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陳寅恪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哲學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哲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哲學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傳記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工作組圖標
本條目由科學家傳記工作組(標記為未知重要度)提供支援。
基礎條目 條目「陳寅恪」已被列為人物主題的中文領域基礎條目之一。請參見中文領域基礎條目以了解詳情,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陳寅恪籍貫問題[編輯]

你好!這裡和你討論籍貫問題。陳氏三代人都在長沙生活過,到了第三代時,是應該認為籍貫了。並且出生地也是認籍貫的重要條件。

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即開始在長沙擔任湖南巡撫;長子陳三立(出生地不詳)在長沙長住;陳寅恪在長沙出生長大。他已經是第三代了,並且出生地也在長沙,完全可以算為湖南人。

相關參考:周恩來,出生於江蘇淮安,祖父籍貫浙江紹興。周恩來一般被算作江蘇人。胡錦濤,出生於江蘇泰州,曾祖父籍貫安徽績溪。胡錦濤官方寫法是安徽人,一般認為是江蘇人。涓生 03:51 2005年12月26日 (UTC)

不好意思,我這裡時差的緣故要睡覺了,所以我留言以後擅自改了回來……自己也知道這樣不禮貌。先向你道個歉。^_^涓生 04:01 2005年12月26日 (UTC)

  • 籍貫除了客觀的一些標準之外,重要的還在於本人的認同。陳寅恪的籍貫歷來是作江西修水,他本人雖然出生在湖南,但是從來都是用江西祖籍,沒有用過「湖南人」這類說法。周恩來自言是江蘇淮安,祖籍鮮為人知,這些都是由本人的使用造成的。把陳寅恪列入湖南人,我感到相當地驚訝。如果按照三代的理論,也能夠算是。但是請記住,這類問題,認同——本人的認同,他人的認同——的因素很重要。--Fugu 04:04 2005年12月26日 (UTC)

是的,我忽略了認同的問題了。在多個籍貫可選的情況下,本人認同和他人認同是重要因素。其實我也一直把他當江西人,只是最近在網絡上瀏覽時看到相關的評論,有江西人認為陳寅恪是長沙人。當時也挺驚訝的,查詢資料以後覺得確有一定的道理才在維基上修改了。從歷來的輿論來說,確實絕大部分算他做江西人,很少有把他算做湖南人的,包括湖南自己的媒體在內。在認同度上,他和胡錦濤、周恩來的籍貫的比例是不同的。那麼還是改回去吧。我先睡覺了,祝好!涓生 04:16 2005年12月26日 (UTC)

恪字讀音[編輯]

文字語氣過於偏頗,顯失中立。酌情改寫。

1969年10月7日在廣州逝世[編輯]

聽說陳寅恪先生是在文化大革命時被紅衛兵活活打死的,不知是否確有其事? --61.218.27.142 05:17 2006年6月3日 (UTC)

文革期間、學說、學術思想[編輯]

Lessing0所做修改,並無出處。「文革期間」其所加入的個人評論「儘管個別文人渲染陳寅恪所受的「迫害」,事實上,政府從未稍有失禮...」,已違反維基百科基本原則,更何況其去事實甚遠。

其他「學說」處將原文「開創以詩證史、以史解詩的學術方法」盡然改為「繼承滿清奴才式學風,鼓吹以詩證史、以史解詩」,對陳寅恪學說竟然也做出如此荒唐評價,不得不予以刪除。其餘類似「滿清奴性」之類修改還有一二處,因為不熟悉維基操作,無法一一復原。

Zhanglpg (留言) 2010年1月15日 (五) 05:34 (UTC)zhanglpg[回覆]

執教清華[編輯]

自視甚高的劉文典認為西南聯大文學院真正的教授只有「兩個半」,陳寅恪便是其中的一個,他自己只能算半個。他甚至公開說:「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該拿四百塊錢,我該拿四十塊錢……」

這一節中劉文典「兩個半」之語是否對應的是他對《莊子》的看法:「在中國真正懂得《莊子》的,就是有兩個半人。一個是莊周,還有一個就是劉文典。」不知道將陳寅恪先生視為其中之一是哪裡的說法?—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陳恪文對話貢獻)於2017年10月8日 (日) 07:42 (UTC)加入。[回覆]

關於範文矛盾的地方[編輯]

1921年轉往德國柏林洪堡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通過留學期間的學習,具備了閱讀蒙、藏、滿、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十餘種語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234,1923年陳寅恪在〈與妹書〉中明確地表示「我今學藏文甚有興 清華時期 [編輯] 1925年3月再次回到中國,.............清代檔案編委會委員等職,得遍閱故宮滿漢文宗7。陳寅恪本人是謙虛的,自稱:「寅恪不敢觀三代兩漢之書,而喜談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8在清華大學任教時,仍經常到東交民巷向鋼和泰學習梵文。 既然已經很精通梵文,為什麼還要經常找別人學習梵文呢?Sa8 (留言) 2010年8月17日 (二) 18:01 (UTC)[回覆]

想是為精益求精,繼續深造以研究佛經典籍。陳寅恪「在哈佛時,曾隨藍門(Lanman)教授習梵文和巴利文;在柏林又曾隨魯斗(Henrich Lüeders)繼續研究梵文和巴利文,且游於繆勒(F.W.K.Müller)之門。」見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台北聯經增訂版,頁53。可見陳寅恪在海外學梵文與巴利文便已師從二人,是以在他粗懂的十餘種語言中,梵文和巴利文(相對)「尤精」的說法並無矛盾。— WiDE 懷德  留言  2010年8月18日 (三) 00:48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