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陳書友(1923年—1990年),生於日治台灣臺中州員林郡埔鹽庄(今彰化縣埔鹽鄉),企業家,為源泉製油廠與總源企業創辦人。他是台灣最早以工業方式製造食用油的先驅者,由日本引進製油技術與沙拉油,開啟了其他製油企業,被稱為台灣沙拉油之父。

生平[编辑]

其父陳詩兄,其母楊嫌,在家中排行第三。在好修公學校(今彰化縣埔鹽鄉好修國民小學前身)畢業後,進入臺中師範教員講習所,取得教師資格,回鄉任好修國民學校教員。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被徵召為台籍日本兵,至東南亞作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返鄉。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陳書友回到家鄉後,在員林開設山產店,兼賣日常雜貨。員林在日治時期就盛行製油產業,陳書友隨後在員林惠來街經營大有製油行,之後改名源泉製油廠。1954年,經濟部高雄農業化工廠由美國引進溶劑萃取煉油設備,建立全台灣第一座溶劑煉油廠[1]。受此啟發,為學習溶劑製油技術,陳書友決定至日本房總株式會社,由基層開始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後,得到其公司允許,將製油機器藍圖帶回台灣。

1958年,中華民國政府推出獎勵萃取式煉油投資政策,提供優惠貸款方案,協助民間建立煉油廠。經由泰源鐵工廠的協助,根據日本房總株式會社的製油機器藍圖,製作出煉油設備,於1959年登記成立總源企業公司,1960年開始製造米糠油,獲得很好銷路。1962年再度至日本,進入近畿大學工學部,於1965年取得應用化學學士。

1966年,中華民國政府開放民間由美國進口黃豆,他將日本製作沙拉油技術帶回台灣,引進一部全自動作業製油設備。於1969年推出總源沙拉油,為台灣沙拉油的開端。至1971年達到月銷量2000噸。自行興建了總源線輕軌,將原料大豆送到倉庫。

1971年後,邀請日本人中川任總經理,陳書友則致力研發。於1973年,以總源W式抽油機和Z型完全連續式脫臭機等取得多項國際專利。1976年開始捐助彰化縣境內的國中小學,興建了十餘座圖書館。1978年,中華民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頒發給他傑出食品企業家獎。自1981年起,連任兩屆黃豆聯合委員會主委,並擔任植物油製煉公會理事長。

因為企業擴張過快,以及中川總經理造成的經營問題,總源企業於1980年代出現經營危機。因資金問題,於1985年結束營業[2]

註釋[编辑]

  1. ^ 陳介武〈台灣食用油脂工業五十年〉
  2. ^ 《員林鎮志》第四篇〈經濟篇〉,頁296-299。彰化縣員林鎮公所出版,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