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越南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越南共產黨黨旗
日期2006年4月18日至25日(為時八日)
地点 越南河內巴亭會堂英语Ba Dinh Hall
参与者1,176位代表(包括越共第九屆中央委員)
结果選出越共第十屆中央委員
通過第八個五年計劃
修訂黨章,准許黨員從事私人經濟
差額選舉的方式選出總書記

越南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越南语Đại hội đại biểu toàn quốc lần thứ X Đảng Cộng sản Việt Nam大會代表全國𠞺次𨒒黨共產越南,簡稱越共十大)於2006年4月18日至25日在越南河內巴亭會堂英语Ba Dinh Hall召開[1]。越共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2]。與會代表1176人代表着越南全國300萬名越共黨員。大會召開前,越共中央在九屆十三中全會決定要越共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其中8名委員退休,不過政治局內外都有黨員對這項最後付諸實行的決定表示懷疑。越共黨規規定黨代會無權選舉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但從這一屆黨代會開始,總書記人選會由差額選舉選出,而大會也應大會代表要求舉行調查,調查誰是眾代表屬意的總書記人選。最終,農德孟在大會閉幕後隨即召開的十屆一中全會上連任總書記。

越共十大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大會展示出黨內民主制度擴大的程度。中央委員會在決策過程中的地位變得更強,而政治局身為黨代會休會期間黨內最高權力機構的職能則變得更弱。黨內問責制度也變得更穩固。大會通過了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第八個五年計劃英语Eighth Five-Year Plan (Vietnam),重申越共會繼續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本,還強調繼續改良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英语socialist-oriented market economy體系的需要。

籌備工作[编辑]

越共十大的籌備工作由可能由越共中央總書記農德孟主持的越共第九屆中央委員會人事小組統籌。為了擬訂在來屆黨代會上派上用場的中央委員提名名單,農德孟要和中央組織部部長緊密合作。在2005年7月召開的九屆十二中全會為人事小組訂下下列兩項工作原則[3]

  1. 按照資歷和履歷的「純潔程度」衡量候選人的質素;
  2. 為來自全國人民的代表、各界代表合理分配中央委員的名額,以保證越共在各方面的全面領導權。

人事小組在九屆十二中全會閉幕後便開始和黨內重要的機構和人物進行討論,當中最重要的人物和機構包括中央檢查委員會(負責調查投訴黨員案)、黨內元老杜梅黎德英武元甲阮德心第九屆中央政治局[3],而根據這些討論而制定的中央委員提名名單則要付諸第九屆中央委員會表決[4]。這份提名名單在九屆十三中全會上按照人事小組的建議進行了幾項修訂,中央委員會也在這次中央全會上決定當時14個政治局委員當中有8個要退休[4][a],這是政治局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集體退休潮[6]。不過,官方公告把這項決定稱為「調查」,而不是選舉。雖然如此,大多數人仍然相信這8個人會退休,不會再度連任[5]。有力在2011年越共十一大競逐總書記一職的國會主席阮文安和農德孟兩位高官階親信——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實際上的副總書記)潘演越南语Phan Diễn和中央組織部部長陳庭歡越南语Trần Đình Hoan要退休的事是外界意料不到的[5]

