颜宗弼的金国最精锐的部队又在淮西柘皋先败于张俊部下杨沂中刘锜的联军,后来虽然因为张俊抢功调走刘锜,完颜宗弼在濠州胜宋军中最弱的张俊一军,但由于韩世忠军和岳家军赶到,完颜宗弼不得不退军北上。

至此,南宋可战而不战。为了彻底求和,四月下旬南宋朝廷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刘锜杨沂中等大将的兵权,为《绍兴和议》做好了准备。十月,南宋派魏良臣赴金,提出要议和。

十一月,金国派萧毅、邢具瞻为审议使,随魏良臣回南宋,提出议和条件。此时赵构生母韦氏托人将一封信送到赵构手里。‘洪皓在燕,求得(韦)后书,遣李微持归。帝大喜曰:“遣使百辈,不如一书。”遂加(李)微官。金人遣萧毅、邢具瞻来议和,帝曰:“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无及矣!今立誓信,当明言归我(韦)太后,朕不耻和。不然,朕不惮用兵。”(“我拥有天下,但却不能赡养亲人,我父亲徽宗已经死了!现在我发誓,我要公开要求金国归还我母亲韦太后,我不以议和为耻。不然的话,我不怕向金国用兵!”)(萧)毅等还,帝又语之曰:“(韦)太后果还,自当谨守誓约。如其未也,虽有誓约,徒为虚文。”’如果我母亲韦太后果然能回南宋,自当谨守我们订的和议誓约。如果回不来,有和议誓约也是一纸空文。”)【《宋史·后妃列传·韦贤妃传》。】 当月,《绍兴和议》最后的书面内容即达成。

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岳飞与其子岳云、部将张宪于临安(今杭州),据《宋史》载这是为了满足完颜宗弼为《绍兴和议》所设的前提以防止岳飞的十万岳家军攻入黄河以北。【《宋史·岳飞传》:‘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

至此,赵构和秦桧以称臣赔款,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为代价,签定绍兴和议。宋金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赵构也于杀死岳飞后立刻成功地迎回生母韦氏。《宋史·高宗本纪》记载:绍兴十二年(1142年)夏四月丁卯(5月1日),“(韦)皇太后偕梓宫(徽宗灵柩) 发五国城,金遣完颜宗贤护送梓宫,高居安护送皇太后”。按照当时信息的传递方式,岳飞于绍兴十一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被杀,南宋使节立刻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带着正式照函从岳飞被杀的临安(今杭州)去金国囚禁宋钦宗和韦氏的五国城(今黑龙江哈尔滨市依兰县依兰镇五国城村)接人,韦氏四月丁卯(5月1日)即启程回宋,八月壬午(9月13日),韦氏到达宋都临安。从正月初一到八月壬午,除了用时在行程脚力上,没有明显的拖延。

因此,高宗置一己私利于国家安全之上,杀岳飞而促成绍兴和议以迎回生母韦氏的选择是很明显的。值得一提的是,绍兴七年(1137年)开始议和之前,宋高宗非但没有杀岳飞之心,而且非常重视岳飞。《宋史》:‘帝答曰:“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又召至寝阁命之曰:“中兴之事,一以委卿。”’。宋高宗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突然的转变,由于岳飞在1137年和1141年之间的政治立场无明显改变,原因主要就在高宗自己身上了。而1161年《绍兴和议》被金海陵王完颜亮撕毁后,高宗也于第二年退位为太上皇,宋孝宗上台后马上为岳飞平反,高宗却没发表任何意见,既不支持,也不阻挠。岳飞的命运,可以说是被韦氏作为人质赵构急忙要签下的这个《绍兴和议》之产生所毁灭,又为《绍兴和议》之毁灭所昭雪。—霍枯燥 2007年5月3日 (四) 10:17 (UTC)

关于“铁浮图”、“拐子马”

浮图,即佛教里“塔”的意思。金国贵族不少信佛教,比如金兀术的偶像、其二哥完颜宗望。将“铁塔”称为“铁浮图”。宋军的弓箭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浮图”军即“铁塔军”,士兵被两重铁铠,不怕宋军的弓箭,“被两重铁兜牟,周匝皆缀长檐,其下乃有毡枕。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

