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周锺

大明翰林院庶吉士
大顺弘文馆检讨
籍贯 南直隶镇江府金坛县
字号 字介生
出生 生年不详
南直隶镇江府金坛县
逝世 弘光元年(1645年)
南京
出身
  • 崇祯十二年己卯科举人
  • 崇祯十六年癸未科同进士出身

周锺(?—1645年),字介生南直隶镇江府金坛县人,明末政治人物。

生平[编辑]

崇祯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应天乡试第五名举人,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二甲第四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李自成破北京,周锺降,授弘文馆检讨[1]

李自成败,周锺逃回江南。因从兄周镳曾得罪阮大铖弘光元年(1645年)与光时亨武愫等同时弃市[2]

家族[编辑]

曾祖周臬;祖父周子德,赠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父周召诗,赠上虞县知县。从兄周镳,兄周铨

参考文献[编辑]

  1. ^ 《明季北略》:周锺,字介生,南直金坛人。崇祯癸未庶吉士,伪宏文馆简讨。贼中深慕其名,呼为周先生,劝进表实出其手。逢人便夸牛老师极为叹赏不止,李密谬斥伪朝而已。同馆多含涕忍耻,几幸生还;惟锺扬扬得意,乘马拜客。屡过梓宫,挥鞭不一顾,时辈中犹腹诽之。三十年雄踞文坛,联属声气,一旦名节扫地,书林选刻,刊落名字,文章一道,尚可信乎?甲乙史云:三月二十三,庶吉士周锺、魏学濂,有请葬先帝公疏,投文谕院顾君恩。君恩云:诸君亦是好名之事,俟牛相来自奏,即碎其牍。周锺者,故金坛名士,为复社之长,牛金星见之,呼曰:此周介生先生乎?命作士见危致命论,大称赏之。锺逢人自夸牛老师知遇。
    沈国元大事纪云:劝进文有云:比尧舜而多武功,迈汤武而无惭德。甚至斥先帝为独夫,有臣子万不忍言者。传为锺笔。又有存杞存宋句。龚鼎孳向人曰:此语出吾手,周介生想不到此。
    国元又云:人之志趣无不可以先见其微,复社初立时,常与连床夜话,呐呐不出口,有应无辨,相对殊不快绝。第其下笔,风驰雨骤,天才实骏,入古则未优耳。交不甚杂,深自敛抑,幽贞一如处子。后为吴昌时数辈,牵引日至险谲,渐于贿利,知不留意澹交,余遂各行其志焉。一人为社中健足,传檄遍人,亲书向余索五十金为贽。余谢之曰:余与介生旧好,恐不须此,奸人遂衔恨,百口进谗。及介生隽去,扬扬得意,无论识与不识,咸以得望见周先生颜行为幸。嗤余绝物,以视今日则何如。嗟乎!洒坛酣战,涉笔时题无君父之字,必填忠孝之辞。三月十九,古今未有惨变,奈何不以一死以殉皇上于地下,乃䩄颜偷息,屈笔以结贼之欢,未几而南都正位,霜简飞章,读之无处措面,岂不痛哉?
    表云:比尧舜多武功,较汤武无惭德。又有独夫授首等语。一时传为士林之羞。
    锺年十三,赴院试,题夫明堂者,拔第一。与苏州杨廷枢、徐汧等立复社,名驰海内。崇祯己卯登乡荐,为陈函辉所取士。后杨、徐、陈先后殉难,而锺以逆见诛。将何以见良师友于九原也。子昔年曾见其临大节句文内,有云事后易为谋,事前易为功,所难者独在临事时耳。余悉忠贞句佳,且推到学识及无欲为本原。文则佳矣,而临事一何倒逆也。金坛贺生语予曰:锺似扬雄,意谓劝进与美新等耳。予意锺古博不及扬雄,而表文较美新更甚,殆不如也。贺云:锺祖祠颜曰:一门七进士。一日有题其侧曰:三代五奸臣。众共传之。余谓文皇怒方正学不肯草诏,而夷其十族。至是而锺与杨廷鉴争草诏,是成祖杀戮忠臣之报也。天心亦巧矣、微矣。于锺又何诛。
  2. ^ 吴伟业《鹿樵纪闻·卷上》:项周失节 项水心名煜,吴县人也。天崇间,吴中制义,皆尚六朝子史。水心为诸生,独矫以空灵峭刻,文名大噪,堆砌之风,为之一变,子丑联捷,皆抡魁;选庶常,阁试馆课,文出纸贵。朝廷诰敕,拜命者以得水心应制为荣。两入春闱,甲戌榜元李竹尹青,癸未榜元陈百史名夏,皆出其门。已进宫詹,位尊望重,瓯卜直口指间事矣。水心之寓,与倪鸿宾、马素修两公并街。京师陷,三人约同死节,水心流涕书身后事,与客纵饮,将俟醉自裁,而甲戌门生黎志升忽驰马排门而止,大呼入朝,且曰:“今日魏征,非老师而谁。”水心怒骂,黎竟挟之而去。周介生钟,水心癸未所拔士也,时寓王百户家,闻城破,王约同巷战,不果,即自缢;介生亦投环,其仆救之,不得死。黎挟水心入朝,过其寓,其仆喜,奔告水心;黎郎遣骑促周,亦挟之同行。既见贼,反云两人系彼门生;于是报名铨职,刻入缙绅。
    吴门士庶初传自成登极,诏有“一夫授首,四海归心,比尧舜而多武功,迈汤武而无惭德”之语,谓必出名手,皆窃拟水心。继又传有请下江南疏。于是声罪致讨,逐其人,火其居,华椽广厦,一时都尽。水心方乘贼败,偕周南窜,闻之不敢归吴,而同匿于金沙。介生素悍讦,梓里多与龃龉。既从贼,宗亲邻社,方欲得甘心。及闻携侣而归,远近不约而集,并项执送留都,囚服泥首,陷狱月余。西蜀高倬迁司寇,恨周平日谈忠说义,以骂天下,乃新开板,选劲卒,独提出痛杖二十,即日具题,同光时亨、武愫肆市正法。

相关条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