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公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金城公主
出生則天聖歷元年 (約698年)
逝世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
親屬
父親嗣雍王李守禮
養父唐中宗
赤德祖贊(尺帶珠丹)
其他親屬祖父章懷太子李賢

金城公主藏文ཀིམ་ཤེང་ཁོང་ཅོ་གྱིམ་ཤིང་ཀོང་ཇོ་[1],約698年(武周聖歷元年)—739年(玄宗開元二十七年)[2]),宗女,和親公主之一。生父為嗣雍王李守禮,養父為叔祖唐中宗

步曾祖姑文成公主之後塵和親吐蕃,嫁贊普赤德祖贊(即尺帶珠丹)。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為唐蕃稱為甥舅宿親,「和同為一家」(見赤德祖贊上玄宗皇帝表)維繫紐帶,貢獻匪淺。

系譜[編輯]

金城公主生父李守禮唐高宗孫,即章懷太子李賢之次子。武則天幽廢太子李賢於巴州,旋責令自殺,李賢有三個年幼的兒子,一人被殺,一人病死,只剩下李守禮。武則天稱制,守禮幽禁宮中,十餘年不得出,自雲「每歲被敕杖數頓,見瘢痕甚厚」,脊上欲雨即沉悶,欲晴即輕健[3]睿宗廢黜皇嗣位改封相王之後,守禮才與他的幾個兒子一起進封郡王,出居於外。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恢復唐朝,授李守禮光祿卿。中宗崩,遺詔進封守禮邠王。玄宗在位年間,以天子兄,頗受禮遇。開元二十九年(741年)薨,贈太尉。

和親吐蕃[編輯]

當時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年幼,國內叛亂四起。祖母沒祿氏攝政,平定各處的叛亂。為了鞏固政權,沒祿氏於唐中宗神龍三年(709年)三月二日,遣使悉薰然來獻方物,並為孫赤德祖贊請婚。四月十四日,中宗下詔,以嗣雍王守禮女為金城公主,和親吐蕃贊普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制》云:「金城公主,朕之小女,長自宮闈」[4],可見金城實為中宗撫養於宮中。

景龍四年(710年)正月二十七日,詔左驍衛大將軍楊矩持節送金城公主入吐蕃唐中宗親幸始平(今陝西興平),設宴百官,命文士賦詩為公主餞別。席間中宗「命吐蕃使進前,諭以公主孩幼,割慈遠嫁之旨,悲泣歔欷久之」[5]。「帝念主幼,賜錦繒別數萬,雜伎諸工悉從,給龜茲樂」[6]。二月一日,詔改始平縣名為金城,其鄉為鳳池鄉,其里為愴別里,並赦其縣大辟(死刑)以下囚犯,免百姓給賦一年,以志其事。對比唐太宗之於文成公主,可見唐中宗對於金城公主的感情之深,待遇之厚[7]

金城公主沿七十年前文成公主的舊道進入吐蕃吐蕃為迎公主,鑿石開路,金城公主至邏些(拉薩)後,又為公主別築一城以居之。

甥舅之邦[編輯]

710年,安西都護張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雖怨而未絕和親。吐蕃賄賂唐朝官員楊矩求取九曲之地,唐朝以楊矩奏,詔以九曲之地為金城公主湯沐邑,賜予吐蕃。不料「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5]為了防吐蕃,景雲二年(711)設置河西藩鎮(駐今甘肅省武威市)。玄宗即位,開元元年(713年),又設置隴右藩鎮(駐今青海省樂都縣)。

開元二年(714年)七月,坌達延將吐蕃兵十萬進攻,屯大來谷,唐將王晙選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襲之,吐蕃軍驚懼混亂,自相殺傷,死者萬計,薛訥率唐軍夾擊,斬首一萬七千,獲馬羊超過二十萬,追擊吐蕃軍,戰於長城堡,又敗之,吐蕃軍相枕藉而死,洮水為之不流,唐軍前後殺獲數萬人。[5]

之後,吐蕃向唐請和,並要求用與唐朝平等的禮節,唐玄宗不許。

開元三年(715年),吐蕃與阿拉伯共立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敗,奔安西求救。孝嵩率軍出龜茲西數千里,下數百城,長驅而進。是月,攻阿了達於連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斬千餘級,阿了達與數騎逃入山谷。孝嵩傳檄諸國,威振西域。

開元四年(716年),吐蕃進攻松州。松州都督孫仁獻襲圌擊吐蕃於城下,大破之。 吐蕃再次請和。[8]