“铁浮图”军早期是步兵,在绍兴二年(1132年)的饶风关之战中,《宋史・吴玠吴璘传》记载金国重铠技术已投入实用:“金人被重铠,登山仰攻。一人先登则二人拥后;先者既死,后者代攻。”在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的仙人关杀金坪之战中,《宋史・吴玠吴璘传》明确记载金国重铠步兵用铁钩相连:“金生兵踵至,人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

在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的“顺昌之战”中,金兀术的所谓三千“铁浮图”军是重铠步兵。《宋史・刘锜传》:“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

但是,已经有金国骑兵使用重铠技术了,《宋史・刘锜传》:‘敌又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皆女真为之,号“长胜军”,专以攻坚,战酣然后用之。自用兵以来,所向无前;至是,亦为刘锜军所杀。战自辰至申,敌败,遽以拒马木障之,少休。城上鼓声不绝,乃出饭羹,坐饷战士如平时,敌披靡不敢近。食已,撤拒马木,深入斫敌,又大破之。弃尸毙马,血肉枕藉,车旗器甲,积如山阜。’

和《宋史・岳飞传》里的近两个月后的郾城决战对比:“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

很明显,绍兴十年(1140年)时,金军已经把重铠技术用于骑兵,此处的拐子马“铁骑”并非修辞语,而是说金国的专以攻坚的拐子马“长胜军”骑兵就是“铁浮图”军上了马,其马匹也被铁甲包裹,是真的铁骑。

  1. 在顺昌,刘锜的八字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的方式对付“铁浮图”重铠步兵和同样的重铠骑兵,累了“以拒马木障之”休息,休息好了“撤拒马木”再打。这是很聪明的打法,因为“铁浮图”的重铠行动不便,且容易使人疲劳,最后是被自己的笨重拖垮的。
  2. 在郾城,岳飞更加聪明,要求自己的精锐步兵“勿仰视,第斫马足”,拿长柄武器专砍没有铁甲防护的马脚,“长胜军”“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这是更加直接了当的对重铠骑兵的反击。和所有其他宋将相比,岳飞尤其擅长骑兵(包括使用自己的骑兵和对抗敌人的骑兵两个方面),由此可见一斑。

乾隆的御批认为《宋史》的记录有问题,这反而是没有说服力的。

乾隆之御批是没有说服力的

清朝的乾隆皇帝令其臣僚以他的名字编篡《御批通鉴辑览》时,认为《宋史・岳飞传》中“三人为联,贯以韦索,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其实这不是《宋史・岳飞传》的原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之说不通,因而写了一条“御批”,对之进行驳斥,说道: “北人使马,惟以控纵便捷为主。若三马联络,马力既有参差,势必此前彼却;而三人相连,或勇怯不齐,勇者且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 拐子马之说,《金史・本纪・兵志》及兀术等传皆不载,唯见于《宋史・岳飞传》、《刘传》,本不足为确据。况兀术战阵素娴,必知得进则进,得退则退之道,岂肯羁绊已马以受制于人?此或彼时列队齐进,所向披靡,宋人见其势不可当,遂从而妄加之名耳目。”

