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岳飛/存檔1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合併自Talk:岳飛

好像文言文哦!--Samuel 01:00 2003年11月15日 (UTC)

金史裏面的的樣子:[1]。不適合現代百科全書。--Menchi 02:21 2003年11月15日 (UTC)
你把它們翻譯吧,我是抄抄改改而成的。不過"岳飛少年時代"是古文,不怕犯版權!Wshun 05:45 2003年11月15日 (UTC)
我還是不太習慣文言文……。--Samuel 11:39 2003年11月15日 (UTC)

連課文也放進百科全書,有點過份哦... -- 石添小草 07:34 2003年11月17日 (UTC)

Wikipedia:刪除投票#11月14日討論.--Menchi 07:40 2003年11月17日 (UTC)
我也覺得有些過份,可能我太懷念香港中學時代罷!讓我想一想怎麼改寫...Wshun 19:19 2003年11月17日 (UTC)
還好你沒有背了錯體版... :-D -- 石添小草 01:37 2003年11月18日 (UTC)

1

Can anyone rewrite it in a more neutral point of view? --Johna 13:10 2004年4月27日 (UTC)

2

岳飛的生平在那裏? 不能只談文學上的岳飛啊! Wshun 02:07 2004年12月2日 (UTC)

3

八百破萬五?這個是真的還是假的?滿江紅應該就是岳飛寫的吧?有哪個人知道得詳細些,重寫一遍,這可是民族英雄!Speedneeder 01:30 2005年3月11日 (UTC)

可以補充大鵬鳥的信息

可以補充大鵬鳥的信息--用心閣(對話頁)Wikimania 2005! 07:15 2005年4月26日 (UTC)

岳飛請走下神壇

流行的岳飛標準答案:中華民族的族魂,「忠義孝仁」,擊敗金人,保衛國家,對朝廷、對皇帝忠心耿耿;對母親十分孝順;對士兵愛護有加,賞罰分明。 「岳家軍」,不僅戰鬥力非凡,而且紀律嚴明。

但是,真相呢?上面那些有的是真的,但更多的是誇張歪曲出來的。朝廷誇張他是為了統治的需要,岳飛的子孫狂捧況吹,更是情有可原。中國歷史的假的東西太多了。再比如關羽一個心胸狹隘破壞蜀吳聯盟的人,卻成了聖人,等等.


岳飛也不是什麼百戰百勝,如《金史.王伯龍傳》中就記載「軍渡採石,擊敗岳飛、劉立、路尚等兵,獲芻糧數百萬計。」。《金史.完顏昂傳》也記載「宋將岳飛以兵十萬,號稱百萬,來攻東平。東平有兵五千,倉卒出御之。時桑柘方茂,昂使多張旗幟於林間,以為疑兵,自以精兵陣於前。飛不敢動,相持數日而退。」「昂舉兵以為聲援,飛乃退」。《金史.仆散渾坦傳》記載「天眷二年,與宋岳飛相拒。渾坦領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敗宋護糧餉軍七百餘人,多所俘獲。」。《金史.完顏宗秀傳》記載「宗弼復取河南,宗秀與海陵俱赴軍前任使。宋將岳飛軍於亳、宿之間,宗秀率步騎三千扼其衝要,遂與諸軍逆擊敗之。」

而《宋史》站在宋的立場,就一味吹噓宋軍的戰績,敗仗隱而不提,這都是中國史家的通病。 另外,史書上動不動就說岳家軍殺敵「數千數萬」,甚至如上文提到的「以五百騎兵破金兵十萬」的胡編,除了上面澄清了的偽造之外,其實這裏面還有一個偷換概念的問題,實際上,岳家軍在大部分戰鬥中所殲滅的敵人,並不是真正的女真「金兵」,而只是「偽齊」政權的「偽軍」,以及被金兵抓壯丁來的「簽軍」,這種「簽軍」,只是作為一次性使用的炮灰性質的部隊,用來在交戰時擋在前面消耗對方的箭石,是從漢人老百姓中抓來的壯丁,蒙古人後來也經常使用這種手段。甚至很多都不算是軍隊,連「簽軍」的名義都沒有,所謂岳家軍的赫赫戰功很多就是靠殺這些沒有什麼戰鬥力的本民族的「簽軍」和「偽軍」建立起來的。大家應該記得,當時「金兵」中有人稱岳飛為「岳爺爺」,這些人就是「金軍」中的漢人「偽軍」「簽軍」部隊,這是當時漢人的口語。從情理上來說,女真金人也根本不可能去稱呼異族敵人而且是自己手下敗將為「爺爺」。

還有,岳飛的軍隊也劫掠百姓,見諸於很多史料。如陳亮的《中興遺傳》就有記載。《三朝北盟匯編》也記載:岳飛部將韓順夫攻討曹成時「輒紮營解甲,以所擄婦人佐酒」,結果大意之下吃了敗仗,岳飛大怒之下「盡誅其親隨兵」。

還有岳飛所謂的《滿江紅》一詞,也是明代人偽作,寫作年代不早於明代中葉,此事史學界早有定論。該詞從未出現於宋元人的任何著述中,即使是岳飛子孫收錄的家集裏,也沒有收錄,連相關記載也沒有,一直到了明代才突然出現在徐階所編的《岳武穆遺文》,是根據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岳墳詞碑收入的,且趙寬碑記中提及的岳飛另一首詩《送紫岩張先生北伐》經明人考證也是偽作。詞中「踏破賀蘭山闕」就是一個破綻。賀蘭山不同於前人泛稱邊塞的「玉門」、「天山」之類,其入於史書,始於北宋。唐宋人以賀蘭山入詩,都是實指,賀蘭山在今內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時屬西夏,並非金國土地,而金國黃龍府,在今吉林省境內。岳飛不可能以在西夏境內的「賀蘭山」來比喻攻打金國黃龍府的志願,這是牛頭不對馬嘴。實際上是,明代北方韃靼族常取道賀蘭山入侵甘、涼一帶,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將王越曾在賀蘭山抗擊韃靼,打了一個勝仗,因此,有學者推測「踏破賀蘭山闕」是王越或者王越手下文人所作歌頌勝利的詩詞。(——這段是我直接摘錄自網上資料,只稍做修改)

還有,岳飛的性格也不是象大家想像的那樣和藹可親,他的舅舅就是被他親手殺掉的,而且是親手挖出心臟。雖說是他舅舅作亂在前,但是這手段也太狠了一點。另據《三朝北盟匯編》記載「先是飛在洪州,與江南兵馬鈐轄趙秉淵飲,大醉,擊秉淵幾死」,和別人喝酒,喝醉了就打人,差點打死,可見脾氣很暴躁。

岳飛對下屬也很苛刻刑峻,他的一個幕僚出於好心為他向上表功,他為了刻意顯示自己「無私」,就找藉口把別人打了五百鞭子。他手下的士兵僅僅因為買東西粗心地多找回了幾文錢,就被他小題大做斬了首,這種借別人腦袋來樹立自己權威的作法跟曹操的借糧官的人頭來穩定人心和割發代首的陰謀手段是性質完全一樣的。

岳飛手下部將傅慶,想去投奔南宋另一支軍隊的首領劉光世,岳飛知道後就殺了傅慶。

岳飛跟同為抗金力量的友軍也經常火併,如劉涇,與岳飛同為統制,有人向岳飛告發,說劉涇陰謀吞併岳飛的軍隊。岳飛先下手為強,殺了劉涇,吞併了它的軍隊。

其實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岳飛為了擴充實力是有點不擇手段的,岳飛以及他的「岳家軍」是很帶有點軍閥性質的,他的「岳家軍」相當於是一隻私家軍隊,如果任由他的勢力坐大,很難說他不會演變成唐代的藩鎮割據,這也是他受到趙構猜忌,導致被殺的重要原因。


岳飛背後刺的真是「精忠報國」嗎? 南宋抗金英雄岳飛背刺「盡忠報國」四字,昭示愛國心跡,歷來為人稱道。但是岳飛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沒有詳細記載,民間流傳有多種版本,一種說法是岳母刺字,激勵岳飛報效國家。也有人考證說,岳飛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究竟從何而來,歷史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岳飛背上刺有「盡忠報國」,歷史上確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勵兒子上戰場 的意願,但不是岳母親手所刺。

