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明成化鬥彩葡萄紋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鬥彩葡萄紋杯
鬥彩葡萄紋杯
年份明 成化 西元1465-1487年
類型陶瓷器
尺寸4.7 cm × 7.6 cm × 3.3 cm(1.9英寸 × 3.0英寸 × 1.3英寸)
收藏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收藏地臺北市士林區國立故宮博物院
登錄號故瓷005246N000000000
網址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明成化鬥彩葡萄紋杯是明朝成化年間出产瓷器,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北京首都博物館

明成化鬥彩葡萄紋杯(以下簡稱葡萄紋杯),在葡萄紋飾的呈現上,具粒粒分明,成串地從枝梢垂懸而下,幾乎觸及地面的視覺感受,這是成化鬥彩葡萄杯裝飾的佈局特徵。同時,透過此一紋樣所呈現出來的「葡萄紫」釉色,被視為是成化官窯的一大創意。除此器形外,鬥彩葡萄紋也出現於晚明文人鑑賞家津津樂道之「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即今日所稱高足杯上。[1]

明代青花的演進

[编辑]

青花瓷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的珍藝,更是中國風得以在世界蔚為風尚的推手。回顧青花瓷700餘年來的發展,明代青花瓷(以下簡稱明青花)在青花瓷鑑賞方面皆廣為稱頌。其主因在於明青花除繼承元代青花瓷的工藝外,在青花瓷的釉料、構圖、器型甚至燒製上,皆極力追求創新與改變。這也使明青花對後世青花瓷工藝影響深遠。

歷經276年的明朝,歷代皇帝皆有燒造青花瓷,而從明宣宗開始,皆在御用瓷器底部,記錄其燒製年份,稱為「紀年款」,如明宣宗時期會寫「大明宣德年製」、明憲宗時期則是「大明成化年製」以此類推。由於明青花標示清楚且容易斷代,國立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譚旦冏先生,曾提出以年號作為分期,並列出4個明青花的發展高峰,分別是宣德青花(1425〜1435)、成化青花(1465〜1487)、嘉靖青花(1522〜1566)與萬曆青花(1572〜1620)。

在這4個時期中,成化青花是明中葉青花瓷的先行者。雖然成化青花無論是在器型、紋飾呈現上,可能都不如宣德青花具典雅持重、威武雄健之感,但成化青花在青花色澤上,卻有不一樣的氣質。因此,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劉良佑教授提出,「宣德青花與成化青花兩者,可謂各具風韻」。造成兩個時期不同風格的主因,在於青料來源有別,宣德青花的料是蘇麻離青,該原料是從波斯進口而來,由於其成分為高,因此會發出濃豔凝重的青色。但成化青花的鈷料是平等青,出產於江西省樂平縣,由於含鐵量較低,所發出的青花色澤較淡雅清新。因此,成化青花所具備柔和內斂的氣質,成為我們詮釋成化瓷的重要特色,而傳統瓷學也盛傳「明看成化,雍正」的評價,足以顯示後世對成化青花重視程度。

絢麗的成化鬥彩

[编辑]
大明憲宗純皇帝御容

「成化」為明憲宗的年號,而在談成化鬥彩前,需瞭解明憲宗的性格與出身。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為明英宗嫡長子,早年受到土木堡之變與宮廷鬥爭之影響,曾失去東宮之位,更長年受到叔父明代宗的虎視眈眈,使他個性上即顯柔弱且缺乏安全感。直到1475年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後,才重返皇太子之位。由於幼年生活的處境,導致明憲宗在即位後,這種柔弱性格,影響了他對各項事務的鑑賞與判斷,而對藝術文化相當有興趣的他,即展現出偏好柔美精巧器物的一面,這也是傳統瓷學界提出「成化無大器」的評價主因。

而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劉良佑教授也曾提出:「成化鬥彩瓷其實是明憲宗為討好萬貴妃所製作的成品,目的是為了取寵。」此說法也不無可能,因為明憲宗自2歲時,即被萬氏撫養長大,換言之萬氏原先是明憲宗的保姆,但明憲宗長年對萬氏的依賴,使明憲宗即位後,將萬氏封為貴妃,史稱萬貴妃。而成化鬥彩大多是小巧多彩的成品,同時在構圖題材上(嬰戲、花鳥、葡萄)的這些元素皆受女性所喜,說是萬貴妃歡心亦不無道理,因此有史學家認為,無論是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以下簡稱雞缸杯)或葡萄紋杯,最先應是明憲宗賞賜給萬貴妃的禮物,而這些歷史詮釋也替成化鬥彩增添不少傳奇色彩。

