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傑利蠑螈: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97行: 第97行:
=== 台灣 ===
=== 台灣 ===
[[台灣]]現行的國會議員選區劃分在2008年被提出,[[連江縣|連江-{zh-hant:縣;zh-hans:县;}-]]人口一萬人出頭便產生一席國會議員,[[澎湖縣|澎湖-{zh-hant:縣;zh-hans:县;}-]]和[[金門縣|金門-{zh-hant:縣;zh-hans:县;}-]]的人口大約在十萬人左右也產生一席國會議員,本島地區多數選區則是大約三十萬人產生一席,[[新竹縣|新竹-{zh-hant:縣;zh-hans:县;}-]]選區的人口數則是高達五十萬,引發各界批評選區劃分有利於在離島地區佔有優勢的[[中國國民黨]]取得國會多數。
[[台灣]]現行的國會議員選區劃分在2008年被提出,[[連江縣|連江-{zh-hant:縣;zh-hans:县;}-]]人口一萬人出頭便產生一席國會議員,[[澎湖縣|澎湖-{zh-hant:縣;zh-hans:县;}-]]和[[金門縣|金門-{zh-hant:縣;zh-hans:县;}-]]的人口大約在十萬人左右也產生一席國會議員,本島地區多數選區則是大約三十萬人產生一席,[[新竹縣|新竹-{zh-hant:縣;zh-hans:县;}-]]選區的人口數則是高達五十萬,引發各界批評選區劃分有利於在離島地區佔有優勢的[[中國國民黨]]取得國會多數。

另外的例子,[[新北市]][[板橋區]]在2005年的板橋市長選區劃分,若採東西向切,則東側選區泛綠有機會獲勝;但選區最後採南北向切,使得兩選區都變成泛藍較多的局面。<ref>[https://mapstalk.blogspot.tw/2008/01/blog-post_19.html 地圖會說話-橫切縱切大不同]</ref>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2018年5月4日 (五) 02:12的版本

傑利蠑螈(英語:Gerrymander),是一個來自美國的政治術語,指以不公平的選區劃分方法操縱選舉,致使投票結果有利於某方。這個政治術語源自1812年美國麻薩諸塞州州長埃爾布里奇·格里(Elbridge Thomas Gerry)將某一選區劃分成不尋常的蠑螈(salamander)狀,以讓民主共和黨得勝。當時被重劃的選區中,有一選區形狀特別怪異,有如蠑螈(一種長得蜥蜴的兩棲動物),格里的政敵於是將格里(Gerry)姓氏與蠑螈的字尾(mander)組合成「gerrymandering」(傑利蠑螈),用來影射為照顧黨派利益,不公平畫分選區的方式,此後沿用於世。[1]美國最高法院在1985年裁決該做法違憲,此後各州的眾議院選區劃分須以人口比例去作分配,每十年的人口普查決定州的選區數目。

傑利蠑螈這詞的原文「Gerrymander」在其語言的使用方法中,可同時作動詞和名詞使用。作動詞時,指將選區劃分成對特定某方有利;作名詞時,指專對特定某方利益設計並劃分後的選區。其發音方面,原麻州州長格里(Gerry)裡的「G」是發音成硬G/g/,但在傑利蠑螈(gerrymander)裡,因為顎化的關係而發音成軟G。傑利蠑螈常見於實行單一選區制複數選區制的民主國家。

來源

1812年麻薩諸塞州选区划分

1812年,當時美國麻薩諸塞州州長埃爾布里奇·格里(Elbridge Thomas Gerry)為確保民主共和黨在州議會選舉中贏得更多議席,所以簽署了一項法案,蓄意將麻薩諸塞州的州議會選區重劃,讓敵對的聯邦黨人票源集中在少數選區,保障民主共和黨候選人能不成比例地當選。

