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舍故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9°55′07″N 116°24′30″E / 39.918643°N 116.408362°E / 39.918643; 116.408362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的正房及兩棵柿子樹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北京市東城區
分類近現代建築
時代1950年至1967年
編號3-55
登錄1984年5月24日

北京老舍故居,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是作家老舍全家1950年開始居住的地方。1997年東城區人民政府撥款重新修葺此院,並設立為老舍紀念館(英語:Lao She Memorial Hall),1999年2月1日老舍誕辰一百周年之際正式開放。為北京市文物局直屬單位。

歷史[編輯]

老舍故居西鄰東黃城根南街,這套宅院大約建於清朝後期。1949年12月,老舍自美國回到北京。當時妻子胡絜青和四個孩子尚在重慶。1950年4月,老舍在北京豐富胡同看中一套普通的四合院,隨即購入並修繕。當時原房主不要錢只要布,老舍便用一百匹白布換得了這套四合院。1950年,老舍攜全家遷入居住。老舍在這裏居住了16年,一直居住到1966年投太平湖自殺身亡。[1][2][3]老舍的話劇《方珍珠》、《龍鬚溝》、《茶館》、《西望長安》、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等24部著作都是在該院居住時寫的。[3]

老舍故居第二進院的北房。房前有老舍的雕像
老舍故居第二進院。遠處為北房前的老舍雕像,左側是西廂房
豐富胡同南口指向老舍故居的路標

1954年春,老舍在這小院中親手栽下兩棵柿樹。每逢秋季,樹上墜滿柿子,老舍夫人胡絜青便將這小院稱為「丹柿小院」。[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曾來到這座「丹柿小院」訪問老舍一家。到了吃飯時間,老舍的夫人胡絜青手忙腳亂端出一小碟炒蛋、一小碟乾魚,周恩來大笑說:「你和小超一樣,知識分子,不會做飯!」[2]

老舍選擇居住在這小院的原因很多。早年該地附近是北京市文聯的所在地,老舍到北京市文聯開會和接待外國朋友都較方便;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都在附近,老舍創作劇本時和導演、演員商量戲較方便;此處離東安市場近,老舍買菜、理髮方便;東來順萃華樓等知名飯館也很近,方便就餐。但該院房屋年代久遠,建築質量也不好。夏季經常漏雨,有一次老舍在書房一覺醒來,發現兩腳竟被漏下的雨水打濕。某年地震,小院的院牆垮塌兩面,沒塌的牆也被震裂,地上落滿碎磚頭,可見牆是用碎磚頭蓋的。[3]

1984年5月24日,該院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前後,胡絜青以及大部分子女便相繼遷離小院。此院後由胡絜青捐獻給國家。1996年,政府撥出專款以修繕此院。1997年11月,老舍的女兒舒濟也遷離此院,成為老舍家庭成員中最後遷離的一個。1999年2月,老舍紀念館在此開館。[1][3]

2012年,老舍紀念館與天壇街道合作,在「龍鬚溝」所在地(即今金魚池社區)創建了老舍紀念館金魚池分館。[4]2013年8月23日,在老舍紀念館金魚池分館舉行老舍書屋揭牌儀式,老舍書屋由東城區天壇街道工委、天壇街道辦事處發起成立,北京人藝表演藝術家和老舍紀念館館長王志平一起為老舍書屋揭牌。[5]

建築[編輯]

該院佔地面積500平方米,是坐北朝南的二進小院。[1]

  • 院門:為饅頭門,開在院東南角,坐西朝東,雙扇黑漆板門,合瓦清水脊。
  • 影壁:院門內是一座一字影壁。
  • 第一進院:院門內是一個小院,有兩間南房。
  • 第二進院:從第一進院北面穿過屏門,便是第二進院。第二進院有北房三間,左右各帶一間耳房,兩側的東、西廂房各三間,南房二間。院內房屋都是硬山合瓦過壟脊屋面。北房明間和西次間是客廳,東次間是胡絜青的臥室兼畫室,西耳房是老舍的臥室兼書房;書房向東通客廳,向南通西廂房北山牆前面的小天井。客廳的牆上掛着不少字畫,過去老舍經常更換字畫來細細欣賞,在他的收藏中有齊白石的代表作《蛙聲十里出山泉》等作品。書房內的硬木鑲大理石書桌上擺着幾件文物:一枚齊白石為老舍刻的印章;一隻馮玉祥將軍贈他的玉石印泥盒;還有一方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硯台,硯台上刻着「笠翁李漁書畫硯」。老舍紀念館成立後,東西廂房設為展廳,介紹老舍的生平事跡和文學作品,北房及耳房恢復成當年的生活原貌陳列展示。[1]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