當時某些越共元老正設法罷黜農德孟的總書記職務[7]。杜梅和黎德英支持農德孟連任,而武文傑和武元甲則反對他連任[8]。不過,他們四個人都贊成令阮文安能在第十屆政治局中留任委員[8]。對農德孟有利的關鍵一點是他在第一個總書記任期當中沒有犯下嚴重的過失,而且他也不打算退位[8]。武文傑支持阮明哲競逐總書記一職,而即將退休的政府總理潘文凱則支持阮文安可能的競選活動,即使中央委員會已經在「調查」中決定要他退休[8]。支持廢黜農德孟的人把他的女婿曾於PMU18醜聞英语PMU 18 scandal發生期間在交通運輸部英语Ministry of Transport (Vietnam)18號專案管理委員會(PMU18)任職的事蹟當作為自己的主張造勢的根據[9]。另一個破壞力更大的傳聞則提到,農德孟把涉及這件醜聞的交通運輸部副部長阮越進越南语Nguyễn Việt Tiến列入中央委員候選名單[9],而且交通運輸部部長陶庭平越南语Đào Đình Bình也是農德孟的親信[9]。還有指控說農德孟任人唯親,在黨和國家政權為自己建立蔭護英语patronage體制;他的兒子農國俊越南语Nông Quốc Tuấn在2005年3月當選越南青年聯合會主席,並由此取得參與越共十大的資格[9]。一次農德孟和政治元老會面,席間原越共中央總書記黎可漂和武元甲要求農德孟辭職,不參加第十屆中央委員的選舉,卻被農德孟回絕[9]

武文傑在提交給九屆十一中全會的建議書中提出下列令黨內政治制度更為民主的措施:向黨代會代表賦予推選總書記、中央委員和中央檢查委員會委員的權力和黨代會一切待審事項的最終決定權[10]。他也提議將中央委員的名額裁減四至三分之一、在黨代會閉幕後(而非閉幕一年後)立即召開國會會議,推選新一屆國家領袖、以不記名投票的方式進行選舉、容許黨代會代表自薦參選中央委員和把國家主席和總書記兩個職位合併[11]。除了提早召開國會,選舉國家領袖的提議,他的所有提議都在2005年1月召開的九屆十一中全會中被否決[11]

政治局在九屆十四中全會中提議農德孟辭去總書記職位,由阮文安接替,並受委為國家主席,還提議潘演留任政治局委員,令國家機構三大要職當中其中一項職務由中部人擔任[11],卻被擁護「調查」結果的中央委員會在九屆十四中全會藉由正式的投票程序否決[11]。中央委員會又在本來沒計劃召開,卻在阮明哲、阮文安和潘文凱施壓下於4月14日至16日召開的九屆十五中全會上決定來屆黨代會的代表有權自薦參選中央委員,也決定總書記、總理和國會主席的人選會以差額選舉的形式選出。競選總書記失敗者將獲委任為國家主席[12]。農德孟和阮明哲是總書記候選人,阮晉勇阮生雄是總理候選人,而阮富仲張晉創則是國會主席候選人。這是越共有史以來第一次藉由差額選舉決定要職人選[13]

代表[编辑]

越共十大代表共有1176人,他們都是按照越共的工作章程推選出來的。十大代表當中,有146人(12.37%)是越共九屆中央委員;有1025人(86.87%)是從省市、地方的中央直屬黨部推選出來的;有9個人(0.76%)代表越共的海外黨部。女代表共136人(11.56%),而少數民族代表則有154人(13.10%)。獲頒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稱號的代表共有18人(1.53%),獲頒勞動英雄稱號的代表共有7人(0.60%),獲頒人民教師越南语Nhà giáo Nhân dân稱號的代表共有4人(0.34%),獲頒優秀教師越南语Nhà giáo Ưu tú稱號的代表共有13人(1.11%),獲頒優秀醫師越南语Thầy thuốc Ưu tú稱號的代表共有4人(0.34%),獲頒40週年黨齡紀念章的代表共有27人(2.30%),獲頒50週年黨齡紀念章的代表共有2人(0.17%)。從大專院校畢業的代表佔全體代表的81.29%,獲頒哲學博士學位或擔任助理教授、教授的代表佔全體代表的16.59%。修讀政治培訓班,獲頒學士學位的代表佔全體代表的96.52%[14]。代表平均歲數為52.92歲[14]:最年輕的代表是30歲的丁輝(Đinh Huy),最年長的代表是77歲的杜光興(Đỗ Quang Hưng)[15]

黨代會和一中全會[编辑]

河內市一幅越共十大宣傳海報

人事選拔[编辑]