在瞭解明憲宗對於鬥彩的愛好後,就能來談「鬥彩」工藝的發展,鬥彩工藝在明宣德年間即初露萌發,當時稱為青花五彩,但並未風行,因此傳世不多。直到明成化年間工序成熟,成品斑斕絢麗,才逐漸被推崇並盛行,並作為成化瓷的代表瓷器。鬥彩工藝程序極其複雜,首先需用青花鈷料,在陶土粗胎上勾勒圖案輪廓,並進行1200°C以上高溫燒製,即成為青花瓷。之後在青花瓷成品上,填入青花圖樣內的彩料後,再用800°C以下的低溫燒製而成,此技法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多彩融合,在構圖時對工筆技法頗為重視,使青花與各色之間,產生爭奇鬥艷的視覺效果,因而得名「鬥彩」。

成化鬥彩在色澤呈現是千姿百媚,如鮮紅、橘紅、紅褐色、深褐色、鵝黃、亮黃、淺黃、薑黃、葉綠、墨綠、黃綠、深綠、深紫、葡萄紫、奼紫等[2],其中鮮紅與亮黃兩色,為成化鬥彩最常見的顏色。此外,使成化鬥彩傳世稀少的因素,除了成化鬥彩燒製工序繁瑣,不易成功外。另一方面該瓷器大多是御用瓷器,因此能送到紫禁城中的成品,皆通過千挑萬選的程序,而未通過評選的瓷器,就會被御窯場打碎並深埋瓷片坑中,避免流通至民間,此舉使鬥彩成品具物以稀為貴的特性,這是成化鬥彩得以名重於世的主因。

成化鬥彩在明神宗時,就已經是寥若晨星之物,在傳統瓷學界素有「寧存成窯,不苟富貴」之美譽,使成化鬥彩不脛而走。以明成化鬥彩葡萄紋杯來說,它曾在2014年6月8日新加坡杜拜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春季拍賣會上,拍出2.1850億港元(約新臺幣8億)的天價,足以驗證成化鬥彩具「千金難買」的價值。

葡萄紋杯的時代意義

[编辑]

明成化鬥彩葡萄紋杯,目前臺北故宮有收藏3只,據國立故宮博物院余佩瑾副院長查閱《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後發現,在臺北故宮的葡萄紋杯,是乾隆15年(1750年)的清宮舊藏,該文物被收藏在黑漆描金箱中,並被放置於第三層的位置。而北京首都博物館的那一對葡萄紋杯,則是在1962年時,於清朝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墓地所出土的陪葬品。

葡萄紋杯在燈光直射時,杯底會呈現粉色,而杯壁會呈現象牙黃,其胎質薄如蟬翼,杯型嬌小玲瓏,這些皆是成化鬥彩瓷的一大特色。若從構圖上來看,杯壁上畫有葡萄、藤蔓、桑葚竹子等紋飾,綠中帶黃的藤蔓,將其生命力的展現躍然杯壁上。另外,3串葡萄漿果結實纍纍,粒粒分明且正圓,更透過紅與紫的色澤,欲呈現葡萄熟成的差異性。在凸顯葡萄主體之時,又有竹林與桑葚與之輝映,整體佈局具生意盎然之景象。前國立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蔡和璧先生曾表示:「成化窯葡萄杯用色淺淡、頗有畫意,且青料輪廓較淡,圖飾線條渲染柔和,整體清晰亮麗。」再者,若從圖紋意涵分析,古代時葡萄嫁接技術尚未成熟,加上產地大多在西域地區,讓葡萄被認為是高貴水果之一,而桑葚長年以來,即是宮廷內御用補品,因此運用葡萄、桑葚作為該杯的主題,可能是想彰顯皇室地位的一種方式。