《宋史·岳飛傳》有記載,當岳飛入獄之初,秦檜等密議讓何鑄審訊。岳飛義正詞嚴,力陳抗金軍功,愛國何罪之有?並當着何鑄面「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里」。浩然正氣,令何鑄汗顏詞窮。

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游彪認為,岳飛的母親姚氏是一個農家婦女,識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親手在岳飛背上刺上「盡忠報國」四個字。但極有可能的是,他母親為了鼓勵他放心去戰場打仗,請人在岳飛背上刺的。

-宋代實行募兵制,為了加強對士兵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刺字為兵」

關於岳飛背部刺字還有一種說法,岳飛久懷報國之志,曾三次從軍抗金殺敵。他於宣和四年(1122年)19歲時第一次應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約是此時所為,因為北宋末年「刺字為兵」的制度仍在貫徹執行。所以岳飛在背部刺上「盡忠報國」四字明志。

游彪教授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通過分析宋代的兵制,可以推斷岳飛背上的字不是因為他當兵才刺的。

兩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國家正規軍完全靠募兵的時代。漢唐和元明清都是實行徵兵制,所謂徵兵就是一種兵役,只要是國家的公民,都要被強行服兵役。

兩宋的募兵制則是國家從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國家出錢僱傭他們。所以宋代的軍隊都是國家花錢養的僱傭兵,人員來源比較複雜,遊民、饑民和犯過法的人都可以應募入伍,這就加大了管理的難度。

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為了加強對軍隊的管理和控制,「刺字為兵」就成為了一種規範運作的制度,只要是應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為標記。趙匡胤認為應該把兵和民分開,兵民分開控制,有利於國家的穩定,有利於皇帝的統治。南宋人牛弁《曲洧舊聞》也說:「藝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刺字以為兵。」據古書零星記載,一般是取「松煙墨」,入管針(類似於管狀針頭)畫字於身,直刺肌膚,塗以藥酒即成

4

爾曹身與名具滅,不費江河萬古流

駁所謂《岳飛請走下神壇》的神壇作風

岳飛生於1103年,死於1141年農歷最後一天。

大事記:

1122年,19歲(虛歲20)從軍。不久父親病逝回家守喪。

1124年,21歲再次從軍,不久所在軍隊解散回鄉。

1126年,23歲第三次從軍,後歸康王趙構的河北兵馬大元帥府。

1127年靖康之難。在張俊手下任稗將,後上書朝廷要求北伐,被奸臣黃潛善汪伯彥革除軍籍。北上入張所軍中第四次從軍。張所被黃潛善貶謫,岳飛離開王彥,轉投開封宗澤

1128年,宗澤死,杜充繼任。杜充丟了宋朝2/5的土地。

1129年,隨杜充南下建康(今南京)。杜充不戰而投降完顏宗弼(兀朮)。岳飛成為游擊。

1130年,重新成為張俊手下正規軍,收復建康,大敗完顏宗弼,斬殺女真戰士首級三千餘(當時女真戰士總數不會超過四萬)。後任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這才成立岳家軍,當時的軍號是「神武右副軍」,一萬多兵馬,此前岳飛沒有自己統帥的部隊。

1131年,將李成打出江南逃到偽齊劉豫手下(功勞算在頂頭上司張俊的頭上,張俊不打仗就成了抗金名將)。

1133年,剿滅曹成,收服其部將楊再興。岳家軍完全獨立直接受命於朝廷,發展到二萬多人。南宋襄陽知府李橫北伐但被完顏宗弼的重鎧拐子馬擊潰,年底敗潰到長江一線。

1134年,岳家軍發展到三萬五千人,第一次北伐收復原來李橫丟失的襄陽六郡。

1135年,用3個月的時間剿滅了其他南宋部隊剿了四年越剿越強的楊么。收編楊么的人馬,岳家軍兵力發展到十萬人。

1136年,第二次北伐收復陝西南部,獲偽齊一萬匹戰馬;第三次北伐獲偽齊三千匹戰馬;成立背嵬精銳騎兵八千人。

1137年,偽齊被金國廢除。秦檜完顏昌議和。

1139年,金國主戰的完顏宗弼於1139年殺主和的完顏昌。

1140年春,完顏宗弼撕毀和議伐宋,先後被帶兵北上的劉錡的八字軍大敗於順昌、被第四次北伐的岳家軍大敗於郾城穎昌。完顏宗弼的女真軍在小商河之戰和穎昌之戰,被背嵬騎兵殺死萬夫長三人,千夫長數十人,百夫長和五十夫長數百人;朱仙鎮之戰女真軍不知去向,十萬偽軍被五百背嵬騎兵擊潰。完顏宗弼逃出開封北歸。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

1141年春,完顏宗弼避開長江中游的岳家軍,南攻張俊一軍主防的淮南西路,在柘皋被劉錡、楊沂中和張俊手下王德大敗;但張俊隨即為搶功而調走劉錡,完顏宗弼在濠州大敗楊沂中一軍和張俊一軍,和淮南東路的韓世忠軍對峙,不久就在岳家軍趕到之前膽怯退兵北上。

1142年,宋高宗趙構和秦檜為迎回趙構生母韋賢妃(靖康之難中被擄到北方,當時在五國城,在現哈爾濱市依蘭縣),接受完顏宗弼的議和先決條件,殺岳飛,剝奪劉錡、韓世忠、楊沂中、張俊軍權,順利簽訂了極有爭議的《紹興和議》,迎回韋氏。從此到1161年海陵王完顏亮伐宋,宋金不再有大戰。

第一,《金史.王伯龍傳》中就記載「軍渡採石,擊敗岳飛、劉立、路尚等兵,獲芻糧數百萬計。」。這是1128年冬天的事,是杜充的責任,渡口在馬家渡,也不在采石磯(金兵渡采石磯向來大敗,後來1161年完顏亮南侵,在采石之戰虞允文大敗)。岳飛當時還是杜充手下,沒有自己的軍隊。岳飛的岳家軍還在天上飛,沒在地上實現。

第二,《金史.仆散渾坦傳》記載「天眷二年,與宋岳飛相拒。渾坦領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敗宋護糧餉軍七百餘人,多所俘獲」。金熙宗天眷二年是1140年,此時岳飛第四次北伐已經從武昌打到離黃河不遠的開封朱仙鎮,鄢陵就在開封不遠的地方,明時屬開封府,岳飛的後軍糧草都到了這個地方,前軍已經到了朱仙鎮。(開封向南——朱仙鎮——尉氏縣——鄢陵縣—— 上蔡縣——汝寧府——真陽縣——羅山縣)金國女真軍號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結果1140年的《金史》上,除了這個60個騎兵劫了一個700人的糧草後勤部隊的戰例,一個也沒有了。就這點戰績,還有臉說?打個比方,就是和2004年伊拉克劫了女兵林奇所在的後勤部隊大事宣揚是一回事,前線呢?金國已經一敗塗地。

第三,《金史.完顏昂傳》記載「宋將岳飛以兵十萬,號稱百萬,來攻東平。東平有兵五千,倉卒出御之。時桑柘方茂,昂使多張旗幟於林間,以為疑兵,自以精兵陣於前。飛不敢動,相持數日而退。」「昂舉兵以為聲援,飛乃退」。這算什麼?完顏昂殺了一個岳家軍的士兵了嗎?小心斥堠是名將的共同特點。岳飛以諸葛亮為偶像,《出師表》的岳飛手跡還在,諸葛亮用兵謹慎。岳飛和後世的左宗棠都學的很到家,沒有把握的仗是不打的。(另,歷史上的真正的諸葛亮沒搞過「空城計」,這玩意兒不消滅敵人,自衛可以考慮,贏得戰爭不靠這個)