按某网上爱好者的考证:明朝未年,女真人重新崛起建国,史称“后金,”与后金作战过的明将熊廷弼在描述后金军作战的情况称:“奴兵战法,死兵在前,锐兵在后。死兵披重甲,骑双马冲前,虽死而后乃复前,莫敢退亡,则锐兵从后杀之,待其冲动我阵,而后锐兵始乘其胜,一一效阿骨打、兀术等行事。”【《明实录东北史资料辑》第四册,辽沈书社1990年版,第2338页】后金军“骑双马冲前”的原因,是当一匹马疲惫或伤亡时可以迅速换上另外一匹马,继续冲锋,这种战法就是著名的“副马之制。”【从史书的记载中看,副马之制似乎是始于北魏。据《通鉴》载: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拓 跋 王圭 追柔然,诸将请还,王圭 问:“若杀副马为三日食,足乎?”胡三省注:“凡北人用骑,兵各乘一马,又有一马为副。”宋文帝元嘉六年,“魏主至漠南,舍辎重,帅轻骑兼马袭击柔然”。胡三省注:“兼马者,每一骑兼有副马也。”】 后金军作战时,不一定仅仅限于“骑双马,”也可以骑三马、甚至四马。(例如《清史稿马政》记载:“康熙三十五年,敕出征兵一人马四匹,四人为伍,一伍主从骑八匹,驮器粮用具亦八匹。是岁,征噶尔丹,以兵丁马瘦,褫兵部尚书索诺和职。”)后金军作战时骑双马、三马或者四马冲前时,为了避免众多副马四面散开,必然要把其余副马长长的缰革系在主马,对手在远处看见,可能会产生“贯以韦索,三人为联”的错觉。“三人为联”的真相其实是“三马为联”(或者数匹马联在一起)。宋金战争期间的金军重骑兵也应该是象后金军这样作战的,明将熊廷弼就宣称后金军的战术效法金军阿骨打、兀术。宋军远远看见金军的重骑兵部队,就误认为是“三人为联,贯以韦索,”而在近战时由于宋军“勿仰视,第斫马足”的原因,根本没有机会细细分辨那些“韦索”究竟是系在人身还是系在马身,不过,有一点是确实无疑的,就是金军的“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 需要指出一点的就是与明军作战的后金军重骑兵,不单止士兵“披重甲”,而且在“马匹的要害处也有精铁护具”【崇祯时任大学士的徐光启在《庖言》中说:满洲人旧都北门,居住的大都是铁匠,延袤数里。在当时那便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兵工厂组合了。因此满洲兵的盔甲精良,头盔、面具、护臂、护手,都是精铁所制,马匹的要害处也有精铁护具。(引自《金庸:袁崇焕评传》)】这与宋朝时金军的重骑兵几乎一模一样。

所谓“岳飞因上书立嗣被杀”是最近有些人炒作出来的伪史

绍兴七年丁巳年(1137年)秋岳飞上书立嗣一事 是一次性的无心之失, 宋高宗赵构虽然恼火了那么一次,岳飞已经给吓得“声战,读不能句”“下殿,面如死灰”。后来这事就过去了,绝不是最近被炒作出来的岳飞“屡次三番上书立嗣”不要命地去得罪赵构。

岳飞被害时,秦桧和赵构都没拿上书立嗣一事说事, 后来挖空心思自圆其说,也不过提过一两次, 上书立嗣一事和岳飞被害基本上无关。

  1. 南宋张戒《默记》:“抵建康,与弼同日对,鹏第一班,弼次之。鹏下殿,面如死灰。”
  2. 熊克《中兴小历》:“上诏飞入觐,弼亦移书趣飞行。至是飞偕弼入奏事,飞以手疏言储贰事,冲风吹纸动摇,飞声战,读不能句。飞退,弼进,上视之色动。”
  3. 赵鼎《忠正德文集》卷九《辨诬笔录·资善堂汲引亲党》:“鼎丁巳秋再相,适岳飞入朝奏事。翌日,上曰:“飞昨日奏乞立皇子,此事非飞所宜与。”

这些不同人的记载,说的都是让赵构和岳飞两人都对对方的反应很意外的这次上奏,后来有了这个教训,并没有类似事件的记载。 —霍枯燥 2007年5月3日 (四) 00:48 (UTC)

(转)《满江红》和岳飞留下的文笔完全一致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在其戎马生涯中,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没有一次败绩,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岳飞著有《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其词《满江红》是千古绝唱的名作,世代传颂。

一、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驻军宜兴县,因事到附近的广德军去公干,在其地金沙寺的墙壁上写了一段“题记”说:

余驻大兵宜兴,沿(缘)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徘徊暂憩,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俟立奇功 ,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 ,河朔岳飞题。

二、岳飞从广德军又“拥铁骑千余”回驻宜兴之后,同年六月又在宜兴县张渚镇张大年家的厅事屏风上写 了一段《题记》说:

近中原版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余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马不回耳!今且休兵养卒,蓄锐待敌。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飞书。(此据赵彦卫《云麓漫抄》摘引。岳珂所编《家集》亦收此文, 文句较简略,标题为《五岳祠盟记》。)

