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基尼环礁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坐标:11°35′N 165°23′E / 11.583°N 165.383°E
比基尼環礁 Pikinni Atoll | ||
---|---|---|
環礁 | ||
比基尼环礁,东北方(红框)中为比基尼岛,其中西北方曾经进行过核爆 | ||
| ||
![]() 比基尼环礁地图 | ||
![]() 马绍尔群岛地图,其中标示出了比基尼环礁 | ||
坐标:11°35′N 165°23′E / 11.58°N 165.38°E | ||
國家 | ![]() | |
面积 | ||
• 陸地 | 2.3 平方英里(6 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總計 | 0人 |
世界遗产 | |
---|---|
![]() | |
官方名稱 | Bikini Atoll Nuclear Test Site(英文) Site d’essais nucléaires de l’atoll de Bikini(法文) |
位置 | ![]() |
標準 | 文 (iv), (vi) |
参考编码 | 1339 |
登录年份 | 2010(第34屆會議) |
面积 | 73,500 公顷 |
緩衝區 | 130,425 公顷 |
網站 | UNESCO的记录(英文) |
比基尼环礁(英語:Bikini Atoll,亦作Pikinni Atoll,/ˈbɪkɪˌniː/或 /bɪˈkiːni/;馬紹爾語:Pikinni)是屬于马绍尔群岛国的一个堡礁,由23個小島環繞着一個面積達229.4平方英里(594.1 km2)的潟湖組成。美国从1946年到1958年在马绍尔群岛共进行了20多次原子弹和氢弹的核試爆。2010年7月3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該國第一個世界遺產。[1]
命名[编辑]
比基尼環礁的英文名(Bikini)是由德屬新幾內亞時期德國的命名(Bikini)而來的。而德國命名是由當地人對其的稱呼,「Pikinni」所命名的。馬紹爾語中,Pik的意思是陸地,Ni則是椰子,因此其島名在馬紹爾語中的意思是「椰子島」[2]。
比基尼环礁被德國航海家及探險家奥托·冯·科策布發現之時,本來被命名為埃施朔尔茨环礁,以紀念波罗的海德国裔科學家约翰·弗里德里希·冯埃施朔尔茨。
文化影響[编辑]

比基尼环礁進行的首次核試:十字路行動
美国从1946年到1958年在马绍尔群岛共进行了20多次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與此同時,時裝界在當時亦同時發明了一種和女用內衣相差無幾的泳衣,因为这种泳衣相当暴露,完全突破当时人们的传统思想底线,发明者认为其影响力无异于一次核爆,故取名於這次在比基尼环礁的核試,叫作“比基尼泳衣”。
對外關係[编辑]
姐妹市[编辑]
世界遺產[编辑]
登錄基準[编辑]
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v)关于呈现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或者建筑及技术的组合,或者景观上的卓越典范。
- (vi)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基准应最好与其他基准共同使用)。
参考文献[编辑]
- ^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inscribes seven cultural sites on World Heritage List.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 2010年7月31日 [2010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19日).
- ^ Marshallese-English Dictionary-Place Name Index. [8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