此外,就鬥彩技法而言,該器物帶有青花、紅褐色、青花、薑黃、墨綠、深紫、葡萄紫、奼紫等色,令人眩惑不已。但放眼成化鬥彩瓷,帶有奼紫的成品是屈指可數,而該釉色也僅於成化鬥彩瓷出現。所謂奼紫,在過去又有成化鐵紅之稱,是種無光暗紅的釉上彩。隨著科技進步,在化學儀器檢驗後,發現奼紫成因是「礦物顏料的精煉過程不足,導致鐵質滲出,又因入窯燒製,導致原有顏色發生變化的結果」因此,奼紫其實是鬥彩工藝的瑕疵色,但這個顏色正好能做為葡萄色澤,因而成為鬥彩顏色的一環。有關奼紫的文句陳述,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耿寶昌認為「奼紫色如赤鐵,表面乾澀無光」而故宮博物院前顧問孫瀛洲則認為:「奼紫濃厚卻無光」,可見「奼紫」已是成化瓷別具一格的重要標誌。

葡萄紋飾在文物中的蛻變

[编辑]
隋至初唐素月瑞獸葡萄紋鏡
唐海獸葡萄紋鏡

「葡萄」約在西漢時傳入中國,是張騫出使西域後所帶回的水果,爾後,葡萄也成為中國古典詩詞的素材,如唐朝詩人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說明葡萄是西域盛產之物,所釀之美酒亦為邊疆戰士排憂解悶的寄託。同時,將葡萄紋飾設計於器物上,也是在唐兩代才發生的事,且絕大多數都是在銅鏡上出現,如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素月瑞獸葡萄紋鏡、海獸葡萄紋鏡皆為此例,當時的葡萄紋飾形似覆盆子,可能與當時的品種有關。

明掐絲琺瑯葡萄紋壺
清 十八至十九世紀 深黃套綠玻璃松鼠葡萄鼻煙壺

但唐代之後,葡萄紋樣就甚少出現於器物上,原因可能與西域在唐代後脫離中原管轄後,葡萄不再容易獲得有關。進入明代後,葡萄紋樣再度在器物設計出現,如明永樂青花折枝葡萄紋盤等盤型器皿,利用青花濃淡,呈現葡萄果實的光影變化。另一方面,明代也開始盛行景泰藍工藝,因此如掐絲琺瑯葡萄紋壺,上面也有葡萄紋樣的設計,這時候所繪製的葡萄紋樣,已接近現代葡萄的型態。在成化鬥彩瓷上,葡萄紋樣被大量運用於等器皿上,並進一步出現熟成色澤的差異性,而到清代時,葡萄紋樣除用於青花瓷、掐絲琺瑯外,也被運用於鼻煙壺上,如深黃套綠玻璃松鼠葡萄鼻煙壺,其紋飾型態與過去相差不多。因此可推測明代的葡萄紋樣,奠定了後世設計該紋樣的基礎。

明 成化 鬥彩葡萄紋高足杯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文人高濂遵生八箋》一書中,曾說到:「……成窯上品無過五彩葡萄,敞口扁肚靶杯,式較宣杯妙甚,次若草蟲可口、子母勸杯、人物蓮子酒盞、五供養淺盞、……余意青花成窯不及宣窯,五彩宣廟不如憲廟,……」的敘述,表示明成化鬥彩葡萄紋高足杯(以下簡稱葡萄紋高足杯)的價值,曾是高過雞缸杯的。若我們將葡萄紋高足杯與葡萄紋杯做比較的話,我們可以發現,這兩個文物在呈現葡萄色澤的差異時,在工筆上略有不同。葡萄紋杯僅用紅褐色與奼紫來區分熟成差異,但葡萄紋高足杯,則巧妙了運用多層次的釉色變化,也就是將每一顆果實,底色先上紅褐色,之後將葡萄紫疊上紅褐色,最後將藤蔓的淺黃色沾染在果實上,使畫面產生立體感。這種釉色交織的方式,相當費時費工,因此就工藝技術上而言,葡萄紋高足杯是比葡萄紋杯更為出色的作品,能獲得成窯上品的封號,亦是當之無愧。

相關學術文獻

[编辑]
  • 明青花瓷的青和花-譚旦冏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月刊第2卷.
  • 明代中期官窯與成化窯器之鑑定-劉良佑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月刊第54卷.
  • 采挹流霞-乾隆皇帝收藏的成化官窯器-余佩瑾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月刊第429卷.
  • 成化瓷器-戴維德夫人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月刊第2卷.
  • 成化瓷特展-蔡和璧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月刊第245卷.

参考

[编辑]
  1. ^ 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成化 鬥彩葡萄紋杯. 故宮open data.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3). 
  2. ^ 沈千涵. 成化時期官窯鬥彩瓷器之研究. 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9).