開元四年(716年)八月,金城公主上《謝恩賜錦帛器物表》,全文為:「金城公主奴奴言,仲夏盛熱,伏惟皇帝兄起居萬福,御膳勝常。奴奴奉見舅甥平章書,雲還依舊日,重為和好,既奉如此進止,奴奴還同再生,下情不勝喜躍。伏蒙皇帝兄所賜信物,並依數奉領。謹獻金盞、羚羊衫、段青長毛氈各一,奉表以聞」[9]

開元五年(717年),時吐蕃「小小入犯,邊無閒歲」,金城公主上《乞許贊普請和表》,求聽修好,全文為:「金城公主奴奴言,季夏極熱,伏惟皇帝兄御膳勝常。奴奴甚平安,願皇帝兄勿憂。此間宰相向奴奴道,贊普甚欲得和好,亦宜親署誓文。往者皇帝兄不許親署誓文。奴奴降番,事緣和好。今乃騷動,實將不安和。矜憐奴奴遠在他國,皇帝兄親署誓文,亦非常事,即得兩國久長安穩,伏惟念之」。[9]玄宗依金城公主所請許和,吐蕃「自是歲朝貢不犯邊」。[6]

開元七年(719年)六月,玄宗、皇后各賜贊普雜彩千段,可敦(即金城公主)及贊普祖母、贊普母等雜彩各數百段有差[10]

開元十年(722年),吐蕃入侵其西部的小勃律,小勃律當時是唐朝屬國。北庭節度使張孝嵩遣疏勒副使張思禮將兵四千救之。大破吐蕃軍,斬獲數萬。

開元十五年(727年),唐軍破吐蕃軍於青海之西,俘獲人員輜重牛羊而還。同年,吐蕃軍劫掠瓜州。

開元十六年(728年),吐蕃大將悉末朗寇瓜州,都督張守珪擊走之。乙巳,河西節度使蕭嵩、隴右節度使張忠亮大破吐蕃於渴波谷(今青海湖南);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門城(今青海省龍羊峽),擒獲甚眾。辛卯,左金吾將軍杜賓客破吐蕃於祁連城下。時吐蕃復入寇,蕭嵩遣賓客將強弩四千擊之。戰自辰至暮,吐蕃大潰,獲其大將一人(斬副將一,上級五千首)。吐蕃敗兵散亂逃入山中,哭聲四合。[11]

開元十七年(729年),瓜州都督張守珪、沙州刺史賈師順擊吐蕃大同軍,大破之。唐信安王攻占石堡城(今青海湟源南)分兵據守要害,令敵不得前進。自是唐朝河、隴諸軍得以游弈自如,拓地千餘里。玄宗聞之大悅,更名石堡城曰「振武軍」。

吐蕃求和。玄宗納皇甫惟明議,遣惟明、張元方往使吐蕃,二人「見贊普及公主,具宣上意,贊普等欣然請和」。吐蕃遣使致書於境上求和。贊普上表稱「甥世尚公主,義同一家。中間張玄表等先興兵寇鈔,遂使二境交惡。甥深識尊卑,安敢失禮!正惟邊將交抅,致獲罪於舅。屢遣使者入朝,皆為邊將所遏。今蒙遠降使臣來視公主,甥不勝喜荷。倘使復修舊好,死無所恨!」自是吐蕃復款附。[6]

開元十八年(730年)十月,吐蕃使名悉獵等入長安。金城公主「進金鴨盤盞雜器物等」,請《毛詩》《禮記》《左傳》《文選》等各一部,詔與之,並寄公主信物。[5]

開元二十年(732年),金城公主上《請置府表》,全文為:「妹奴奴言,李行禕至,奉皇帝兄正月敕書。伏承皇帝萬福,奴惟加喜躍。今得舅甥和好,永無改張,天下黔庶,並加安樂。然去年崔琳回日,請置府。李行禕至,及尚他辟回,其府事不蒙進止。望皇帝兄商量,矜奴所請」。[9]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詔遣工部尚書、宗室李暠往使吐蕃,「賜物萬計」。[6]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唐使將軍李佺於赤嶺(今青海日月山)與吐蕃分界立碑,重申舊好,闡明「不以兵強而害義,不以為利而棄信」。促成此次唐蕃會盟的,由自前年李暠使吐蕃,「金城公主請明疆場,表石赤嶺上,盟遂堅定」[12]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詔張九齡為《敕金城公主書》,其中有「異域有懷,連年不舍,骨肉在愛,固是難忘」之句[13]

736年,吐蕃人又進攻小勃律,玄宗命吐蕃罷兵,吐蕃不奉詔。

737年,崔希逸發兵大破吐蕃於青海之上,殺獲甚眾,吐蕃將領乞力徐脫身走。自是吐蕃復絕朝貢。

738年,杜希望率眾攻占吐蕃新城,以其城為威武圌軍,發兵一千以鎮之。杜希望又從鄯州發兵奪吐蕃河橋,於河左築鹽泉城。吐蕃發兵三萬反攻。左威衛郎將王忠嗣率所部攻擊敵軍,所向辟易,敵軍遂亂。杜希望縱兵乘之,吐蕃軍大敗。[8]

