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周鍾

大明翰林院庶吉士
大順弘文館檢討
籍貫 南直隸鎮江府金壇縣
字號 字介生
出生 生年不詳
南直隸鎮江府金壇縣
逝世 弘光元年(1645年)
南京
出身
  • 崇禎十二年己卯科舉人
  • 崇禎十六年癸未科同進士出身

周鍾(?—1645年),字介生南直隸鎮江府金壇縣人,明末政治人物。

生平[編輯]

崇禎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應天鄉試第五名舉人,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二甲第四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李自成破北京,周鍾降,授弘文館檢討[1]

李自成敗,周鍾逃回江南。因從兄周鑣曾得罪阮大鋮弘光元年(1645年)與光時亨武愫等同時棄市[2]

家族[編輯]

曾祖周臬;祖父周子德,贈河南布政使司右參政;父周召詩,贈上虞縣知縣。從兄周鑣,兄周銓

參考文獻[編輯]

  1. ^ 《明季北略》:周鍾,字介生,南直金壇人。崇禎癸未庶吉士,偽宏文館簡討。賊中深慕其名,呼為周先生,勸進表實出其手。逢人便夸牛老師極為嘆賞不止,李密謬斥偽朝而已。同館多含涕忍恥,幾幸生還;惟鍾揚揚得意,乘馬拜客。屢過梓宮,揮鞭不一顧,時輩中猶腹誹之。三十年雄踞文壇,聯屬聲氣,一旦名節掃地,書林選刻,刊落名字,文章一道,尚可信乎?甲乙史云:三月二十三,庶吉士周鍾、魏學濂,有請葬先帝公疏,投文諭院顧君恩。君恩云:諸君亦是好名之事,俟牛相來自奏,即碎其牘。周鍾者,故金壇名士,為復社之長,牛金星見之,呼曰:此周介生先生乎?命作士見危致命論,大稱賞之。鍾逢人自誇牛老師知遇。
    沈國元大事紀云:勸進文有云:比堯舜而多武功,邁湯武而無慚德。甚至斥先帝為獨夫,有臣子萬不忍言者。傳為鍾筆。又有存杞存宋句。龔鼎孳向人曰:此語出吾手,周介生想不到此。
    國元又云:人之志趣無不可以先見其微,復社初立時,常與連床夜話,吶吶不出口,有應無辨,相對殊不快絕。第其下筆,風馳雨驟,天才實駿,入古則未優耳。交不甚雜,深自斂抑,幽貞一如處子。後為吳昌時數輩,牽引日至險譎,漸於賄利,知不留意澹交,余遂各行其志焉。一人為社中健足,傳檄遍人,親書向余索五十金為贄。余謝之曰:余與介生舊好,恐不須此,奸人遂銜恨,百口進讒。及介生雋去,揚揚得意,無論識與不識,咸以得望見周先生顏行為幸。嗤余絕物,以視今日則何如。嗟乎!灑壇酣戰,涉筆時題無君父之字,必填忠孝之辭。三月十九,古今未有慘變,奈何不以一死以殉皇上於地下,乃靦顏偷息,屈筆以結賊之歡,未幾而南都正位,霜簡飛章,讀之無處措面,豈不痛哉?
    表云:比堯舜多武功,較湯武無慚德。又有獨夫授首等語。一時傳為士林之羞。
    鍾年十三,赴院試,題夫明堂者,拔第一。與蘇州楊廷樞、徐汧等立復社,名馳海內。崇禎己卯登鄉薦,為陳函輝所取士。後楊、徐、陳先後殉難,而鍾以逆見誅。將何以見良師友於九原也。子昔年曾見其臨大節句文內,有云事後易為謀,事前易為功,所難者獨在臨事時耳。余悉忠貞句佳,且推到學識及無欲為本原。文則佳矣,而臨事一何倒逆也。金壇賀生語予曰:鍾似揚雄,意謂勸進與美新等耳。予意鍾古博不及揚雄,而表文較美新更甚,殆不如也。賀云:鍾祖祠顏曰:一門七進士。一日有題其側曰:三代五奸臣。眾共傳之。余謂文皇怒方正學不肯草詔,而夷其十族。至是而鍾與楊廷鑒爭草詔,是成祖殺戮忠臣之報也。天心亦巧矣、微矣。於鍾又何誅。
  2. ^ 吳偉業《鹿樵紀聞·卷上》:項周失節 項水心名煜,吳縣人也。天崇間,吳中制義,皆尚六朝子史。水心為諸生,獨矯以空靈陗刻,文名大噪,堆砌之風,為之一變,子丑聯捷,皆掄魁;選庶常,閣試館課,文出紙貴。朝廷誥敕,拜命者以得水心應制為榮。兩入春闈,甲戌榜元李竹尹青,癸未榜元陳百史名夏,皆出其門。已進宮詹,位尊望重,甌卜直口指間事矣。水心之寓,與倪鴻賓、馬素修兩公並街。京師陷,三人約同死節,水心流涕書身後事,與客縱飲,將俟醉自裁,而甲戌門生黎志升忽馳馬排門而止,大呼入朝,且曰:「今日魏徵,非老師而誰。」水心怒罵,黎竟挾之而去。周介生鍾,水心癸未所拔士也,時寓王百戶家,聞城破,王約同巷戰,不果,即自縊;介生亦投環,其仆救之,不得死。黎挾水心入朝,過其寓,其仆喜,奔告水心;黎郎遣騎促周,亦挾之同行。既見賊,反云兩人系彼門生;於是報名銓職,刻入縉紳。
    吳門士庶初傳自成登極,詔有「一夫授首,四海歸心,比堯舜而多武功,邁湯武而無慚德」之語,謂必出名手,皆竊擬水心。繼又傳有請下江南疏。於是聲罪致討,逐其人,火其居,華椽廣廈,一時都盡。水心方乘賊敗,偕周南竄,聞之不敢歸吳,而同匿於金沙。介生素悍訐,梓里多與齟齬。既從賊,宗親鄰社,方欲得甘心。及聞攜侶而歸,遠近不約而集,並項執送留都,囚服泥首,陷獄月余。西蜀高倬遷司寇,恨周平日談忠說義,以罵天下,乃新開板,選勁卒,獨提出痛杖二十,即日具題,同光時亨、武愫肆市正法。

相關條目[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