三、绍兴二年(1132年)七月,岳飞因追剿军贼曹成的匪众而进军湖南,当他班师经过永州祁阳县的大营 驿时,他也写了一段《题记》,其文为:

权湖南帅岳飞被旨讨贼曹成,自桂岭平荡巢穴,二广、湖湘悉皆安妥。痛念二圣远狩沙漠,天下靡宁,誓竭忠孝。赖社稷威灵,君相贤圣,他日扫清胡虏,复归故国,迎两宫还朝,宽天子宵旰之忧,此所志也。顾蜂蚁之群,岂足为功!过此,因留于壁。绍兴二年七月初七日。(岳珂编《家集》卷十)

四、南宋人赵与时的《宾退录》卷一,有一条记事:绍兴癸丑(按即绍兴三年,亦即1133年),岳武穆提兵平虔、吉群盗,道出新淦,题诗青泥市萧寺壁间云 :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淳熙间,林令(梓)欲摹刻于石,会罢去,不果。今寺废、壁亡矣。其孙类《家集》,惜未有告之者。

五、在岳珂所编《家集》卷十,还收录了两首律诗,都没有载明写作年月和地点。其中一首的题目是《题翠岩寺》,全文为:

秋风江上驻王师,暂向云山蹑翠微。 忠义必期清塞水,功名直欲镇边圻。

山林啸聚何劳取,沙漠群凶定破机。 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

这里既有“秋风江上驻王师”句,又有“山林啸聚何劳取”句,则其写作时间可能是在镇压了虔州和吉州两地的起义群众之后,也可能是在追歼曹成所率领的那股游寇之后,也可能是在镇压杨幺所率领的湖湘地区起义群众的前后。虽难断言其确在何时,但总应写在绍兴二年至五年这一时间内,却是可以判定的。

另一首律诗的题目是《寄浮图慧海》,其全文为:

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 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

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 丁宁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

岳飞只有在绍兴六、七两年内,为了守母丧,以及为了接管刘光世的军队事而与张浚发生嫌怨,曾先后两次在庐山住了较长的时日,估计他与浮图慧海的相识相熟,也应在此时期内。因此,这首七言律诗的写作时间,最早应在绍兴七年他又回到鄂州军营之后,最晚应在绍兴十年进军中原去抗击女真铁骑的稍前或稍后。

以上引录的几首诗和几篇题记,其内容所表达的,全都是岳飞的忠君爱国(此 “国”字只指宋政权,非指 “中国”)思想,全都可以证明,他随时随地都是念念不忘报君父之仇、雪国家之耻的:他讨平了流窜湖南的军贼曹成,而却说他的志愿唯在于“扫清胡虏”,仅仅平定了“蜂蚁之群,岂足为功”;他提兵镇压了虔吉二州的农民起义军,而却说他只是志在“斩除顽恶(按指女真入侵者)还车驾”;他既一再说要“ 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又一再表示“必期清塞水”,“直欲镇边圻”,“功业要刊燕石上”,“金酋席卷尽擒归”。上边引录的这几首诗和几篇题记当中的这些语句,按其意境和感情来说,和《满江红》词可以说是完全属于“无差别境界”的。把这样一些语句加以洗炼,并使用虚实并举的手法,重新排列组合一番,用长短句的体裁并写出来,岂不正就是那首《满江红》吗?

《题翠岩寺》诗中的“功名直欲镇边圻”句,和《寄浮图慧海》诗中的“功业要刊燕石上”句,所表达的志趣,粗看来似与《满江红》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句意不相符合,实则也并不然。前两句所表达的是他的愿望,及至已经得到了节度使等类的很高的官衔之后,再与夙志稍加对照,便感到这功名并非因“镇边圻”而得,而这“功业”也更远远不能刊刻在燕然山上,当然他就要视同“尘与土& rdquo;了。

基于上述种种,我认为,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可以作出判断说,谱写这首《满江红》歌词的,和写作上引那些《题记》与那些诗篇的,正是同一个人,即南宋名将岳飞。—霍枯燥 2007年5月12日 (六) 11:18 (UTC)

说明

有些转来的内容和原创的内容,在相应可靠来源未收集全之前,放入talk页以便以后调用,能加入可靠来源的内容,经过改写后会进入文章的正文。本人在wikisource就有如此利用talk页进行编辑帮助的习惯,因为页面非常容易对应。有用户认为可能不妥,这个可以讨论一下。如果consensus说这样不行,那就不行。否则本人还不想改变习惯。--霍枯燥 2007年5月27日 (日) 05:23 (UTC)

这篇是小说还是维基文章?