741年,吐蕃攻陷石堡城。

742年,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擊破吐蕃大嶺軍,又破青海道莽布支營三萬餘眾。河西節度使王倕破吐蕃漁海及游弈等軍。王難德陣斬吐蕃贊普之子琅支都。

743年,皇甫惟明引軍出西平,擊吐蕃,行千餘里,攻破洪濟城。

746年,王忠嗣率軍與吐蕃多次戰於青海、積石,皆獲大勝。又伐吐蕃屬國吐谷渾於墨離,平其國,虜其全部而歸。

747年,苦拔海之戰,哥舒翰率軍連破三路吐蕃軍,所向披靡。積石軍之戰,全殲五千吐蕃騎兵。

747年,高仙芝率一萬唐軍遠征,大破據險而守的近萬吐蕃守軍,斬首五千級,捕虜千餘人,高仙芝繼續進軍,攻占小勃律,俘獲小勃律王及其妻子吐蕃公主而還。

748年,哥舒翰築神威軍於青海上,吐蕃攻破之;又築應龍城,吐蕃屏跡不敢近青海。(《舊唐書 列傳第五十四》《新唐書列傳第六十》有記載。此外,《冊府元龜 卷三百九十八》記載:「哥舒翰……築神威城於青海上,旋為吐蕃所破。又築城於青海中龍駒島上……名為應龍城。吐蕃自此遁逃,不復近青海……)

749年,哥舒翰攻占石堡城。該地成了新的唐軍駐地。

749年至750年,高仙芝率軍擊破薩毗、朅師、突騎施等。

天寶十載春正月,高仙芝入朝獻所擒突騎施可汗、吐蕃酋長、朅師王等。

753年,哥舒翰擊吐蕃,攻拔吐蕃洪濟、大莫門等城,占領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東南部)。置洮陽郡、澆河郡、神策軍、宛秀軍等。

封常清率軍大破歸附於吐蕃的大勃律,受降而還。

身後[編輯]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金城公主薨於吐蕃。[14]二十九年(741年),吐蕃為金城公主舉行公開祭祀,[15]並遣使向唐朝報喪。[16]時唐蕃戰事方歇,吐蕃使並請和,玄宗不許,「數月後,始為公主舉哀於光順門外,輟朝三日」[5]

相關傳說和爭議[編輯]

金城公主夫君的傳說與爭議[編輯]

藏傳佛教文獻都聲稱,金城公主的未婚夫最初並不是赤德祖贊,而是赤德祖贊的兒子姜·察拉溫འཇང་ཚལྷ་དབོན་)。

根據《西藏王統記》、《賢者喜宴》等藏傳佛教文獻的說法,赤德祖贊與南詔來的王妃姜·墀尊བཙུན་མོ་ལྗངམོ་ཁྲི་བཙུན)生有一子,名姜·察拉溫。此王子容貌俊美,難以尋得佳偶。因此赤德祖贊向唐朝請求和親,讓金城公主嫁給吐蕃王子。然而金城公主剛進入吐蕃境內時,王子意外墜馬身亡。赤德祖贊遣使向金城公主通報了情況,對她說如果她不願意來吐蕃,可以派人禮送她回去。但金城公主拒絕了他的提議,來到了拉薩,最後改嫁給了赤德祖贊,成為赤德祖贊的王妃。[17]

然而事實上,根據敦煌文獻《大事紀年》的記載可知,赤德祖贊出生於704年,而金城公主入吐蕃的時間為710年。據此推測,此時的赤德祖贊才7歲,不可能生有成年的兒子。且漢文文獻《舊唐書·吐蕃傳》也明確地指出祖母沒廬氏是給自己的孫子請婚,[18]因此金城公主嫁給王子一事與史實不符。

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此傳說中的王子,歷史原型是《大事紀年》中在內亂中失勢的「贊普兄」拉跋布,認為最初和親的對象是拉跋布。但不被大部分學者所接受。[19]

赤松德贊認母的傳說[編輯]

藏傳佛教文獻中廣泛存在著赤松德贊認母的傳說。

根據《巴協》、《賢者喜宴》等藏傳佛教文獻的說法,一位神通廣大的漢僧預言金城公主將生下一位菩薩化身的王子,不久,金城公主便在紅岩宮生下赤松德贊。皇后那囊·芒波傑西丁སྣ་ནམ་ཟའ་མང་པོ་རྡེ་བཞི་སྟེང)也詭稱懷孕,用藥敷在乳房上使乳汁流出,令國王和群臣無法辨識。金城公主十分悲憤,大肆破壞吐蕃的風水,詛咒贊普王統後嗣斷絕、才智之臣不再出生,因而吐蕃饑荒遍地、瘋病流行。在赤松德贊滿歲時,赤德祖贊令兩位王妃都參加,令赤松德贊在二人中找出親生母親。那囊氏一族用衣服、花朵招引赤松德贊,赤松德贊視而不見,走向金城公主,認定金城公主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金城公主十分高興,恢復了被自己破壞的風水。[20][21]