看看亳州、宿州和岳家軍有多遠

第四,《金史.完顏宗秀傳》記載「宗弼復取河南,宗秀與海陵俱赴軍前任使。宋將岳飛軍於亳、宿之間,宗秀率步騎三千扼其衝要,遂與諸軍逆擊敗之」。這是金史亂寫,將張俊寫成岳飛。亳州宿州(今安徽北部同名城市)在開封的正東面,是張俊的戰力極差的「自在軍」的防區,岳家軍在武昌方向,和亳州、宿州這兩個地方還隔着一個順昌的劉錡的「八字軍」,完顏宗弼在順昌(今安徽阜陽)就被劉錡的「八字軍」擊敗,1140年岳家軍根本就沒有到過亳州、宿州,因為根本沒有這個必要

第五,1137年偽齊就被廢了,岳飛的前三次北伐是針對偽齊軍的,但1140年的第四次北伐是針對完顏宗弼的主力女真軍的。這時岳家軍對付的,是比其它任何南宋軍隊都多的女真部隊。相反,除劉錡的順昌之戰以外,其他南宋將領殺的才是以偽軍為主的部隊,比如張俊劉光世,從來不敢和女真部隊交鋒,只敢殺偽齊軍和河北簽軍。

宋金戰爭 (1125-1141)

第六,所謂《滿江紅》是明人偽作一說,其實也是閣下之流捕風捉影,根本沒有實際的反證。哦,岳珂沒收錄,岳珂沒收錄就是偽作?你似乎結論下得也太快了吧?岳珂出書是給宋孝宗等人看的,為岳飛平反。收入《滿江紅》這樣激烈的東西未必有好處,岳珂為什麼一定要收錄?

能寫出《滿江紅》這首詞的人,氣魄絕對不小,非一般掉書袋的書生可為。基本上除岳飛,辛棄疾這樣的英豪之外,外人仿冒起來不像。宋史專家王曾瑜,鄧廣銘曾考證過,《滿江紅》確實是岳飛所作,但時間可能不確定,基本上是岳飛的岳家軍已經到達十萬人規模後所作。

第七,韓順夫一事是韓大意酗酒和女人作樂,被楊再興(當時還是曹成部下,是岳家軍的敵人)攻入殺死,其親兵沒保護好首長,應該受到處罰。

第八,岳飛舅舅姚某、傅慶都是該殺之人----姚某借岳飛的影響為非作歹,被岳飛多次警告,於是起邪心要殺岳飛,射箭射在岳飛的馬鞍上,差點要了岳飛的命;傅慶承州之戰沒有軍功,卻在岳飛頒賞承州戰功給王貴時當着全軍的面大鬧,當眾逼岳飛要給他獎賞,碰到岳飛治軍之嚴,這就是找死,怪不得別人。換了你治軍也一樣,否則以後就不要帶這支軍隊了。

第九,趙秉淵一事是岳飛28歲時,岳趙二人酒後失態打了起來。但以後岳飛為此事戒酒,滴酒不沾,朱仙鎮大捷後岳飛說「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這裏面是有深層含義的,就是說打下黃龍府,就不戒酒了。這時的岳飛,已經38歲了。

第十,劉經一事是1129年末1130年初金兀朮攻過長江,南宋一片混亂,宋高宗逃到海上躲了幾個月,軍隊因為吃飯問題解決不了,大量成為土匪,就連岳飛也都成了游擊隊。劉經當時替岳飛守一家老小,被王萬密報要變成土匪殺岳飛一家老小,劉經是被岳飛的部將姚政殺死的,當時岳飛還未能趕回。岳飛趕回後也沒責怪姚政,判斷應該是劉經有問題,否則如果是姚政人品有問題的話,以後會被岳飛猜忌而無法重用,但姚政以後做到張憲的副手,沒有什麼問題。--霍枯燥 2007年5月12日 (六) 11:19 (UTC)

關於郾城之戰和穎昌之戰

穎昌之戰金國騎兵被殺的人數,我認為應該說成「至少500人」,但論證是不是5000人卻並無必要。

在穎昌和王貴的背嵬騎兵搏命而被擊斃的500金國騎兵是兀朮貼身的女真親軍,裏面有兀朮婿,是精銳部隊。(《宋史·岳飛傳》「殺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兀朮遁去。」)

我們知道金國純女真部隊的人數不多,大多是契丹人,奚人,渤海人和漢人的簽軍湊數。金國純女真騎兵的人數,《金史·太祖本紀》記載:收國元年前的陰曆十一月(陽曆已到1115年),『俄與敵遇於出河店,會大風起,塵埃蔽天,乘風勢擊之,遼兵潰。逐至斡論濼,殺獲首虜及車馬甲兵珍玩不可勝計,遍賜官屬將士,燕犒彌日。遼人嘗言女直兵若滿萬則不可敵,至是始滿萬雲。』

1140年的純女真騎兵也就是1115年時金太祖這一萬騎兵的兒子,就算女真人生養得快,25年每人都馬不停蹄養出兩兒子,也就二萬純女真騎兵吧(從概率上講,還得養兩個女兒,但這是養不出騎兵來的。25年養大四個子女,已經很誇張了,即使後面又養三兒子四兒子,但這時還來不及長大)。按平常情況講,純女真騎兵在一萬五千到兩萬之間比較合理。

這就說明,郾城之戰,就是金宋雙方的絕對主力之間的世紀大碰撞。因為我們知道郾城那15000「拐子馬」肯定是女真主力騎兵。《三朝北盟會編》:『方其接戰時,酈瓊、孔彥舟、趙提刀等皆單騎列於陣外。有河北簽軍告官軍曰:「我輩元是左護軍,本無鬥志。所可殺者,止是兩拐子馬。」』,《宋史·劉錡傳》:「敵又以鐵騎分左右翼,號『拐子馬』,皆女真為之,號『長勝軍』,專以攻堅,戰酣然後用之。」。 就是說,兀朮已經把各路金軍精銳都調往郾城要擊敗岳家軍,全部家底都押進去了豪賭。結果輸了。

兀朮再在穎昌反擊,沒轍了,只能用包括自己女婿在內的貼身女真親軍了,結果還是大敗,這回可真是沒本錢了。汴京他不想守而北逃,不是空穴來風,因為「拐子馬」被擊潰後收拾的殘兵敗將需要時間,最精銳的500親軍又沒了(這一死就是20000人里最強的1/40沒了),兀朮哪裏消耗得起這種打法。而且打上幾天的敗仗,也無士氣可言,先跑回家收拾一下軍隊才能重新開戰。

《金史.仆散渾坦傳》記載「天眷二年,與宋岳飛相拒。渾坦領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敗宋護糧餉軍七百餘人,多所俘獲。」。鄢陵就在開封不遠的地方,明時屬開封府,岳飛的後軍糧草都到了這個地方,前軍已經到了朱仙鎮。

开封向南——朱仙镇——尉氏县——鄢陵县——上蔡县——汝宁府——真阳县——罗山县

以上是為網上討論寫的一點意見,留作備份。--霍枯燥 08:38 2007年3月18日 (UTC)

金國萬夫長(忒母孛堇)、千夫長(猛安孛堇)、百夫長(謀克孛堇)、五十夫長(蒲輦孛堇)是女真為主的高級軍官。 女真軍,如「鐵浮圖」軍、左右「拐子馬」軍,必然是女真人當長官(「孛堇」即女真語中「長官」的意思。)。契丹軍奚軍漢軍,才有契丹人奚人漢人高級軍官,但女真人也當長官管理。

我個人認為金國女真部落的主力騎兵(全部人數估計在兩萬左右,調到郾城攻擊岳家軍當時的總部,想一擊消滅岳家軍的是兀朮南征軍中全部15000女真拐子馬)在郾城這場世紀大決戰中被打散。 然後兀朮不得不用當時尚未傷到筋骨的高級女真騎兵(就是級別在五十夫長/蒲輦孛堇以上的高級軍官團)來打仗,所以緊接着的小商河戰役和穎昌戰役,有大量五十夫長/蒲輦孛堇以上的高級女真軍官陣亡,萬夫長和千夫長被殺後被岳家軍拿到物證報捷的就不下十人。