大會選出的越共第十屆中央委員當中,曾擔任第九屆中央委員者共有81人,佔52.5%;餘下的79人都是新任中央委員會正式委員,佔47.5%。當中得票率最高的候選人贏得97.88%的選票,而得票率最低的候選人則贏得63.41%的選票[13]。除了得農省,全國各省都有官員當選第十屆中央委員[13]。選舉中央委員的過程當中發生了很多令人意外的事情:一、有6名部長未能連任[16][b],二、外交部沒有官員能夠當選越共中央正式委員[16](雖然如此,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司長范平明仍能當選候補委員[16])。全部34名自薦的中央委員候選人都未能當選第十屆中央委員,不過當中有沒有人當選第十屆中央候補委員則無從知曉[17]。擔任中央委員的官員當中,來自中央政府、省市政府、軍方和國防部、公安機關和集體組織的官員變得更多,管理資訊、社會文化、經濟、商業等事務的官員卻變得更少[18]

部分大會代表在大會進行期間公開要求越共向黨代會賦予選舉總書記和中央檢查委員會主席的權力[19]。這項要求最後獲得批准,大會也因此而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中列出了四個可能當選總書記的人選農德孟、阮明哲、阮文安和阮富仲[19]。阮文安自知自己沒有當選第十屆中央委員,自然也不會當選第十屆政治局委員,便退出了競選[19]。然而,黨內規則規定總書記由中央委員會在黨代會閉幕後選出,因此這項投票會被視為一次調查[19]。不過,農德孟卻在大會閉幕後舉行的記者會上提出另一個關於調查過程的說法,他說當時1176名大會都獲派一份名單,名單列出了所有第十屆越共中央委員的姓名,他們可以從中任擇其一,推舉他們屬意的總書記人選[20]。大會閉幕後,十屆一中全會在4月25日召開,以選出下一任越共中央總書記[20]。黨代會調查當中得票率最高的兩個候選人是農德孟和阮明哲,他們都在全會中競逐總書記一職[20]。最終農德孟當選總書記,而阮明哲則會受委為國家主席[20]。不過,大會閉幕後,卻有兩則傳聞流傳開來:其中一則提到農德孟只是險勝對手;另一則提到阮明哲則按照黨內選舉總書記的傳統,退出總書記一職的角逐[20]

第十屆政治局共有14名委員[20]。按照十屆一中全會的決定,當屆政治局委員的排名將按照他們在政治局委員選舉中的得票率高低而定。公安部長黎鴻英在政治局委員選舉當中是得票率第二高的候選人,因此他在政治局中排行第二[21]。當時14名政治局委員當中,兼任第十屆書記處書記者共有5人。當屆書記處共有8名書記,當中以農德孟總書記排行最高[22]

通過政策[编辑]

黨代會的正式公報把2020年定為越南成為現代工業社會的目標年份。公報也訂明2006年至2011年期間越南的國內生產總值目標增長率為7.5%-8%,以實現上述目標。大會承諾會革新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英语socialist-oriented market economy體系,並致力於打擊政治腐敗現象。公報還注重提到越共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意識形態為本,而且不存在剝削行為的未來社會 [23]

由大會通過的第八個五年計劃英语Eighth Five-Year Plan (Vietnam)(全名《2006—2010年5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的目標是成功實現《2011-2020年社會經濟發展戰略》[24]。《2011-2020年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旨在令越南當局繼續推行深入的改革和令越南實現快速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而這個戰略的主要目標則是令越南在2020年脫離不發達國家行列,並成為現代工業國[25]。大會閉幕後,越南國會也在2006年6月底的會議中通過這份五年計劃的報告,而越南政府亦於其後發佈實行該計畫的行動綱領[24]