此故事被後世藏傳佛教典籍廣泛記載,學者才讓認為其對赤松德贊的智慧有誇張的嫌疑,而同時期的歷史文獻則證明這僅僅是一則不實的傳說而已。漢文史料中沒有赤松德贊是金城公主兒子的任何記載。且根據敦煌發現的藏文文獻《大事記年》記載,金城公主於739年去世(《新唐書》則記載吐蕃於740年遣使向唐朝報喪);在此之後的片段又記載:「馬年(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贊普赤松德贊誕生於札瑪(བཙན་པོ་སྲོང་ལྲོང་ལྡེ་བརྕན་བྲག་མར་དུའ་བལྟམ།)」。以此來看,赤松德贊不可能是金城公主的兒子。而敦煌出土的藏文文獻《贊普世系表》亦明確記載,赤松德贊是赤德祖贊與那囊妃芒波傑西丁སྣ་ནམ་ཟའ་མང་པོ་རྡེ་བཞི་སྟེང)所生之子。[21]

相關條目[編輯]

注釋[編輯]

  1. ^ 敦煌出土文獻《大事紀年》作「ཀིམ་ཤེང་ཁོང་ཅོ་」;《賢者喜宴》作「གྱིམ་ཤིང་ཀོང་ཇོ།」(gyim-shing-Kong-jo)。
  2. ^ 關於金城公主薨年,新舊唐書有不同。《舊唐書·卷196·吐蕃傳上》以為薨在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春,是混淆薨年與吐蕃告哀使至長安之年;《新唐書·卷216·吐蕃傳上》以為二十八年(740年)薨,但不著月。《資治通鑑·卷214》系之玄宗開元二十八年。王欽若《冊府元龜·卷295》,亦稱開元二十八年。然而,根據敦煌出土的藏文文獻《大事紀年》記載,金城公主死於兔年,即玄宗開元二十七年。
  3. ^ 舊唐書·卷90·高宗中宗諸子傳》
  4. ^ 全唐文》卷16
  5. ^ 5.0 5.1 5.2 5.3 5.4 《舊唐書·卷196·吐蕃傳上》
  6. ^ 6.0 6.1 6.2 6.3 新唐書·卷216·吐蕃傳上》
  7. ^ 文成公主不過一宗室女,而中宗於守禮為親叔,撫養其女,情同所出。今將遠別,念女尚幼(以金城公主和赤德祖贊同齡計算,則入藏時金城公主年方十三),悲愴不舍,其來有自。
  8. ^ 8.0 8.1 《舊唐書.吐蕃傳》
  9. ^ 9.0 9.1 9.2 《全唐文》卷100
  10. ^ 冊府元龜·卷980》
  11. ^ 《舊唐書·吐蕃傳》
  12. ^ 《新唐書·卷78·李暠傳》
  13. ^ 《全唐文》卷286
  14. ^ 《大事紀年》:「及至兔年……贊蒙金城公主薨逝。」(༄།། ཡོས་བུའི་ལོ་ལ། …… བཙན་མོ་ཀིམ་ཤེང་ཁོང་ཅོ་ནོངས་པར་ལོ་ཆིག།
  15. ^ 《大事紀年》:「及至蛇年……祭祀贊普王子拉本,及贊蒙公主二人之遺體。」(༄།། སྦྲུལ་གྱི་ལོ་ལ། …… བཙན་པོ་སྲས་ལྷས་བོན་དྔ། བཙན་མོ་ཁོང་ཅོ་གཉིས་གྱི་མདད་བཏང།
  16. ^ 《冊府元龜·卷295》
  17. ^ 《西藏王統記》,115~116頁。
  18.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吐蕃傳上》:「贊普之祖母遣其大臣悉薰然來獻方物,為其孫請婚」。
  19. ^ Beckwith, pp. 69-70.
  20. ^ 《賢者喜宴》102~103頁,又同書110~111頁,參見腳註6
  21. ^ 21.0 21.1 《吐蕃史稿》130~132頁

參考資料[編輯]

  • 西藏王統記》,索南堅贊著,劉立千譯註。民族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增訂本)》,王堯、陳踐譯註,民族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 Ancient Tibet: Research materials from the Yeshe De project. Berkeley 1986.
  • Christopher Beckwith,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Princeton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