這個五十夫長/蒲輦孛堇以上的高級女真軍官團的數量應該在千人的規模,遠在郾城的15000女真拐子馬的數量之下,要小一個數量級。

小商河戰役和穎昌戰役的其他金兵號稱多少多少萬,那是其他民族的簽軍在湊數,沒有多少戰鬥力,是屬於樹倒猢猻散的一幫朋友。因此,和這個千人規模的高級女真軍官團對陣,小商河戰役的300岳家軍,人數少了點全部戰死,但殺了不少高級女真軍官;穎昌戰役800背嵬軍,大致打個平手,穎昌城中的5000岳家軍加入戰鬥,立刻取勝。—霍枯燥 05:19 2007年4月7日 (UTC)

所謂朱仙鎮大捷,有的史書根本沒有記錄,有的則記錄金兵一觸即潰,可以認為是兀朮一方連高級軍官團都被打散了,拿不出手了,完全驅趕其他民族的簽軍在朱仙鎮湊數打仗,這是不可以一戰的。—霍枯燥 05:26 2007年4月7日 (UTC)

兵貴神速,岳家軍和其他宋軍的主要區別還是騎兵比較精銳,機動性和戰力都和金國女真騎兵同樣好。

1126年女真以不到十萬的部隊(其中只有大概一萬五千到二萬女真騎兵)打北宋援太原的幾十萬援軍,和其後代奴爾哈齊以3萬左右女真騎兵的打薩爾滸的十多萬明軍(號稱四十萬),幾乎一模一樣。 訣竅就是靠軍隊迂迴調動,局部形成優勢兵力,對漢人的步兵各個擊破(种師中的西軍中最精銳的三萬秦鳯軍,就是這樣被五萬金兵生生吞掉,种師中被女真騎兵陣斬),然後利用騎兵的機動性馬上調到另一地點形成局部優勢兵力,宋朝的步兵對此根本沒對策。靖康之難隆興北伐開禧北伐都是死在這一點上,根本無法可想。

宋朝的步兵,運氣好一點,能像劉錡,韓世忠,畢再遇這些優秀步兵將領那樣全身而退的就很了不起了;運氣不好的步兵,送到王𤫉童貫這些蠢貨的軍里,那就死定了。而南宋的人一個個地都很能寫能吹,不交幾千幾萬傷亡的學費,根本搞不清誰能打誰不能打,為此交學費冤死的壯丁,不知道有多少?等搞清楚岳飛,劉錡,韓世忠,畢再遇是真正的將領,南宋又不用了,殺的殺,廢的廢。

岳飛的騎兵,比其他任何宋軍將領的步兵都好使的多。舉個例子,郾城之戰,岳雲還在郾城大戰金軍。然後岳飛判斷金兀朮可能會攻穎昌,馬上調岳雲和八百精銳背嵬騎兵到穎昌支援王貴,果然正好用上。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即使在岳雲出戰的情況下,王貴在戰鬥最困難的時候都有些動搖想逃走,後來被岳雲勸止)。換了別的宋軍,就算主帥和岳飛一樣英明,作出正確的判斷知道金兀朮的主攻方向,但也根本沒有物理手段和金兀朮比腳力把岳雲送到達穎昌參戰。穎昌肯定是大敗,而不是大捷。—霍枯燥 08:11 2007年4月16日 (UTC)

關於岳飛三次從軍

上面有朋友也提到了「岳飛久懷報國之志,曾三次從軍抗金殺敵。」,如果有朋友有相關史料,請補充,謝謝!

--Fengerzh 15:35 2007年3月22日 (UTC)

挾韋氏以令趙構 (原創探討)

宋金史話——關於秦檜

  再來說說秦檜。

  現在大家都說殺死岳飛的幕後黑手肯定是趙構。不過趙構這個人並不是不敢承認錯誤的人,他簽署議和,從來就沒有讓秦檜做替罪羊,都是自己出來承認,就算是1155年秦檜死後,趙構還不止一次地告戒文武臣僚說,對金媾和,乃是出於他本人的決策。而他為陳東、歐陽澈平反,更是痛哭流涕,下罪己詔,不象那個死要面子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可趙構在位的時候一直沒有為岳飛平反,孝宗平反的時候趙構還是太上皇,也沒發表意見。說明趙構對岳飛的確很痛恨,但又懷着複雜的感情,而這一切貫穿在1141年前所有的政治軍事活動中。

  趙構殺死岳飛無庸置疑,但秦檜是否就是替罪羊?或者責任較少?這一段歷史一直撲朔迷離,宋史也許經過了粉飾,各種宋人筆記解釋都有偏差。這也是後人頭疼的地方。闡述歷史,我喜歡胡適的一句話,就是「大膽地設想,小心地求證」,必須有大量的史料作為後盾,而不是簡簡單單提出一些標新立異的觀點就能解決的。

  秦檜的所作所為,最讓人質疑的就是他的回歸,他年輕時候是個汪精衛的角色,很慷慨,不怕死。但後來投奔了撻懶,他們二人倒是很有些知己的味道(不恰當的比方,象魔教和衡山派的曲洋、劉正風);撻懶攻打南宋楚州,秦檜寫了一篇勸(楚州)降書,這倒是白紙黑字,賴不掉的。然後秦檜就開始南下了,全家老小一個不少,這讓人一直有個懷疑,秦檜到底是不是間諜?如果是間諜,那麼秦檜害死岳飛非常容易解釋。

  與秦檜同時代的朱勝非(苗劉之變的時候他是宰相),在他的《秀水閒居錄》提到:   「蓋檜自京城隨虜北去,為彼大酋撻辣郎君任用。虜騎渡江,與俱來,回至楚州,遣舟送歸。檜,王仲山婿也。仲山別業在濟南府,為取數千緡,贐其行。其後撻辣統兵犯淮甸,朝廷遣魏良臣、王倫奉使至其軍中,數問檜,且稱其賢。乃知檜之策出於虜意也。檜之初歸,自言殺虜人之監己者,奪舟來歸。然全家同舟,婢僕亦如故,人皆知其非逃歸也。」

  他們是同時代的人,事實上,秦檜回歸所說殺監逃回,根本無法自圓其說,肯定是個謊言。他的確是金人為了某種目的放回來的。是不是一定要秦檜賣國呢?這倒也很難說,過去士大夫把氣節看得比命重,金人並沒用怎麼勉強掠到北國的宋臣,也是對這點比較欽佩。撻懶是金國的鴿派,一直為契丹人的叛亂還有太行山等忠義軍而頭疼,他一直想把金國的內亂處理好,所以需要與南宋議和,而議和的最好方式是遣回有相似理念的北宋官員。秦檜過去以忠而顯,跟自己觀念相近,所以是最好人選。

  比秦檜晚三四十年的陸游,在其《老學庵筆記》中寫到:

  秦會之(檜)在山東,欲逃歸,舟楫已具,獨懼虜有告者,未敢決。適遇有相識稍厚者,以情告之。虜曰:『何不告監軍(完顏撻懶)?』會之對以不敢,虜曰:『不然,吾國人若一諾公,則身任其責,雖死不憾。若逃而歸,雖欲貸,不敢矣。』遂用其言,告監軍,監軍曰:『中丞果欲歸耶?吾契丹亦有逃歸者,多更被疑,安知公歸,南人以為忠也。公若果去,固不必顧我。』會之謝曰:『公若見諾,亦不必問某歸後禍福也。』監軍遂許之。

  這也是個非常生動的故事,有學者認為這和朱勝非的說法有衝突,我卻認為這是極好的補充,就是秦檜的確是被放回的,撻懶表現得很慷慨,很大方,其實他對秦檜很了解,知道秦檜的想法,只有議和才能凸顯他的價值。不失為一步妙棋。

  當然,1130年秦檜就回到南宋,剛開始被重用,但提出「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兩國論後很快就被罷免,也不是一帆風順。直到1137年撻懶主政,議和風大盛,秦檜才踏上最重要的舞台。