另外,大會代表也通過了政治報告、黨建報告和黨章修訂案[26] 。農德孟說上述由大會通過的文件是「全黨、全民的智慧和意志結晶,也是對革新開放20年不斷完善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以及我國當前革命階段的發展路線和革新觀點的深入總結[27]。」這些文件的主要目的都是加快革新開放的進程和鞏固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體系。大會還通過了一項有爭議的修訂,准許現有黨員從事私人經濟活動——這項修訂突破了馬克思主義當中的剝削理論。雖然這項修訂案獲得通過,不過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黨員從事私人經濟的規定》卻規定上述的變動只適用於在前身為國有企業的私人企業工作的黨員[26]

黨內民主的推廣[编辑]

越共十大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選拔黨政領袖的內部程序變得更民主[28]。最能看出這一點的事例是政治局願意遵從九屆十三中全會的「調查」結果。「調查」滿意率最高的五個政治局委員將受委擔任越南黨政機關的五大要職[29]。雖然選拔領袖的過程並沒有顯著的變動,不過中央委員會身為集體決策單位的地位卻更加鞏固[30],而且中央委員會還取得人事任免和決策的控制權[29]。這些改變實際上減低了可能被認為控制太多事的重要人物影響決策的作用[31]

註解[编辑]

  1. ^ 這八個被迫退休和自願退休的政治局委員包括越南國會主席阮文安越南政府總理潘文凱國家主席陳德良國防部長范文茶、中央思想文化部部長阮科恬英语Nguyễn Khoa Điềm、國會副主席兼中央民運部部長張光得英语Truong Quang Duoc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潘演越南语Phan Diễn和中央組織部部長陳庭歡越南语Trần Đình Hoan[5]
  2. ^ 連任失敗的部長包括內務部部長越南语Bộ Nội vụ (Việt Nam)杜光中越南语Đỗ Quang Trung教育培訓部部長英语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ietnam)阮明顯衛生部部長陳氏忠戰越南语Tran Thi Trung Chien郵電部部長英语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Vietnam)杜中校越南语Đỗ Trung Tá水產部長英语en-link謝光玉英语Tạ Quang Ngọc政府總監察長英语Government Inspectorate (Vietnam)郭黎清越南语Quách Lê Thanh[16]。當中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中央組織部部長陳庭歡的預定接班人杜光中要退休[16]

註腳[编辑]

  1. ^ 人民日報 2006.
  2. ^ Báo điện tử Đảng Cộng sản Việt Nam.
  3. ^ 3.0 3.1 Koh 2008,第651頁.
  4. ^ 4.0 4.1 Koh 2008,第652頁.
  5. ^ 5.0 5.1 5.2 Koh 2008,第653頁.
  6. ^ Koh 2008,第652–653頁.
  7. ^ Koh 2008,第655頁.
  8. ^ 8.0 8.1 8.2 8.3 Koh 2008,第656頁.
  9. ^ 9.0 9.1 9.2 9.3 9.4 Koh 2008,第658頁.
  10. ^ Koh 2008,第660–661頁.
  11. ^ 11.0 11.1 11.2 11.3 Koh 2008,第661頁.
  12. ^ Koh 2008,第661–662頁.
  13. ^ 13.0 13.1 13.2 Koh 2008,第662頁.
  14. ^ 14.0 14.1 SGGP 2006.
  15. ^ Anh Thi 2006.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Koh 2008,第663頁.
  17. ^ Luong 2007,第172頁.
  18. ^ Luong 2007,第173頁.
  19. ^ 19.0 19.1 19.2 19.3 Koh 2008,第664頁.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Koh 2008,第665頁.
  21. ^ Koh 2008,第666頁.
  22. ^ Koh 2008,第668頁.
  23. ^ Robert 2006.
  24. ^ 24.0 24.1 Dũng 2006.
  25. ^ Cổng TTĐT Chính phủ 2001.
  26. ^ 26.0 26.1 Thayer 2007,第383頁.
  27. ^ Báo SGGP 2006.
  28. ^ Koh 2008,第670頁.
  29. ^ 29.0 29.1 Koh 2008,第669頁.
  30. ^ Koh 2008,第671頁.
  31. ^ Koh 2008,第672頁.

參考資料[编辑]

書目、報告[编辑]

新聞報導、網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