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埤老祖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标22°38′03″N 120°36′02″E / 22.634281°N 120.600598°E / 22.634281; 120.600598

老埤老祖祠
基本信息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屏东县内埔乡老埤村通安路
主神太上道祖
例祭农历十月十五
地图
地图
屏东县内埔乡老埤村马卡道老祖祠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屏东县内埔乡通安路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其他设施
详细登录资料

老埤老祖祠,是位于台湾屏东县内埔乡老埤村的马卡道族庙宇。

沿革[编辑]

祀壶与碗

据住在老埤村统领巷、被称为“斗笼头人”的祭祀者潘清标表示,为二次大战后为收容被弃祀的祀壶,遂在庄头北方建立此祠。1992年,因墙壁渗水,众人整修,于同年十月完工。[1]

2015年5月,屏东县政府决议将此祠登录为屏东县文化资产。文资所表示老埤老祖祠两旁可以看见福佬人福德庙与客家人的伯公庙,不同族群的庙比邻而立,深具族群融合意义。[2]

老埤老祖祠右旁为庄头土地庙;左旁为祠后面农场主人设立的田头土地公[1]

祭祀[编辑]

供奉神祇[编辑]

牌位

潘清标参与在建庙时,不知道祀神要叫什么名字,就自己起乩说要写“太上道祖”,遂神明的牌位如此命名[1]

民俗学家刘还月从内埔县道187号寻访嘉庆君庙时,在老埤村交叉路不远处无意发现此祠与另外两座小祠聚在一起。当时,该祠神案除五个香炉别无一物,左侧立了挂有许多红布、有枝有桠的竹子。他本误以为香炉是代表祭拜老祖或太祖五姐妹,竹子则是将军柱。[3]

庙在整修后,五个香炉被去除,改放有装有九芎叶、清水的碗。潘荣科对刘还月解释这些碗是祀壶的变体。[1]

文史工作者蒋世嫔在追踪高雄市大社区嘉诚村加纳崎地区平埔原住民由来时,来到老埤村作田野调查。受访的当地妇女潘胎表示不知道什么是阿立祖[a],村人信仰中心为农历十月十五日生日的五谷先帝[b],该日,族人也会在老祖祠祭拜。[6]

夜祭趒戏[编辑]

趒戏的场所是建庙前的老埤村五谷庙[1][6]

老埤五谷庙与奉宪封禁古令埔碑

从老埤村五谷庙旁搬到屏东市的叶黄辛妹,对刘还月讲述绝迹多年的趒戏。她出生于昭和年代,本身是汉族客家人,却因家境不好被平埔原住民收养,在十五岁时被选为祭祀少女。祭典上,会有三名身穿白衣红裙未婚少女参与祭祀,其裙摆会挂有许多铜铃,头发则盘绕在头上,戴上网状的头饰,上面还插满花。她们会扛着装着米买、槟榔、猪肉的瓮,跟着斗笼头人、乩童后面轮流祭神。先祭拜猪头壳,再祭拜其他神。之后参与趒戏的人以祭祀少女为中心,围成两圈作趒戏,内圈为女性,外圈为男性。中间的人继续祭拜,祭祀少女会依乩童的指示,将酒洒在不同地方,以示敬畏祖灵,至此祭祀告一段落,大家一起喝酒、趒戏到夜半,甚至到破晓。[1]

潘清标回忆祭典时斗笼头人负责打圈子,一边趒戏一边唱歌。起初,众人唱同款,然后分唱一段,最后各自己编,只要能和调便可。趒戏到二次大战结束后,还有举办两、三次,但后因为没人要作炉主,所以在庄头北方建了老祖祠,将没人要拜的老祖放在该处,趒戏也随之没落。[1]

另一停办的说法是在二十世纪中叶内埔某任村长与村民协议决定不要再当“番”,遂停办相关活动[7]

刘还月感叹虽然农历十月半会有少数人准备槟榔与米糕来此祭拜,但该祠传统的祭典与歌谣已消失,想起了文献上平埔族训诫子弟的歌曲。后来他此篇报导获得1990年《中央日报》报导文学奖第三名,但刊出文章的平埔族歌曲被删。他因此为文抗议,并得到吴密察、王贺白等人声援。[3]

年轻人出来;喂,无论是年老或年轻通出来。
来,大家一齐唱;集合我们的力量。
不要遗忘这些歌;年老人这样教诲。
不要遗忘这些话;年老人这样吩咐。
再三再四唠叨;怎么还不记牢?
不要变成汉人,我们的语言该痛惜......
你们忘掉番语,哪里配得上是番人......
要警惕,不要变成汉人!
平埔族训诫子弟的歌曲[3]

屏东县政府于2015年举行的屏东土地公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带人拜访此庙、大武力福德宫车城福安宫[8]

2015年11月26日,中断半世纪的马卡道走镖、夜祭在老埤通安路上的此祠复办。当日屏东县长潘孟安特别绑上头巾、手拿圣火,穿上凤山八社走镖纪念衫,率领逾百位平埔族,从此祠出发。[7]

注释[编辑]

  1. ^ 1993年,高树乡泰山村马卡道族潘锦秀对刘还月澄清原先中埔公界忠原庙的神明不是叫“阿祖”,是西拉雅族头社公廨乩童来后,才开始称此神为“阿立祖[4]
  2. ^ 屏东原住民地区的神农庙,大多建立在老祖庙原址,并带有该族特色的祭仪和祭品,其神明生日不是在传统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反而多是在农历二月二十六或农历十月十五[5]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刘还月. 〈散失在平埔的子民──屏東平原上的馬卡道族現況〉. 《馬卡道民族誌》. 屏东县立文化中心. 1996-06. ISBN 9570077492 (中文(台湾)). 
  2. ^ 邱芷柔. 〈南部〉增5縣定文化資產 浸水營古道入列. 《自由时报》. 2015-11-27 [201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31)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刘还月. 〈平埔何處尋舊社〉. 《尋訪台灣平埔族》. 常民文化出版社. 1995-12. ISBN 9579934304 (中文(台湾)). 
  4. ^ 刘还月. 跳戲,加蚋埔. 《自立晚报》. 1995-08-20~26 (中文(台湾)). 
  5. ^ 简炯仁. 〈由一個「仙蛋」論力力社在加匏朗地區的因應之道〉. 《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 稻乡出版社. 2006-05-01. ISBN 9789867862938 (中文(台湾)). 
  6. ^ 6.0 6.1 蒋世嫔. 〈大社現居平埔族〉. 《高县文献》 (高雄县政府). 2009-12, (第28期) (中文(台湾)). 
  7. ^ 7.0 7.1 邱芷柔. 〈南部〉中斷半世紀 內埔馬卡道「走鏢」復辦. 《自由时报》. 2015-11-27 [201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1) (中文(台湾)). 
  8. ^ 罗欣贞. 〈南部〉訪史探真 屏東在地巡禮力邀少年ㄟ. 《自由时报》. 2015-07-27 [202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6)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