  雖然後來兀朮殺了撻懶,議和中斷,但又經過武力較量,兀朮沒討到便宜,但對南宋造成了很大的壓迫感,於是重新議和,最後在議和上撈了很大的好處。這與以秦檜為代表的一大批南歸宋臣的投降思想是分不開的,而趙構傾向議和,也是經歷長時間的過程和考量的,最終君臣達成思想的統一。

  議和既然成為了基本國策,那麼主戰派和武將受到打擊也是必然的。議和成則秦檜生,議和敗則秦檜完。所以秦檜必須千方百計地維護議和,打擊反對派。所以他具體操作的岳飛案件,以及最終殺岳飛。另外,兀朮以信件方式「必殺岳飛而議和成」(是給秦檜的,而不是給趙構),的確也是有很大影響力的。甚至很多史料也說明秦檜還有矯詔的問題(「名為詔獄,實非詔旨」),其實就是先斬後奏,當然趙構也是極恨岳飛,並未對此有什麼異議。文徵明說「區區一檜何能也」,鄧廣銘先生說「秦檜是元兇」,我都不太同意。以我的觀點,趙溝和秦檜都是殺岳飛的兇手,在這一點上他們沒有分歧,兩個人決策和措施互相交錯互相影響,各佔五五開。

  紹興議和達成的時候,金人還有一個附加條件,就是不能以無罪罷免宰相(秦檜),這個條件甚至讓趙構一生都感到威脅。但由於懼怕金人,無可奈何。秦檜死後,趙構曾對私下說:「從此我不用靴子裏藏匕首了」,秦檜時代權力之大,是超出我們想像的。

  所以秦檜與金國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我不認為他肯定是間諜。秦檜更像一個因議和而生的人物,是金國和最終決定投降條約的趙構達成一致的穿針引線的代表人物。其他秦檜主政的時候沒有什麼賣國行為。他的注意力都在打擊異己,鞏固自己的權力以及給農民加重稅上。從1141年到1161年的確是和平的二十年,金宋都開始埋頭搞建設,倒也風風火火。

  秦檜的品德的確是比較惡劣的,除了岳飛,他打擊異己,用了許多陰毒的手法,害死流放了許多官員,具體事例太多,史書上到處都是,這裏不贅述。就連秦檜的嫡系子孫(秦檜的兒子叫林一飛,是婢女所生;要做宰相的那個秦喜反而是他的養子),後來大多數都不姓秦,改成了「徐」姓,因為秦字頭上是三人,徐字左邊是雙人,上面還有一個人,下面都是個「禾」字,以示不忘本(王曾渝的考證)。這也說明連秦檜後人都慚愧「秦」姓,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秦檜所作所為的性質吧。(歷史上奸臣很多,後人改姓的還真不多)

  秦檜作了十九年宰相,開創了南宋的權相時代,幾乎就是後來的內閣制。南宋共產生了四個權相,秦檜、韓侂胄、史彌遠、賈似道,他們四個幾乎就是一部南宋史。

作者: 瑜玥 2005-12-11 15:24   回復此發言

為什麼大家好像把趙構的生母韋氏都忘了?

宋以孝道立國,太后的地位相當高,垂簾聽政是有幾回的。

趙構這個皇帝兒子,如果一直想迎回生母韋氏而隨時議和,是比較能說得通的。 紹興和議前金兀朮要求殺岳飛方可議和放回韋氏,趙構由此不擇手段地犧牲了岳飛。 岳飛死後3個月,韋氏即被放回南宋,金國人一反常態,這事辦得實在是太順利了。

「就算是1155年秦檜死後,趙構還不止一次地告戒文武臣僚說,對金媾和,乃是出於他本人的決策。」和韋氏回宋一對比,匹配。

「而他為陳東、歐陽澈平反,更是痛哭流涕,下罪己詔,不象那個死要面子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可趙構在位的時候一直沒有為岳飛平反,孝宗平反的時候趙構還是太上皇,也沒發表意見。說明趙構對岳飛的確很痛恨,但又懷着複雜的感情,而這一切貫穿在1141年前所有的政治軍事活動中。」和韋氏回宋一對比,匹配。

岳飛給趙構打了那麼多勝仗,趙構按道理說絕沒有恨他的理由(不然是神經有毛病)。「1137年撻懶主政,議和風大盛,秦檜才踏上最重要的舞台。」這是冬天的事情,開始議和之前的七月,趙構非但沒有殺岳飛之心,而且非常重視岳飛。《宋史》中趙構召見岳飛時說的都是好話:『帝答曰:「有臣如此,顧復何憂,進止之機,朕不中制。」又召至寢閣命之曰:「中興之事,一以委卿。」』。

為什麼1137年之後全變了?一個合理的猜測是金國議和以是否放韋氏回南宋為要挾。是謂「挾韋氏以令趙構」。趙構為一己的私利犧牲了整個國家的利益。趙構對岳飛的確很痛恨,是因為岳飛的狂飆突進,幾乎使韋氏回不來。「但又懷着複雜的感情,孝宗平反岳飛的時候趙構還是太上皇,也沒發表意見。」,這是因為孝宗平反岳飛的時候韋氏也早死了,趙構這小子要是得了這麼多年母子團聚的便宜還不讓步,那就不是人了。—霍枯燥 01:47 2007年4月3日 (UTC)

岳飛於紹興十一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被殺。按照當時信息的傳遞方式,南宋使節於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帶着正式照函從岳飛被殺的臨安(今杭州)去金國囚禁宋欽宗和趙構生母韋氏的五國城(今黑龍江哈爾濱市依蘭縣依蘭鎮五國城村)接人,光單向行程就差不多要當年四月才到,金國在紹興十二年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釋放韋氏。《宋史·高宗本紀》記,紹興十二年(1142年)夏四月丁卯(5月1日),「皇太后偕梓宮(徽宗靈柩) 發五國城,金遣完顏宗賢護送梓宮,高居安護送皇太后」。韋氏回到臨安已經是八月,證明這個單向路程耗時的估計是合理的,金國是一得到岳飛被殺的消息就馬上釋放了趙構生母韋氏,其配合默契程度令人驚訝。—霍枯燥 02:31 2007年4月8日 (UTC)

基本可以肯定趙構是為了和生母韋氏團聚而犧牲岳飛(原創)

宋史·后妃列傳·韋賢妃傳》:「建炎改元,(韋氏被趙構)遙尊為宣和皇后。」

紹興七年(1137年),趙構生父宋徽宗的死訊傳到南宋。『徽宗及鄭皇后崩聞至,帝號慟,諭輔臣曰:「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思之不遑甯處,屈己請和,正為此耳。」(趙構號哭,對大臣說:「我母親年歲已經大了,我考慮到她老人家沒能呆在安寧的地方,於是委屈自己向金國求和,正是為了這事。」)翰林學士朱震引用唐德宗李适的事(唐德宗生母沈氏,原住於洛陽宮中,安史之亂中下落不明,德宗繼位後,遙尊沈氏為太后,並派人四處尋訪),請趙構遙尊韋氏為皇太后,趙構聽從。【《宋史·后妃列傳·韋賢妃傳》。】

宋高宗趙構是為了和自己生母韋氏團聚,通過秦檜這個前臺代理,滿足了金兀朮要殺岳飛才能議和的要求。

紹興十年(1140年),金軍的前幾個主帥完顏宗望完顏宗輔完顏宗翰已先後病故,完顏昌剛被完顏宗弼(兀朮)所殺,完顏宗弼成為唯一的金國軍隊總指揮,其所部是金國最精銳的部隊,卻先在開封正南(偏東)的順昌敗於劉錡所部的「八字軍」,再於開封西南的郾城穎昌,在金國女真精銳部隊所拿手的騎兵對陣中兩次敗於岳飛的岳家軍,只在開封東南面的淮西亳州宿州一帶戰勝了宋軍中最弱的張俊一軍,在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家軍前,金軍已被壓縮到開封東部和北部。

