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音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氏音鑒》(簡稱《音鑒》)是李汝珍的一部音韻學著作。書成於嘉慶十年(1805)。

全書共六卷。前五卷為通論,採用問答形式討論了反切韻書四聲方言等三十三個有關音韻方面的問題。引書繁多,文辭浩繁。第六卷是一部韻圖《字母五聲圖》。[1]:944、945

音系性質[編輯]

李汝珍生於北京大興,成年後長期在江蘇海州居住。作者在「凡例」中說:「此編悉以南北方音兼列,唯素喻南北方音者觀之,始能瞭然矣。」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音鑒》前五卷的敘述中,列舉了較多的方言分歧現象,增加了方言的地域覆蓋面;而《字母五聲圖》中則保留了基本完整的北京話音系,再兼列了小部分海州語音(屬江淮官話)的特點。結合《字母五聲圖》和《音鑒》中的「北音入聲論」等論述內容,就可以獲得十八世紀末北京音系的一個完整記錄。[2]:37、61

十八世紀末北京話音系[編輯]

《音鑒》中歸納出的十八世紀末北京話音系,和今天的普通話音系大同小異。

此外,還有一些字組的讀音有些不同,如「哥」讀go/[kɔ],「科何娥」等與此相同;「蒙」讀mong/[muŋ],「風蓬翁」等與此相同。

聲母系統[編輯]

《音鑒》分聲母為三十三個,用一首《行香子》詞標出聲母標目:「春滿堯天,溪水清漣。嫩紅飄,粉蝶驚眠。松巒空翠,鷗鳥盤翾,對酒陶然。便博個,醉中仙。」

為便於反切,並能「兼列南北方音」,作者很在意洪音細音的區別,同一個聲母如果既可以拼洪音也可以拼細音,就分拆成兩個聲母,如「滿」和「眠」,稱為粗音和細音。作者又在「南北方音論」中說:「北音不分香廂、姜將、羌槍六母。」即當時北京話中尖團音已經合流。據此可以簡化為22個聲母,跟今天的普通話完全一樣。[3]:154

韻母系統[編輯]

李汝珍同樣把韻母分為粗音和細音兩類。粗音圓唇,細音展唇。聲、韻母的粗細與四呼有關:粗音聲母配細音韻母,即開口呼;細音聲母配細音韻母,即齊齒呼;粗音聲母配粗音韻母,即合口呼;細音聲母配粗音韻母,即撮口呼。

經過歸納,《音鑒》中的韻母與普通話韻母基本一致,只多出了[iaɪ]/iai和[yɔ]/üo兩個韻母,少了一個[yɛ]/üe。[2]:99

聲調[編輯]

《字母五聲圖》中,分聲調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類,入聲與陽聲韻相配。但作者已在「北音入聲論」中說明北京話中已經沒有了入聲,而是歸入陰、陽、上、去四聲,與普通話聲調一致。

李汝珍設入聲,可能有兼列南音和便於學習詩詞平仄等原因。[2]:108

《鏡花緣》[編輯]

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中多次提到音韻學。第三十一回中,唐敖等人從歧舌國得到了一張記錄音韻的字母表,上有「張真中珠招齋知遮詁氈專」等字。這字母表就出自《李氏音鑒》。

有學者認為,《李氏音鑒》在當時傳播很廣、影響很大,嘉慶十五年1810刊行後,同治七年(1868)重刊,光緒十四年(1888)又重刊,一本純學術著作如此暢銷,和《鏡花緣》的廣告宣傳不無關係。[4]:148

參考資料[編輯]

  1. ^ 黃卓越,桑思奮 主編. 中国大书典. 北京: 中國書店. 1994. ISBN 7805685959. 
  2. ^ 2.0 2.1 2.2 楊亦鳴. 《李氏音鉴》音系研究. 西安: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ISBN 7541929212. 
  3. ^ 林燾 主編. 中国语音学史. 北京: 語文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2411272. 
  4. ^ 李劍國 占驍勇. 《镜花缘》丛谈.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4. ISBN 731002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