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院廟
22°32′27″N 120°30′34″E / 22.540872°N 120.509516°E
北院廟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臺灣屏東縣崁頂鄉力社村舊店路61號 |
主神 | 清水祖師 |
例祭 | 農曆正月初五、七月十六 |
建立时间 | 乾隆五年(1740年) |
地圖 | |
北院廟 ,是位於臺灣屏東縣崁頂鄉力社村的清水祖師廟,為當地漢族與平埔原住民馬卡道族力力社所共祀,並曾作為教授原住民兒童的土番社學。
歷史
[编辑]康熙四十年(1701年)後,福建泉州安溪人陳流攜同陳姓族親、清水祖師公香火,沿東港溪而上來到力力社,以拓墾、侵墾、典購、或騙取當地原住民土地,之後部分漢化的力力社人被清廷賜姓為陳姓、潘姓,部分遷至萬巒鄉的赤山、萬金一帶落腳[1]。
乾隆五年(1740年),陳流倡議集資興建木造廟室及雕塑清水祖師金身,並將廟名取名「北院廟」,以紀念座落安溪城北方的安溪清水巖[2]。第一代住持為僧人如曇[1]。原廟地設立原在力力社與萬丹鄉興化廍間的東港溪旁,由兩位女僧捐獻土地,隨著溪水氾濫,廟宇不斷往力社村遷移,最後於現址落腳[2]。
乾隆時期,清廷加速漢化政策,因此鳳山八社均設有教授原住民兒童四書五經的社學,北院廟即為當時社學所在,社師由力社庄陳姓漢人之通文識理者擔任。嘉慶之後,由於當地的平埔原住民族均已漢化,將社學改為漢塾。今北院廟正門對聯及窗上的匾額看出當時為社學的痕跡,題文與一般寺廟大異其趣,如「祖祀春秋遵萬古先賢禮樂」、「師當左右序一家世代源流」。「縱談天下士」、「笑論古人書」。[1]
1927年廟宇重新改建[1],今廟宇構成與安溪清水巖一樣形成一個「帝」字[2]。
2003年,崁頂鄉公所花費十八萬元製作了一套八張、發行一千五百套郵票,圖案為各村特色,力社村的郵票就以北院廟為主題[3]。
祭祀
[编辑]北院廟是潮州鎮八老爺、崁頂鄉力社、圍內、興化廍四部落居民信仰中心[2][4]。因清水祖師俗姓陳名昭應,所以漢化姓陳的力力社人也能認同清水祖師[1]。
力社村長陳丁富表示,北院廟搶孤活動曾是南台灣相當有名的中元節慶,當時的三峽祖師廟也都會到北院廟進香[4]。至於遷到赤山、萬金的力力社人,面臨萬巒鄉五溝水客家人、來義鄉排灣族等強鄰的威脅,成為當地的弱勢族群,遂部分依附外國教會,改信天主教,但由於力力社曾是他們的原住地,而且北院廟又是早年當地漢、原住民主要信仰地,所以每年農曆七月十六日的北院廟搶孤活動,還是會來參與[1]。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政府為防此地人民聚眾滋事,頒令禁止北院廟搶孤[1]。2006年報導,地方人士曾數度往宜蘭考察頭城開成寺城隍廟頭城搶孤儀式,希望縣府及中央能有經費來恢復北院廟的搶孤儀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