紹興十一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對南宋示好,將死去的宋徽宗追封為天水郡王,將在押的宋欽宗封為天水郡公。第一提高了級別,原來封徽宗為二品昏德公,追封為王升為一品,原來封欽宗為三品重昏侯,現封為公升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號中的污侮含義。第三是以趙姓天水族望之郡作為封號,以示尊重。同時,在宋軍中最強大的岳家軍根本未參戰的情況下,完顏宗弼的金國最精銳的部隊又在淮西柘皋先敗於張俊部下楊沂中劉錡的聯軍,後來雖然因為張俊搶功調走劉錡,完顏宗弼在濠州勝宋軍中最弱的張俊一軍,但由於韓世忠軍和岳家軍趕到,完顏宗弼不得不退軍北上。

至此,南宋可戰而不戰。為了徹底求和,四月下旬南宋朝廷解除了岳飛韓世忠劉錡楊沂中等大將的兵權,為《紹興和議》做好了準備。十月,南宋派魏良臣赴金,提出要議和。

十一月,金國派蕭毅、邢具瞻為審議使,隨魏良臣回南宋,提出議和條件。此時趙構生母韋氏托人將一封信送到趙構手裏。『洪皓在燕,求得(韋)后書,遣李微持歸。帝大喜曰:「遣使百輩,不如一書。」遂加(李)微官。金人遣蕭毅、邢具瞻來議和,帝曰:「朕有天下,而養不及親。徽宗無及矣!今立誓信,當明言歸我(韋)太后,朕不恥和。不然,朕不憚用兵。」(「我擁有天下,但卻不能贍養親人,我父親徽宗已經死了!現在我發誓,我要公開要求金國歸還我母親韋太后,我不以議和為恥。不然的話,我不怕向金國用兵!」)(蕭)毅等還,帝又語之曰:「(韋)太后果還,自當謹守誓約。如其未也,雖有誓約,徒為虛文。」』如果我母親韋太后果然能回南宋,自當謹守我們訂的和議誓約。如果回不來,有和議誓約也是一紙空文。」)【《宋史·后妃列傳·韋賢妃傳》。】 當月,《紹興和議》最後的書面內容即達成。

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於臨安(今杭州),據《宋史》載這是為了滿足完顏宗弼為《紹興和議》所設的前提以防止岳飛的十萬岳家軍攻入黃河以北。【《宋史·岳飛傳》:『兀朮遺檜書曰:「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

至此,趙構和秦檜以稱臣賠款,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為代價,簽定紹興和議。宋金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趙構也於殺死岳飛後立刻成功地迎回生母韋氏。《宋史·高宗本紀》記載:紹興十二年(1142年)夏四月丁卯(5月1日),「(韋)皇太后偕梓宮(徽宗靈柩) 發五國城,金遣完顏宗賢護送梓宮,高居安護送皇太后」。按照當時信息的傳遞方式,岳飛於紹興十一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被殺,南宋使節立刻於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帶着正式照函從岳飛被殺的臨安(今杭州)去金國囚禁宋欽宗和韋氏的五國城(今黑龍江哈爾濱市依蘭縣依蘭鎮五國城村)接人,韋氏四月丁卯(5月1日)即啟程回宋,八月壬午(9月13日),韋氏到達宋都臨安。從正月初一到八月壬午,除了用時在行程腳力上,沒有明顯的拖延。

因此,高宗置一己私利於國家安全之上,殺岳飛而促成紹興和議以迎回生母韋氏的選擇是很明顯的。值得一提的是,紹興七年(1137年)開始議和之前,宋高宗非但沒有殺岳飛之心,而且非常重視岳飛。《宋史》:『帝答曰:「有臣如此,顧復何憂,進止之機,朕不中制。」又召至寢閣命之曰:「中興之事,一以委卿。」』。宋高宗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突然的轉變,由於岳飛在1137年和1141年之間的政治立場無明顯改變,原因主要就在高宗自己身上了。而1161年《紹興和議》被金海陵王完顏亮撕毀後,高宗也於第二年退位為太上皇,宋孝宗上台後馬上為岳飛平反,高宗卻沒發表任何意見,既不支持,也不阻撓。岳飛的命運,可以說是被韋氏作為人質趙構急忙要簽下的這個《紹興和議》之產生所毀滅,又為《紹興和議》之毀滅所昭雪。—霍枯燥 2007年5月3日 (四) 10:17 (UTC)

關於「鐵浮圖」、「拐子馬」

浮圖,即佛教里「塔」的意思。金國貴族不少信佛教,比如金兀朮的偶像、其二哥完顏宗望。將「鐵塔」稱為「鐵浮圖」。宋軍的弓箭技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鐵浮圖」軍即「鐵塔軍」,士兵被兩重鐵鎧,不怕宋軍的弓箭,「被兩重鐵兜牟,周匝皆綴長檐,其下乃有氈枕。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

「鐵浮圖」軍早期是步兵,在紹興二年(1132年)的饒風關之戰中,《宋史・吳玠吳璘傳》記載金國重鎧技術已投入實用:「金人被重鎧,登山仰攻。一人先登則二人擁後;先者既死,後者代攻。」在紹興四年(1134年)二月的仙人關殺金坪之戰中,《宋史・吳玠吳璘傳》明確記載金國重鎧步兵用鐵鈎相連:「金生兵踵至,人被重鎧,鐵鈎相連,魚貫而上。」

在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的「順昌之戰」中,金兀朮的所謂三千「鐵浮圖」軍是重鎧步兵。《宋史・劉錡傳》:「兀朮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戴鐵兜牟,周匝綴長簷。三人為伍,貫以韋索,每進一步,即用拒馬擁之,人進一步,拒馬亦進,退不可卻。官軍以槍標去其兜牟,大斧斷其臂,碎其首。」

但是,已經有金國騎兵使用重鎧技術了,《宋史・劉錡傳》:『敵又以鐵騎分左右翼,號「拐子馬」,皆女真為之,號「長勝軍」,專以攻堅,戰酣然後用之。自用兵以來,所向無前;至是,亦為劉錡軍所殺。戰自辰至申,敵敗,遽以拒馬木障之,少休。城上鼓聲不絕,乃出飯羹,坐餉戰士如平時,敵披靡不敢近。食已,撤拒馬木,深入斫敵,又大破之。棄屍斃馬,血肉枕藉,車旗器甲,積如山阜。』

和《宋史・岳飛傳》裏的近兩個月後的郾城決戰對比:「兀朮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號「拐子馬」,官軍不能當。是役也,以萬五千騎來,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拐子馬相連,一馬仆,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遂大敗之。」

很明顯,紹興十年(1140年)時,金軍已經把重鎧技術用於騎兵,此處的拐子馬「鐵騎」並非修辭語,而是說金國的專以攻堅的拐子馬「長勝軍」騎兵就是「鐵浮圖」軍上了馬,其馬匹也被鐵甲包裹,是真的鐵騎。

  1. 在順昌,劉錡的八字軍「以槍標去其兜牟,大斧斷其臂,碎其首」的方式對付「鐵浮圖」重鎧步兵和同樣的重鎧騎兵,累了「以拒馬木障之」休息,休息好了「撤拒馬木」再打。這是很聰明的打法,因為「鐵浮圖」的重鎧行動不便,且容易使人疲勞,最後是被自己的笨重拖垮的。
  2. 在郾城,岳飛更加聰明,要求自己的精銳步兵「勿仰視,第斫馬足」,拿長柄武器專砍沒有鐵甲防護的馬腳,「長勝軍」「拐子馬相連,一馬仆,二馬不能行」。這是更加直接了當的對重鎧騎兵的反擊。和所有其他宋將相比,岳飛尤其擅長騎兵(包括使用自己的騎兵和對抗敵人的騎兵兩個方面),由此可見一斑。

