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 |
---|---|
Beijing No.166 Middle School | |
地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北京市东城区 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同福夹道3号 |
坐标 | 39°55′09″N 116°24′33″E / 39.919038°N 116.409100°E |
原名 | 贝满女中 (Bridgeman Girls' School) |
簡稱 | bj166z |
类型 | 全日制完全中学 |
开课日期 | |
创办日期 | 1864年 |
创始人 | 裨吉励莎 |
学区 | 景山-东华门学区 |
学校编号 | 100000 |
校長 | 王蕾 |
校訓 | 敬業樂群 求實進取 |
学校网址 | bj166z |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东口同福夹道3号,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创建于1864年。该校的前身“贝满女中”(英語:Bridgeman Girls' School)是北京最早的西式学校,也是北京最早的女子学校。
历史
[编辑]该校的前身是裨吉励莎创办于1864年的“贝满女塾”,这是一座规模很小的女子小学,教员多由传教士兼任,最早的学生主要是穷人家的女童和街头乞讨女童。创办人裨吉励莎(Eliza Jane Bridgman,即贝满夫人)为纪念其亡夫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E. G. Bridgman,即贝满),出资在灯市口大鹁鸪胡同14号购买房产,并新建房屋,建成此女子小学。裨吉励莎主持校务直至1868年退休,由美国公理会接手经办,博教士(M. H. Porter)接任负责人,当时学生已达17人。1870年该校曾一度停办,1872年恢复。1882年,博教士调往山东,江女士(J. E. Chapin)继任校长。到1889年,在校人数达到34人。1889年,谢女士(M. E. Sheffield)被派负女校之责。[1]
1895年,该校开设四年制女子中学,定名为“裨治文中学”(英文),当时招收72名女中学生,第一届学生1899年毕业。义和团运动时,校舍被全部焚毁,1/3的学生被杀害,其余学生逃入英国驻华公使馆,后来又集中到一处临时房舍上课多月。1901年,博教士返回北京,筹备重建该校。1902年,校舍向南扩建,校门设在灯市口大街北侧的美国公理会大院内(今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校园),建成一座曲尺形教学楼及辅助设施,直通往灯市口大街。学校在1903年竣工,按照中国传统,小学称“蒙学”,中学称“中斋”,大学称“书院”,所以新校舍的大门上题写“贝满中学校”,教学楼入口处题写“贝满中斋”,此时小学改称“培元蒙学”。[1]
1903年,传教士李白沙(Bertha P. Reed)、麦美德(Luella Miner)分别自保定、通州来到北京,负责筹备华北协和女子大学。麦美德1903年获聘为贝满女校第三任校长,此后该校开始开设一些大学课程。1904年该校学生毕业时已学习一年的大学课程,这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开端。这时,华北教育联盟(The North China Educational Union)决定将裨治文中学发展为一所四年制女子大学,作为该联盟的组成部分。1905年,华北协和女子书院成立,麦美德同时担任贝满女校和华北协和女子书院的校长。直到1913年,中学、小学另有校长,麦美德才开始专门担任华北协和女子书院的校长。为扩大校园,麦美德再度从美国筹款,在原校址东侧约300米处购置佟府小院一处(即今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校园),占地面积十多亩,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是严嵩之子嚴世蕃府邸,清朝初年被赐给顺治帝佟妃(康熙帝之母)的家人佟国维,所以称“佟府”。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教会购得此房产,院内中式建筑被改为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教师住宅等,后来还加建学生食堂、宿舍等。1916年,华北协和女子书院迁入佟府,更名为“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灯市口的校舍则留给中学、小学使用。1920年,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成为燕京大学女校。此后,燕京大学女校继续留在佟府,直到1926年才和燕京大学男校(校址在北京崇文门内灰甲厂)迁往海淀(今为北京大学校园),1928年女校和男校完全合并,称燕京大学。[1]
1923年,中学发展为三三制完全中学。1926年搬迁到灯市口同福夹道的佟府。后来定名为“北平私立贝满女子中学”。1930年代初期,该校稳定在初中9个班、高中6个班的规模。1941年,该校被日伪当局改名为“北京第四女子中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北平私立贝满女子中学”名称。1951年改为“五一女中”,1952年改为“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学”。1963年,初中部、高中部独立设校,初中部改为“北京市灯市口女子中学”(后来并入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中部仍为“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学”。1968年,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学更名为“红卫中学”,1971年又改名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沿用至今。该校现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3][4]
2003年,位于东四六条的128中学(曾为徐世昌宅邸)并入166中学,成为其东校区;同时被并入166中的还有原164中初中部(164中自身位于南弓匠营78号[5],其高中部则并入五中)[6]。
校园
[编辑]贝满女中建筑遗存 | |
---|---|
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灯市口大街55号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清 |
编号 | 3-14 |
认定时间 | 2009年10月29日 |
贝满女中建筑遗存位于灯市口大街55号,建于清朝晚期。贝满女中原建筑现存三栋楼房,自南至北分别是邵氏楼、贝氏楼、贝满中斋。[7]
- 邵氏楼:二层,砖木结构,坡顶,东侧、北侧有围廊。
- 贝氏楼:二层,砖木结构。
- 贝满中斋:平面呈曲尺形。中间为钟楼,高四层,上有平台,四周有女儿墙;两侧为二层砖木结构。该楼南侧中间开有一门,门上方有砖刻门额“贝满中斋”四字。[7]
知名校友
[编辑]- 李德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
- 冰心(作家)
- 谢希德(复旦大学校长)
- 韩素音(作家)
- 王琇瑛(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 王承书(物理学家)
- 蒋丽金(化学家)
- 孙维世(戏剧家)
- 张筠英(表演艺术家)
- 鲍蕙乔(钢琴演奏家)
- 周懿娴(篮球运动员、教练,新中国篮球50杰)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张姗,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概览——记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 ^ 首批百年学校名单公布:老校魅力历久弥新,搜狐,2012-09-18. [2014-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7).
- ^ 李捷三,名流学者的摇篮——贝满女子中学,中小学管理1995年05期
- ^ 北京最早的女校:贝满女中,首都人,2014-07-13. [2014-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8).
- ^ 中学. 北京东城年鉴 (民族出版社). 2003: 371–372. ISBN 7-105-05851-X.
- ^ 秦晓芳. 东城撤并4所中学. 北京教育年鉴 (开明出版社). 2004: 201. ISBN 7-80133-812-X.
八十五中并入二中,一二八中并入一六六中,一九五中并入二十四中,一六四中高中部并入五中、初中部并入一六六中
- ^ 7.0 7.1 贝满女中建筑遗存,东华流韵,2010-11-10. [2014-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