當時重劃的選區中,有一選區形狀相當怪異,狀似蠑螈(salamander),一種長得蜥蜴的兩棲動物,亦有說法是指是傳說中長得像蜥蜴的一種怪物,尾巴長長的,還有翅膀的樣子。於是政敵便將埃爾布里奇·格里(Gerry)的姓氏與蠑螈的字尾(mander)組合而成「gerrymandering」(傑利蠑螈),用來影射為照顧黨派利益,不公平劃分選區的方式。[2]最後民主共和黨贏得該州議員選舉,格里本人輸掉州長選舉,但他成為詹姆斯·麥迪遜的副總統,最後於1814年死在任內。

操作解說

上圖為一虛構例子。A至C均有6票紅色、9票黑色,A至C的總票數各為15,同時均被劃分為三個小區。因應不同的選區劃分,雙方取得的席位數目截然不同。在A中黑組全取3席,紅組0席;在B中,黑組優勢被削弱,取得2席,紅組取得1席;而在C中,紅組卻可取得2席,比黑組還要多1席。

手段

集中選票和分散選票

在選區劃分的過程中有兩大基本策略,其一是盡可能極大化己方票源的有效使用,其二是盡可能極小化對方票源的有效使用。故此,「集中選票」(packing)和「分散選票」(cracking)為傑利蠑螈的主要手段。

  • "集中選票"指盡可能將敵對陣營支持者集中劃入己方的鐵票區域,以降低這些選票在其他區域的影響力。
  • "分散選票"則指盡可能將對方陣營的鐵票區域劃分成數個選區,以達到稀釋對方鐵票區域的作用力。

劫持选票和绑架选票

  • "劫持选票"通过重新划分两个选区的方式,迫使两位现任者在同一个选区中与对方竞逐,确保其中一位会被除去。[3]
  • "绑架选票"将一位现任者的家庭住址放进另一个选区中。[3]如果现任者不再住在其选区中连选会变得更加困难,或者可能面对有着新选民基础的新选区。这常被用作打击代表多个都市区域的政治家,即较大的城区会被从选区中去除,使得选区变得更加乡村。


被傑利蠑螈的选区例子

北卡罗来纳州第十二國會選區英语North Carolina's 12th congressional district在2003年至2016年间是"集中选票"的一个例子。这个选区中的居民主要是投票给民主党人的非裔美国人。
File:California's 23rd congressional district.gif 加利福尼亞州第二十三國會選區被设计成按比例分割民主党的选民,处于一条狭长的海岸中,是一个"集中选票"式的选区划分例子。该选区在2010年人口普查后由加利福尼亚的无党派委员会重新绘划,不再遵照原有的边界。
一个"分散选票"式的选区划分例子。位于地图中央的富兰克林县中,俄亥俄州哥伦布集中的都市(也是主要支持自由派民主党的)区域,被一分为三,每块都被接上主要是投票给共和党的保守派的市郊,且在选票数上被其淹没。
加利福尼亞州第十一國會選區被划分成对它当时的现任共和党代表有利。该选区在2010年人口普查后被重新绘划。
两党现任者傑利蠑螈制造了加利福尼亞州第三十八國會選區民主党Grace Napolitano英语Grace Napolitano的住址,她在2004年选举中自动当选。该选区在2010年人口普查后由加利福尼亚的无党派委员会重新绘划。
Texas' controversial 2003 partisan gerrymander produced Texas District 22 for former Rep. Tom DeLay, a Republican.
The odd shapes of California Senate district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2008) have led to complaints of gerrymandering.
伊利诺伊州第四國會選區英语Illinois's 4th congressional district耳罩般的形状将两块西班牙裔区域集中起来,只在294号州际公路沿线保留狭窄的联结。
自从民主党人吉姆·馬特森在2000年当选后,犹他州立法院重划了第二國會選區英语Utah's 2nd congressional district以扶助未来的共和党多数地位。主要支持民主党的盐湖城,被与主要支持共和党的犹他州东部和南部通过一条穿过犹他县的狭长地带连接起来。尽管如此,馬特森仍然连任。2011年,立法院创建了新的国会选区,将保守的乡村地区与更加都市的区域合并来冲淡民主党选票。
在州西部的伊利诺伊州第十七國會選區英语Illinois's 17th congressional district被傑利蠑螈,主要的都市中心被联结起来,且迪凯特被包含在内,虽然它几乎与主要选区相分离。2013年被重划。
File:Gerrymandering of Selangor state.png
经过选区重划后的雪兰莪西南部
自反对党(即民联)执政马来西亚雪兰莪后(吉隆坡的外围州属)后,马来西亚选举委员会通过重新划分选区以帮助执政党通过分散选票(如图)或集中选票(如位于雪兰莪,全国最大的白沙罗选区拥有超过15万选民,和约百公里以外的全国最小选区布城相比是它的6倍)。重新划分后的选区使得城市凝聚力式微。其中图中加影(Kajang)选区将加影市的大部分地区划入一区,和无拉港(Balakong)及双溪拉玛(Subgai Ramal)属于万宜国会选区。而杜顺大(Dusun Tua)和士毛月(Semenyih)则为加影外围乡村地区,并同时属乌鲁冷岳国会选区,而再划分之前加影属于此选区。这样做使得以城市选票为主的反对党只能赢得左边的万宜,而右边的乌鲁冷岳则很有可能由执政党国阵赢得,除非乡村选民转变支持反对党。