乾隆的御批認為《宋史》的記錄有問題,這反而是沒有說服力的。

乾隆之御批是沒有說服力的

清朝的乾隆皇帝令其臣僚以他的名字編篡《御批通鑑輯覽》時,認為《宋史・岳飛傳》中「三人為聯,貫以韋索,號拐子馬,又號鐵浮圖」(其實這不是《宋史・岳飛傳》的原話「兀朮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號「拐子馬」,官軍不能當。」)之說不通,因而寫了一條「御批」,對之進行駁斥,說道: 「北人使馬,惟以控縱便捷為主。若三馬聯絡,馬力既有參差,勢必此前彼卻;而三人相連,或勇怯不齊,勇者且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 拐子馬之說,《金史・本紀・兵志》及兀朮等傳皆不載,唯見於《宋史・岳飛傳》、《劉傳》,本不足為確據。況兀朮戰陣素嫻,必知得進則進,得退則退之道,豈肯羈絆已馬以受制於人?此或彼時列隊齊進,所向披靡,宋人見其勢不可當,遂從而妄加之名耳目。」

按某網上愛好者的考證:明朝未年,女真人重新崛起建國,史稱「後金,」與後金作戰過的明將熊廷弼在描述後金軍作戰的情況稱:「奴兵戰法,死兵在前,銳兵在後。死兵披重甲,騎雙馬沖前,雖死而後乃復前,莫敢退亡,則銳兵從後殺之,待其衝動我陣,而後銳兵始乘其勝,一一效阿骨打、兀朮等行事。」【《明實錄東北史資料輯》第四冊,遼瀋書社1990年版,第2338頁】後金軍「騎雙馬沖前」的原因,是當一匹馬疲憊或傷亡時可以迅速換上另外一匹馬,繼續衝鋒,這種戰法就是著名的「副馬之制。」【從史書的記載中看,副馬之制似乎是始於北魏。據《通鑑》載: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拓 跋 王圭 追柔然,諸將請還,王圭 問:「若殺副馬為三日食,足乎?」胡三省註:「凡北人用騎,兵各乘一馬,又有一馬為副。」宋文帝元嘉六年,「魏主至漠南,舍輜重,帥輕騎兼馬襲擊柔然」。胡三省註:「兼馬者,每一騎兼有副馬也。」】 後金軍作戰時,不一定僅僅限於「騎雙馬,」也可以騎三馬、甚至四馬。(例如《清史稿馬政》記載:「康熙三十五年,敕出徵兵一人馬四匹,四人為伍,一伍主從騎八匹,馱器糧用具亦八匹。是歲,征噶爾丹,以兵丁馬瘦,褫兵部尚書索諾和職。」)後金軍作戰時騎雙馬、三馬或者四馬沖前時,為了避免眾多副馬四面散開,必然要把其餘副馬長長的韁革系在主馬,對手在遠處看見,可能會產生「貫以韋索,三人為聯」的錯覺。「三人為聯」的真相其實是「三馬為聯」(或者數匹馬聯在一起)。宋金戰爭期間的金軍重騎兵也應該是象後金軍這樣作戰的,明將熊廷弼就宣稱後金軍的戰術效法金軍阿骨打、兀朮。宋軍遠遠看見金軍的重騎兵部隊,就誤認為是「三人為聯,貫以韋索,」而在近戰時由於宋軍「勿仰視,第斫馬足」的原因,根本沒有機會細細分辨那些「韋索」究竟是系在人身還是系在馬身,不過,有一點是確實無疑的,就是金軍的「拐子馬相連,一馬仆,二馬不能行。」 需要指出一點的就是與明軍作戰的後金軍重騎兵,不單止士兵「披重甲」,而且在「馬匹的要害處也有精鐵護具」【崇禎時任大學士的徐光啟在《庖言》中說:滿洲人舊都北門,居住的大都是鐵匠,延袤數里。在當時那便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兵工廠組合了。因此滿洲兵的盔甲精良,頭盔、面具、護臂、護手,都是精鐵所制,馬匹的要害處也有精鐵護具。(引自《金庸:袁崇煥評傳》)】這與宋朝時金軍的重騎兵幾乎一模一樣。

所謂「岳飛因上書立嗣被殺」是最近有些人炒作出來的偽史

紹興七年丁巳年(1137年)秋岳飛上書立嗣一事 是一次性的無心之失, 宋高宗趙構雖然惱火了那麼一次,岳飛已經給嚇得「聲戰,讀不能句」「下殿,面如死灰」。後來這事就過去了,絕不是最近被炒作出來的岳飛「屢次三番上書立嗣」不要命地去得罪趙構。

岳飛被害時,秦檜和趙構都沒拿上書立嗣一事說事, 後來挖空心思自圓其說,也不過提過一兩次, 上書立嗣一事和岳飛被害基本上無關。

  1. 南宋張戒《默記》:「抵建康,與弼同日對,鵬第一班,弼次之。鵬下殿,面如死灰。」
  2. 熊克《中興小歷》:「上詔飛入覲,弼亦移書趣飛行。至是飛偕弼入奏事,飛以手疏言儲貳事,衝風吹紙動搖,飛聲戰,讀不能句。飛退,弼進,上視之色動。」
  3. 趙鼎《忠正德文集》卷九《辨誣筆錄·資善堂汲引親黨》:「鼎丁巳秋再相,適岳飛入朝奏事。翌日,上曰:「飛昨日奏乞立皇子,此事非飛所宜與。」

這些不同人的記載,說的都是讓趙構和岳飛兩人都對對方的反應很意外的這次上奏,後來有了這個教訓,並沒有類似事件的記載。 —霍枯燥 2007年5月3日 (四) 00:48 (UTC)

(轉)《滿江紅》和岳飛留下的文筆完全一致

岳飛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在其戎馬生涯中,親自參與指揮了126仗,沒有一次敗績,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岳飛著有《岳武穆遺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其詞《滿江紅》是千古絕唱的名作,世代傳頌。

一、建炎四年(1130年),岳飛駐軍宜興縣,因事到附近的廣德軍去公幹,在其地金沙寺的牆壁上寫了一段「題記」說:

余駐大兵宜興,沿(緣)干王事過此,陪僧僚謁金仙,徘徊暫憩,遂擁鐵騎千餘,長驅而往。然俟立奇功 ,殄醜虜,復三關,迎二聖,使宋朝再振,中國安強,他時過此,得勒金石,不勝快哉!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 ,河朔岳飛題。

二、岳飛從廣德軍又「擁鐵騎千餘」回駐宜興之後,同年六月又在宜興縣張渚鎮張大年家的廳事屏風上寫 了一段《題記》說:

近中原版盪,金賊長驅,如入無人之境,將帥無能,不及長城之壯,余發憤河朔,起自相台,總發從軍,小大曆二百餘戰,雖未及遠涉夷荒,討盪巢穴,亦且快國讎之萬一。今又提一壘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一舉而復,賊擁入江,倉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馬不回耳!今且休兵養卒,蓄銳待敵。如或朝廷見念,賜予器甲,使之完備,……即當深入虜庭,縛賊主,蹀血馬前,盡屠夷種,迎二聖復還京師,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時過此,勒功金石,豈不快哉!此心一發,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飛書。(此據趙彥衛《雲麓漫抄》摘引。岳珂所編《家集》亦收此文, 文句較簡略,標題為《五嶽祠盟記》。)

三、紹興二年(1132年)七月,岳飛因追剿軍賊曹成的匪眾而進軍湖南,當他班師經過永州祁陽縣的大營 驛時,他也寫了一段《題記》,其文為:

權湖南帥岳飛被旨討賊曹成,自桂嶺平盪巢穴,二廣、湖湘悉皆安妥。痛念二聖遠狩沙漠,天下靡寧,誓竭忠孝。賴社稷威靈,君相賢聖,他日掃清胡虜,復歸故國,迎兩宮還朝,寬天子宵旰之憂,此所志也。顧蜂蟻之群,豈足為功!過此,因留於壁。紹興二年七月初七日。(岳珂編《家集》卷十)

四、南宋人趙與時的《賓退錄》卷一,有一條記事:紹興癸丑(按即紹興三年,亦即1133年),岳武穆提兵平虔、吉群盜,道出新淦,題詩青泥市蕭寺壁間雲 :

雄氣堂堂貫鬥牛,誓將直節報君仇。

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侯。

淳熙間,林令(梓)欲摹刻於石,會罷去,不果。今寺廢、壁亡矣。其孫類《家集》,惜未有告之者。

五、在岳珂所編《家集》卷十,還收錄了兩首律詩,都沒有載明寫作年月和地點。其中一首的題目是《題翠岩寺》,全文為:

秋風江上駐王師,暫向雲山躡翠微。 忠義必期清塞水,功名直欲鎮邊圻。

山林嘯聚何勞取,沙漠群凶定破機。 行復三關迎二聖,金酋席捲盡擒歸。

這裏既有「秋風江上駐王師」句,又有「山林嘯聚何勞取」句,則其寫作時間可能是在鎮壓了虔州和吉州兩地的起義群眾之後,也可能是在追殲曹成所率領的那股游寇之後,也可能是在鎮壓楊么所率領的湖湘地區起義群眾的前後。雖難斷言其確在何時,但總應寫在紹興二年至五年這一時間內,卻是可以判定的。

另一首律詩的題目是《寄浮圖慧海》,其全文為:

湓浦廬山幾度秋,長江萬折向東流。 男兒立志扶王室,聖主專師滅虜酋。

功業要刊燕石上,歸休終伴赤松游。 丁寧寄語東林老,蓮社從今着力修。

岳飛只有在紹興六、七兩年內,為了守母喪,以及為了接管劉光世的軍隊事而與張浚發生嫌怨,曾先後兩次在廬山住了較長的時日,估計他與浮圖慧海的相識相熟,也應在此時期內。因此,這首七言律詩的寫作時間,最早應在紹興七年他又回到鄂州軍營之後,最晚應在紹興十年進軍中原去抗擊女真鐵騎的稍前或稍後。

以上引錄的幾首詩和幾篇題記,其內容所表達的,全都是岳飛的忠君愛國(此 「國」字只指宋政權,非指 「中國」)思想,全都可以證明,他隨時隨地都是念念不忘報君父之仇、雪國家之恥的:他討平了流竄湖南的軍賊曹成,而卻說他的志願唯在於「掃清胡虜」,僅僅平定了「蜂蟻之群,豈足為功」;他提兵鎮壓了虔吉二州的農民起義軍,而卻說他只是志在「斬除頑惡(按指女真入侵者)還車駕」;他既一再說要「 立奇功,殄醜虜,復三關,迎二聖」,「深入虜庭,縛賊主,蹀血馬前,盡屠夷種」;又一再表示「必期清塞水」,「直欲鎮邊圻」,「功業要刊燕石上」,「金酋席捲盡擒歸」。上邊引錄的這幾首詩和幾篇題記當中的這些語句,按其意境和感情來說,和《滿江紅》詞可以說是完全屬於「無差別境界」的。把這樣一些語句加以洗鍊,並使用虛實並舉的手法,重新排列組合一番,用長短句的體裁併寫出來,豈不正就是那首《滿江紅》嗎?

《題翠岩寺》詩中的「功名直欲鎮邊圻」句,和《寄浮圖慧海》詩中的「功業要刊燕石上」句,所表達的志趣,粗看來似與《滿江紅》中「三十功名塵與土」句意不相符合,實則也並不然。前兩句所表達的是他的願望,及至已經得到了節度使等類的很高的官銜之後,再與夙志稍加對照,便感到這功名並非因「鎮邊圻」而得,而這「功業」也更遠遠不能刊刻在燕然山上,當然他就要視同「塵與土& rdquo;了。

基於上述種種,我認為,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據,可以作出判斷說,譜寫這首《滿江紅》歌詞的,和寫作上引那些《題記》與那些詩篇的,正是同一個人,即南宋名將岳飛。—霍枯燥 2007年5月12日 (六) 11:18 (UTC)

說明

有些轉來的內容和原創的內容,在相應可靠來源未收集全之前,放入talk頁以便以後調用,能加入可靠來源的內容,經過改寫後會進入文章的正文。本人在wikisource就有如此利用talk頁進行編輯幫助的習慣,因為頁面非常容易對應。有用戶認為可能不妥,這個可以討論一下。如果consensus說這樣不行,那就不行。否則本人還不想改變習慣。--霍枯燥 2007年5月27日 (日) 05:23 (UTC)

這篇是小說還是維基文章?

某人talk 2007年7月24日 (二) 05:52 (UTC)

「生平」一段的本段說明已經說過:「有關岳飛生平的參考文獻中,《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簡稱《要錄》;《三朝北盟會編》簡稱《會編》。對於岳飛家族後人岳珂等自己編寫的稗史《鄂國金佗稡編》、《鄂國金佗續編》,卷一發自宋高宗的《高宗手詔》和報送宋廷批閱的各捷奏、札子、乞狀不可偽造,否則在出版的當時被核對有誤就是蒙騙宋孝宗的欺君之罪,這些在本條目被認為是客觀可查證的;其他有爭議的岳珂書寫內容,除非有第三方來源證實,本段一般不採用。小說《說岳全傳》本段不加參考。」--霍枯燥 2007年7月24日 (二) 21:59 (UTC)

首段內容

作為歷史人物,首段理應介紹其主要作為、事跡;同時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被迫害致死的人物之一,其死亡也應該做出概括。岳飛的死因歸結為統治者的猜忌等等恐怕沒有問題,不論是指趙構或者秦檜。而且因為不可查證性和歷來爭議,現在行文也沒有指明這種猜忌的時間跨度、原因等等,我認為可以作為首段的客觀概括介紹。—Msuker 2007年9月29日 (六) 07:42 (UTC)

十二道金牌

古時戰場為保證命令傳達,同一詔令重複發多道金牌是較平常的事。十二道金牌「十二」之數目,有學者認為可能有誇大之嫌,我在前面加上「據說」。


南宋初年淮南東路一帶地圖不見了

條目內「南宋初年淮南東路一帶地圖」的LINK已經失效了,能否把該圖直接貼在WIKI上就好呢?用外部連結必需考慮到是否有因為租用空間到期或者該空間無法使用使的後續的圖檔無法讀取,把他放在WIKI內不是比較方便嗎?

能否把該張圖給弄回來呢?dL (留言) 2008年10月14日 (二) 19:52 (UTC)

關於岳飛賜死問題?

岳飛是被趙構直接下旨賜死的,還是在高宗的默認下秦就下手了?

爭議段落觀點出處是否要「夠分量」一點

《帝國政界往事》《中國人的歷史誤讀》《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岳飛》這些是近幾年出的,作者不是專業歷史研究者,觀點也不是首提,比如「迎還二帝」之說至少文徵明已說過,比《中國人的歷史誤讀》早500年。《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岳飛》似乎是個網貼,非出版物。以這幾個出處作為爭議段落主體似乎不夠分量。2015年6月22日 (一) 07:55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岳飛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8月16日 (三) 01:42 (UTC)

Infobox East Asian加注日文、韓朝、越南?

為何條目要有此等語文?岳飛與日本、韓朝、越南有關? 要加就加廣韻反切,以仿宋人發音,及加金人語文。 ——CommInt'l留言2018年6月15日 (五) 19:11 (UTC)

請岳飛走下神壇說得很好

請岳飛走下神壇說得很好,這個條目將來我會大改,汪伯彥黃潛善「奸臣」說都是瞎扯,建炎紹興原始史料在《皇朝中興紀事本末》,目前我粗看了這本書,對岳飛不太有利。Subaguang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11:06 (UTC)

宗澤真相

《中興小歷》作宗澤進軍都城,意為宗澤解救開封,《皇朝中興紀事本末》作宗澤進軍東平,即宗澤跟趙構一起跑到山東去了,沒有參與開封解圍,《皇朝中興紀事本末》正確,中國歷史就是這樣的,改一個詞,全變了。Subaguang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11:11 (UTC)

汪伯彥如果是奸臣,那誰是忠臣?

汪伯彥、黃潛善,可能實力不足,有自保心理,能力也不是很強,但是在認清李綱坑蒙拐騙、任人唯親、貪污腐敗方面,還是很清醒的,要不是汪伯彥及時阻止趙構去金軍大營,哪還有趙構的事。Subaguang留言2021年2月7日 (日) 11:1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