某人talk 2007年7月24日 (二) 05:52 (UTC)

“生平”一段的本段说明已经说过:“有关岳飞生平的参考文献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简称《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简称《会编》。对于岳飞家族后人岳珂等自己编写的稗史《鄂国金佗稡编》、《鄂国金佗续编》,卷一发自宋高宗的《高宗手诏》和报送宋廷批阅的各捷奏、札子、乞状不可伪造,否则在出版的当时被核对有误就是蒙骗宋孝宗的欺君之罪,这些在本条目被认为是客观可查证的;其他有争议的岳珂书写内容,除非有第三方来源证实,本段一般不采用。小说《说岳全传》本段不加参考。”--霍枯燥 2007年7月24日 (二) 21:59 (UTC)

首段内容

作为历史人物,首段理应介绍其主要作为、事迹;同时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被迫害致死的人物之一,其死亡也应该做出概括。岳飞的死因归结为统治者的猜忌等等恐怕没有问题,不论是指赵构或者秦桧。而且因为不可查证性和历来争议,现在行文也没有指明这种猜忌的时间跨度、原因等等,我认为可以作为首段的客观概括介绍。—Msuker 2007年9月29日 (六) 07:42 (UTC)

十二道金牌

古时战场为保证命令传达,同一诏令重复发多道金牌是较平常的事。十二道金牌“十二”之数目,有学者认为可能有夸大之嫌,我在前面加上“据说”。


南宋初年淮南东路一带地图不见了

条目内“南宋初年淮南东路一带地图”的LINK已经失效了,能否把该图直接贴在WIKI上就好呢?用外部链接必需考虑到是否有因为租用空间到期或者该空间无法使用使的后续的图档无法读取,把他放在WIKI内不是比较方便吗?

能否把该张图给弄回来呢?dL (留言) 2008年10月14日 (二) 19:52 (UTC)

关于岳飞赐死问题?

岳飞是被赵构直接下旨赐死的,还是在高宗的默认下秦就下手了?

争议段落观点出处是否要“够分量”一点

《帝国政界往事》《中国人的历史误读》《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岳飞》这些是近几年出的,作者不是专业历史研究者,观点也不是首提,比如“迎还二帝”之说至少文征明已说过,比《中国人的历史误读》早500年。《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岳飞》似乎是个网贴,非出版物。以这几个出处作为争议段落主体似乎不够分量。2015年6月22日 (一) 07:55 (UTC)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岳飞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8月16日 (三) 01:42 (UTC)

Infobox East Asian加注日文、韩朝、越南?

为何条目要有此等语文?岳飞与日本、韩朝、越南有关? 要加就加广韵反切,以仿宋人发音,及加金人语文。 ——CommInt'l留言2018年6月15日 (五) 19:11 (UTC)

请岳飞走下神坛说得很好

请岳飞走下神坛说得很好,这个条目将来我会大改,汪伯彦黄潜善“奸臣”说都是瞎扯,建炎绍兴原始史料在《皇朝中兴纪事本末》,目前我粗看了这本书,对岳飞不太有利。Subaguang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11:06 (UTC)

宗泽真相

《中兴小历》作宗泽进军都城,意为宗泽解救开封,《皇朝中兴纪事本末》作宗泽进军东平,即宗泽跟赵构一起跑到山东去了,没有参与开封解围,《皇朝中兴纪事本末》正确,中国历史就是这样的,改一个词,全变了。Subaguang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11:11 (UTC)

汪伯彦如果是奸臣,那谁是忠臣?

汪伯彦、黄潜善,可能实力不足,有自保心理,能力也不是很强,但是在认清李纲坑蒙拐骗、任人唯亲、贪污腐败方面,还是很清醒的,要不是汪伯彦及时阻止赵构去金军大营,哪还有赵构的事。Subaguang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11:1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