各國案例

美國

美國国会众议院以及州议会選區劃分大致按人口的比例進行選區劃分。各州的眾議院選區劃分須以人口比例去作分配的人口普查,仍容許各州議會按選舉結果去進行選區劃分。選區劃分使兩黨制得以鞏固,並確保共和黨民主黨兩大黨維持主導地位。

每十年的人口普查及選舉結果均會影響未來十年的選區劃分,例如在2010年的美國中期選舉,共和黨勝出國會眾議院選舉,並取得31個州的執政權,以及州議會。同年亦是人口普查,該年的選區重劃,既改變選舉人票的各州比例,被認為可以確保共和黨在未來十年主導美國政治,在選舉前佔絕對優勢。民主黨則在紐約州佔絕對優勢的地區進行選區劃分。選區劃分使每兩年舉行的眾議院選舉,不少選區實際上在選舉舉行前,已可預知選舉結果。

英國

英國下議院除了重新劃分選區之外,還可透過遷移選民的方法,將己方支持者大量納入對自己有利的固有選區中,細小選區劃分使兩黨制得以鞏固,並確保保守黨工黨兩大黨維持議會的主導地位。選區劃分使五年內舉行的下議院選舉,不少選區在選舉舉行前已可預知選舉結果,大選中逾五百席期分別被保守党及工党占有。

這案例發生在1990年代的英國西敏市,當時保守黨執政的地方政府,市議會主席雪莉·波特(Dame Shirley Porter)和其他市議員策劃並執行了一個社區政策,將該市內的公共房屋出售給有意支持該黨的人民,以支援保守黨的邊緣選區,使保守黨贏得1990年西敏市市議會選舉。其後因人口不尋常流動使其他議員及反對陣營有所懷疑,並告上法庭要求審核該社區政策是否合法,雪莉及其餘5人最終被判有罪。

愛爾蘭

1980年代以前,愛爾蘭的選區劃分方案並非由一個獨立委員會負責,而是由政府內部直接決定。故此,早期政治人物的當權被抨擊是使用了傑利蠑螈的舞弊結果。1947年,愛爾蘭由共和黨執政,但新興政黨Clann na Poblachta迅速崛起形成威脅。 當時的埃蒙·迪·華理拉政府提出了《1947年選舉法(修正案)》,將選區從138個增加到147個。接下來1948年2月的大選中,Clann na Poblachta只取得了10個議席,與他們獲得的得票率不成比例。[4]

1970年代中,地方政府部長詹姆斯·塔利(James Tully)企圖將選區重新劃分,以確保统一党(Fine Gael)和工党(Labour Party)组成的执政聯盟能贏得議會多數。 可惜策略失敗,執政黨最終輸掉了1977年的大選。此事後,出現了塔利蠑螈(Tullymandering)一詞,意指失敗版本的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

加拿大

2006年,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省政府決定放棄採用由獨立委員會起草的選舉地圖;相反,執政黨黨團自行設計並採納了新的選區劃分計劃,從而引起爭議。反對黨及媒體皆抨擊省長使用了傑利蠑螈,以操縱選舉結果。與此同時,政府所採用的劃分方案,確保了現任立法議會的執政黨黨員都能分配到一個小區去競選連任。儘管如此,20名現任黨員中只有7名能於2007年選舉中再次當選。[5]

马来西亚

自从1957年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国内一直存在着杰利蝾螈的做法。执政联盟(国阵)被指控通过选举委员会修改选区边界来巩固政权。在2013年,国阵获得了马来西亚下议院60%的席位,尽管普选票只有47%。[6] 自1974年以来,非法分配制度就一直被使用,当时的霹雳州最多选民人数的议席是最少选民人数的议席的十几倍。[7]在马来西亚半岛2018年最新的选区划分中,杰利蝾螈变得更加严重,尤其以雪兰莪和吉隆坡最为严重,将使执政党只需要最少16.5%的普选票就可执政。[8]

菲律賓

菲律賓的選區最初是根據1987年憲法委員會制定的《菲律賓憲法》而劃分的,但憲法亦同時賦予菲律賓國會有重新劃分選區的權力。一旦一個地方的居民數目達到25萬,國會便能在這裡新增一個選區。這樣,國會議員通過在新增選區的過程中施加壓力,把舊區的人口遷移至目標地區,使該地區成為新的選區。 隨著菲律賓人口增加,在1987年最初創立的200個選區之上,選區又被新增了34個。以南甘馬粦省為例,該省原先只有2個選區,後來被重新劃分作3個選區,而其中一個選區事實上未達25萬的人口最低要求。[9]這個做法被批評為傑利蠑螈,用以使有關政黨從中得益。不過,菲律賓的政黨以地方政團为主,因選區數目多,單一政黨難以在全國建立勢力範圍,需要联合執政。

台灣

台灣現行的國會議員選區劃分在2008年被提出,連江县人口一萬人出頭便產生一席國會議員,澎湖县金門县的人口大約在十萬人左右也產生一席國會議員,本島地區多數選區則是大約三十萬人產生一席,新竹县選區的人口數則是高達五十萬,引發各界批評選區劃分有利於在離島地區佔有優勢的中國國民黨取得國會多數。

另外的例子,新北市板橋區在2005年的板橋市長選區劃分,若採東西向切,則東側選區泛綠有機會獲勝;但選區最後採南北向切,使得兩選區都變成泛藍較多的局面。[10]

参考文献

  1. ^ 何謂傑利蠑螈. 聯合新聞網. 2016-05-10. 
  2. ^ 避免傑利蠑螈 立委選區重劃是重大考驗. 大紀元. 2005-05-22. 
  3. ^ 3.0 3.1 Pierce, Olga; Larson, Jeff; Beckett, Lois. Redistricting, a Devil’s Dictionary. ProPublica. November 2, 2011 [2017-12-25]. 
  4. ^ Tim Pat Coogan, De Valera: Long Fellow, Long Shadow (Hutchinson, London, 1993) hardback. page 637 ISBN 0-09-175030-X
  5. ^ "No Christmas election: Binns". cbc.ca, 16 November 2006.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年7月2日,.
  6. ^ What’s Malay for gerrymandering?. The Economist (Kuala Lumpur). 9 August 2014 [9 November 2014]. 
  7. ^ Yang Berhomat Dr. Ong, Kiang Ming MP. Malaysia among the most malapportion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2013-07-19 [2016-02-19]. 
  8. ^ 净选盟2.0分析选区重划报告·获16.5%普选票可执政. 星洲网. 2018-04-03. 
  9. ^ Noynoy hits creation of Camarines Sur district for Dato. The Philippine Star. 2010-03-18. 
  10. ^ 地圖會說話-橫切縱切大不同

外部链接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